第368章 大明国旗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沉默,随后重重的吐出一口气。 这口气从建奴入关一来就压在他心头,让他浑身不自在,有时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横竖睡不着,只能拍醒床友锻炼身体。 这口气是来自建奴的压力。 建奴每次入关就算劫掠的钱粮,屠戮的百姓再多,也伤不到大明的根基。 说难听点。 大明不缺这些钱粮和人。 真正伤到根基的是劫掠导致的朝廷停摆。 从建奴入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时间。 前两个月还好,战事在北京北面,影响不到南面。 后几个月攻占山东,直接让南北通信断绝了。 如果不是太子在南京监国,在政令不通的情况下黄河以南将乱作一团。 毕竟遇到事后没人敢拍板做主。 朝廷追究起来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建奴出关了! 这大明朝也可以重新步入正轨了! 听闻建奴出关,王承恩第一时间跪地恭喜:“皇爷,先是天降祥瑞,随后建奴出关,双喜临门啊!” 崇祯点点头,仰天在心中长叹:朕的大明,亡不了! 感叹过后,崇祯迅速恢复冷静。 他先是看向送信的锦衣卫。 锦衣卫身上的积雪因为室温的原因,开始慢慢融化。 水珠沿着甲胄边缘,滴落在乾清宫地面的御窑金砖上。 “前线的将士们奋勇厮杀,你们送信的探马同样辛苦了。王承恩,带他下去领赏。” “谢陛下。”锦衣卫双眼通红,差点哭出来。 王承恩和锦衣卫离开后,崇祯再次看向画师。 画师此时已按照崇祯的要求将图画完。 崇祯拿起图后,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不错,画的确实不错,下去领赏吧。” “谢陛下。”画师忙不迭的收拾完桌子,屁颠屁颠的跑了出去。 不多时,内阁三位阁臣外加李邦华这位首辅前来道喜。 一阵马屁过后,崇祯话入正题。 “诸位,这是朕让宫廷画师画的大明国旗,你们看看怎么样?” 四个人不明所以的凑到龙书案前,仔细查看。 只见一张长方形的纸上被涂满了颜色。 纸张绝大部分区域都被蓝色覆盖。 上下居中,左右靠左的位置是一个黄色的圆圈,圆圈右面紧贴着一个白色的月牙。 圆圈和月牙周围点缀着红色波纹。 “陛下,国旗是什么?”在李邦华,范景文,方岳贡三人眼神的示意下,邱瑜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问道。 他头一次听说国旗这个词。 崇祯先是一愣,随后明白过来。 大明朝不但没有国旗,甚至连国旗的概念都没有。 历史上,第一面能称之为国旗的是清末时满清的黄龙旗。 慈禧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 其实最早的国旗是商人从西洋带回来的。 明朝自隆庆开关后,海上贸易十分繁荣。 当时的明朝商船发现,西洋那边的商船上都挂着五颜六色的旗帜。 一番打听后才明白,不同的旗帜代表了商船来自不同国家。 大明朝廷没有官方的旗帜,大明商船为了表明身份,纷纷自制国旗。 由于大明国号的明有日月的意思,于是各种不同形状、颜色的日月旗被悬挂在商船上。 不过这些旗帜只在民间商船上流通,没得到朝廷认可。 崇祯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面对邱瑜的询问,崇祯认真思考后回答道:“国旗...代表如朕亲临!” 在这个封建王朝时代,没办法解释什么是政治特色,什么是历史文化传统。 他们听不懂! 在这个时代,既想赋予国旗政治意义,又想让国旗具有凝聚力,只能用如朕亲临四个字来解释。 果不其然,当崇祯解释完国旗的意思后,四位大臣立刻肃然起敬。 崇祯继续解释道:“这面国旗在,就代表朕在。朕的意志会烙印在国旗上,跟着将士们在前线厮杀。” “陛下大才!”李邦华躬身施礼。 他是兵部尚书,掌管全国之兵。 当崇祯说出如朕亲临四个字后,李邦华瞬间明白了这面旗帜,带来的精神鼓舞作用有多大。 战场上胜利和失败有时候就差这一面旗! 因为旗在,皇帝在! 范景文跟着施礼,他不但当过兵部尚书,还带兵打过仗。 深谙其中的道理。 邱瑜和方岳贡都是聪明人,很快反应过来,也跟着施礼。 “陛下,这面旗打算交给谁?”李邦华问。 “谁...?”崇祯被李邦华的问题问愣了,“上至禁军,下到边军,卫所兵,放哨兵,守备兵,甚至水师全都换上这种军旗。” “大明国旗所到之处,皆是明土!旗下之人,皆是明军!” “敢有对国旗不敬者,视为投敌叛国!” 四位大臣被崇祯说话时的语气所感染,纷纷下跪:“吾皇万岁!吾皇圣明!” “众卿平身。” 崇祯发泄完心中的情绪后,迅速恢复平静。 就在这时,王承恩从外面走了进来:“皇爷,刑部侍郎孟兆祥,大理寺卿凌义渠,左都御史施邦耀在殿外求见。” “说是阳武侯薛濂一案已经申请查明,特此前来向陛下汇报。” 内阁四位大臣对视一眼,非常知趣的后退半步,给三法司官员让出了空间。 崇祯呵呵一笑。 三法司果然有趣,建奴前脚出关,他们后脚就结案。 果然都是大明朝的好官员! “让他们进来,朕要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结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