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燕氏春秋最新章节!白绸绾语塞。 这话说了和没说是一样的。 但白绸绾也不能否认燕鲤说得不对,她觉得突然脖子有些酸痛,才意识到燕鲤一直倚于木梁而坐,她就这么一直微仰着头去对话。 忙活动了下脖颈以缓冲僵硬,白绸绾听到上方的人疑惑道:“五小姐这是在做什么?是做什么不为原某所知的特殊动作?” 白绸绾似乎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咔嚓声,她扭到脖子了。 脖颈板正后,她不由得唇角一抖,什么不为人知? 白绸绾难免想歪,轻咳一声,“头不舒服而已。” “那为何头不舒服需要触摸脖颈呢?”燕鲤笑意淡淡,又透着恰到好处的疑惑,她的睫羽很长,翕动之间,投下一片片阴影,微微抬眼,便可目视那乌黑的双眸,格外濯清。 忿了燕鲤一眼,白绸绾道:“原公子若是下来就得知了。” 燕鲤闻言果真下了横梁,她衣角翩飞,行于地面上,只觉得随风而起,格外缥缈,软底靴落地无声,接着,音出:“我代表右相府来与五小姐求得合作,如何?” 白绸绾直视她半晌,只见其人丽于山水,书卷微浓,衣衫似丹青手绘画而致,那露出的一小节手指,纤长而雪白。 眸色一浓,白绸绾毫不犹豫的点头,扬声道:“今日合作,我白绸绾许,与原公子定,苍天可鉴,日月可佑,天地合,万物分,才敢与君断,若有违,天可诛地可灭。” 见此,燕鲤也道:“今日合作,我原忧吟许,与白姑娘定,苍天可鉴,日月可佑,天地合,万物分,才敢与君断,若有违,天可诛地可灭。” 两人心照不宣,更是心知肚明这誓言不过是做做样子,天若真诛,那轻诺寡信之人,岂不是该灰飞烟灭了? “望愉快。”燕鲤开口。 “望愉快!”白绸绾和着,眉心微微一动,两人并没有什么信任基础,而她鬼使神差的答应,也是觉得这人即使不是原忧吟,也可与之深交。 燕鲤向前一步,“不知五小姐知道多少,又有多少能够告知原某呢?” 白绸绾一凛,清楚燕鲤这是试探,她垂目,也学着燕鲤的姿势坐下,执起茶,“关于相府所掌控的水行钱行数不胜数,商帮居多,通常以囤积居奇、特权牟利、牙行制度、高利贷等获取钱财,逐步掌握了临淄、江陵、寿春、番禺的货物流通,基本上是控制燕国财政。” 燕鲤点头,“若是如此,左相府难怪这么奢华。” 重点是这个吗? 白绸绾为燕鲤的脑回路而叹息,她严肃的开口:“燕国的财政被左相所掌控,但麾下人员大多被沈折枝收买,使他在朝廷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燕鲤闻言来了兴趣,她倒是好奇沈折枝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 朝廷的大多数官员跟随了左相这么多年,又常年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怎会说投靠就投靠,弃了左相而站在沈折枝那边? 也就是说,现在的燕国,是左相在财政上独大,沈折枝在朝廷上独大。 但,财政往往是最为重要的,真正比较起来,沈折枝怕是会落后一截。 “不过据说……”白绸绾语气一顿,透出几分玩味,“左相的钱行被袭击了,里面的钱财被百姓抢夺一空。” 燕鲤挑眉看她,示意继续下去,白绸绾不疾不徐道:“临淄此地官员常欺压百姓,赋役沉重,土地常为地主所占,百姓苦不堪言,早就在心里不满官员统治,见钱行出事,上去搅乱湖水并抢夺银两也不足为奇。” 至于是何人袭击,想必能有这个能力的,唯沈折枝一人。 “自古国家昌盛,百姓苦,国家出战,百姓苦,苦的都是百姓!”燕鲤感慨的摇摇头。 “这么一说,原公子很忧国忧民?”白绸绾不信她的说辞,且不说原忧吟本人如何,凭着燕鲤给她的感觉,都不像个时时刻刻替国家百姓着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好人。 燕鲤也执起茶,小抿一口,“自然不是,忧国忧民这种事,不是诗人的特权么?”她笑得亲切和煦,而白绸绾却没感觉到半分温度,她不禁收回视线,口中的茶水也泛了苦涩。 “原公子可曾听过《燕言序》?” 闻言,燕鲤的手一颤,茶水几乎是要倾覆而倒,瞬息过后又恢复原样,仿佛刚才的不稳只是错觉,她懒懒抬眼,“自是知道。” 白绸绾抿唇,目光垂了下来,“《燕言序》的作者只是一名及笄少女,却惊才艳艳,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她的见解、悟性,为我所钦佩,乃女中俊杰。” 燕鲤听着,也不插话。 白绸绾继续开口:“她写下《燕言序》时,是在交战之中,那时,裴国正与苏国交战,伏尸百万,横尸遍野,战况极为惨烈,先后遭遇马匹供应不足,将军带兵反叛,干粮用尽……作为一个军师,她却冲锋在前,无所畏惧,最后首当其冲,受了重伤,为重振士气,写下这《燕言序》。” “可是最后,苏军依旧败了,可对?”燕鲤的声音也是微不可闻。 “的确如此。”白绸绾叹了口气,遗憾连连,“但我听闻,那女子死后,随即有一波军队踏平裴国的三万铁骑,直捣裴国皇宫,导致裴国元气大伤,被苏国趁虚而入,从此,裴国落败,成为苏国的附属地。” 燕鲤前所未闻这消息,她的目光滑过白绸绾的面容,看似不像说假,便是道:“军队?” “到现在也没查出来的军队。”白绸绾也是觉得蹊跷,“那军队出现的诡异,消失的也甚是奇怪,若不是形势逆转,裴国大败,大概不会有人记得那支来无影去无踪的军队。” 燕鲤支着下巴,“许是苏国中人养的军队,就等着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而邀功。” “照你这般说法,也到说得过去。”白绸绾的眉宇舒展开来,虽是言之有理,但却勉强,苏国若真的提前就准备了那最后出现的军队,就应该及时出现才对,而不是在基本上全军覆没后企图“力挽狂澜”,丢失民意。 毕竟,那军师很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