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卖仆
孟家搬家的第一日,护院监守自盗,趁夜将孟家搬过来的那些珍稀古玩全都搬了个空。 一起不见的,还有孟家的大管家李大一家,同在李大身上保管的银票…… 孟淮景得知自己即将要从侯府搬出来的时候,只是伤怀,但这次却是动了肝火。 毕竟,那可都是银子啊! 他从昏迷中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吩咐闫昌:“去京兆尹报案,给我查!” 闫昌忙不迭的去了,回来的时候却是一脸苦相。 孟淮景见状问道:“怎么,难不成京兆尹不肯管?若真是如此,我便去大理寺,连京兆尹一起告了!” 他孟家如今是没了爵位,失势了,但还是大宣朝的老百姓吧? 若是京兆尹不管,那便是失职!反正他现在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爵位没了,银子也没了,还怕什么? 闫昌摇摇头:“倒也没说不管,小的一去,人家就立了案……只是说,现在事情多,暂时抽不出人手,待抽出人手了,立刻便去办此事,让我们回来等消息就是了。” 等消息?现在出去抓人都未必能找到,更别说等几日,人家早就拿着东西远走高飞了! 孟淮景颓然的坐在椅子上,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京兆尹不给立案,自己尚且还有说头。但是人家只是说现在没有人手……没有人,那能有什么法子? 闫昌看着他,小心翼翼的建议:“大爷,要不咱们去求求太子呢……” 孟淮景犹豫了一下,不过很快摇头:“不可!” 其实,当初被削爵的时候,他便已经悄悄去信求过太子了。 太子很快回信,却是怪他沉不住气,在这个敏感的时候还给他去信,这是生怕圣上不注意到他们二人的关系吗? 总之,措辞十分严厉,但是在最后也安抚了他,让等消息,待风头过后,他会想办法的。 之前的事情尚且如此,若是如今因为这点儿小事儿,还要去求太子出头,太子就算愿意帮忙,恐怕还要厌弃自己这点儿小事儿都搞不定! 当今圣上已经厌弃了孟家,他不能让太子也厌弃孟家,那样,孟家便彻底没有机会了! 因而对于闫昌的提议,他断然拒绝:“太子帮着圣上管理朝政,日理万机,怎么能拿这点小事去他?” “那李大跟那些护院……” 孟淮景脑子一团乱麻,抬手捏了捏眉心:“只能随时催促着京兆尹了。” 闫昌知道,这是认栽的意思了,一时不敢再说话。 只是心里也发愁——孟家账上根本不剩多少银子,原本就指着将那些宝物当了,收一波银子。 如今东西都没了,往后喝西北风吗? 闫昌尚且想到了,孟淮景又怎么能想不到? 他想了想,问闫昌:“咱们家如今不比以前,这院子也住不下那么多人,昨日让李大去叫人伢子,可来了没有?” 人家都计划跑路了,怎么还可能做事啊? 闫昌心里默默腹诽,却不敢说,面上还是恭恭敬敬的,只道:“不曾。” “那便好。”孟淮景松了一口气:“既然如此,这事儿交给你去办。对了,不要叫往常惯用的那个人伢子了,去后街,叫赵猴儿来。” 闫昌闻言,心中一惊。 孟淮景说的后街,也在京城,聚集了京城三教九流之类。 而这赵猴儿,更是这后街第一个名人,只因为他做事心狠手辣。 虽然都是人伢子,但经过他手卖出去的,都是去各种各样见不得人的去处。 当然,给的价格也非常高。 说白了,他给的不是买人的钱,而是买命的钱。 京城中,只有一些不在乎脸面的商贾会同赵猴儿做生意。 但即便是这样的人,也少之又少,毕竟商贾多富,许多时候并不愿意为了将奴仆多卖一点儿银子而伤了脸面。 更别说是京城中这样有名有姓的人家了!那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闫昌犹豫着谏言:“大爷,那赵猴儿名声可不大好,确定要叫他来吗?” 孟淮景烦躁的叹了口气——他何尝不知道这赵猴儿名声不好? 可是眼下,他自己都自顾不暇,顾不得别的了! “叫来吧!你好好挑挑,别全留下些不能干活儿的在府上,那也没有用。” 闫昌心领神会,虽然觉得这是不是过了些,然而主子下令,他也没法儿,只能领命而去。 孟府变了天,他能尽力保住自己一家已经是偷笑。 别的,他也无能为力了。 主子有令,他不敢耽误,一出去便一边吩咐人去请赵猴儿,一边自己组织召集着孟府剩下的奴仆来到前院。 除了府里几个有头有脸的管事、嬷嬷外,其余的人等一律让他挑选分配。 孟淮景的意思很明显,不要全留一些老弱病残,但人家赵猴儿也不傻,不能专将这些挑给人家。 闫昌挑挑选选,最后终于分好了拨。 他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也不管别人是不是骨肉分离——反正都是给人当牛做马的,主子有令,听就得了。 孟家这些日子不是第一次卖下人,众人心里虽然慌张,但也有了准备,直到看见那赵猴儿来了,方才害怕起来,哭天抢地的不肯走。 开玩笑,谁肯走啊?这一走就没命了啊! 但不论他们如何哀求,也无济于补。 闫昌心里不好受,但也只能冷着脸:“我也是奉命行事,你们不要为难我了!” 赵猴儿对这样的场面却是司空见惯,银货两讫后,对着手下一挥手:“带走!” 奴仆们试图反抗,却抵不过那些凶神恶煞的打手,一时,孟府门前哭声震天,吸引了好些百姓围观。 众人对着孟家指指点点,闫昌抵不过压力,反正银票也到手了,溜回了里头,将门一关,隔绝了外头的声音。 他喜滋滋的拿着银票去跟孟淮景请功,至于外头的那些人如何,便不是他能管的事情了。 这些动静不可谓不大,寿安堂——陆老夫人住进了新院子,还将这院子改成了从前院子的名字。 寿安堂中,陆老太太也得知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