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民间
“听说了吗?”不知道哪冒出个小子拉住一旁的人随口一问。 “?”你谁啊?还没等路人开口发问,不知名小子自顾自的大声说道。 “咱们就要收复故土了!我大爷家的二小子的表妹嫁给了锦衣卫的一个探子,昨天喝酒喝多了,在床上和我说的!” “真的假的?!”路人直接发问,管他认不认识这个小子呢,谁不爱听八卦。 “我怎么记得大明报说过,先帝在时曾言,我大明没有攻坚利器,山海关乃天下雄关,若不能攻克,就算绕道过去,也会被截断退路,徒伤我大明兵士生命!” “图样图森破!”不知名小子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话,用更大的声音喊了起来。 “得先帝保佑,我大明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新帝可是个武德充沛的圣人天子!登基短短几日,就在朝堂上当众宣布,不日就要南下入关,光复故土,更别提我大明新式火器已经全面列装,山海关?怕不是村东头的寡妇!门随便进喽!” “哈哈哈!” 被声音吸引过来的屁民们不约而同得发出了猥琐的笑声,同时也引起了讨论。 “就是,这关外虽然粮食多,但确实是苦寒之地,尤其这冬天,要不是先帝不知道从哪搞出了棉花神器,我等直隶之民确实难以为继啊!” “要我说,我大明满万不可敌!尤其我三旗儿郎更是军中翘楚!满清鞑子那种冒名女真人的通古斯蛮族,怎么和我们大明子民相提并论!” “哼!我蒙古儿郎难道比你们三旗的人差?天可汗在上,昔日我族忽必烈汗借一等汉民之力,窃居皇帝大位。今天,我们蒙古儿郎,就要为天可汗流尽最后一滴黄金血液!报效大明,我等义不容辞!” “我等具是大明子民思密达!我们天朝上族岂能久居这关外之地思密达?我们朝州的铁矿就是皇帝陛下最强的武器!只要有我朝州在,陛下就能驾长车而驱宇内!” “谁不知道你们朝州的矿产都是英伦人贩卖的昆仑奴开采的!” “就是就是,尤其听说那些个昆仑奴男女不忌,看你这小白脸的样子,怕不是没少养昆仑男奴吧!” “哈哈哈哈哈!” “你们这群人,真是有辱斯文思密达!” “急了急了,他急了!” “新一期大明报来了!” 不知道谁喊了一嗓子,众多屁民也顾不得嘲笑朝族二等民,纷纷涌到识文断字的人身边,等着听朝堂消息。 大明在二十年前实行了新的教育制度,教育服务于战争。除了那些个在西伯利亚挖土豆的俘虏汉奸,还有在矿里为大明挥洒汗水的农具,关外所有民族的新生儿都是经过结合普鲁士与大明特色的全民义务教育的。 首先,经过特殊培养的先生会对十岁适龄儿童进行五年全民普及性教育。忠君爱国是核心思想,其次是宣扬大明黄金人种至上思想,最后经过一系列考试与整合,形成了,官民军三条道路。 彻查五代学习优秀者,十五岁进入国子监,学习治国为官治民之道,学成之后会被派发至各个县从底层官员做起,经上官考察,一卫两厂核对进行升迁,最高者入阁。贪污剥夺平民者,扒皮萱草,直系五代不得为官,不得进行义务教育,打入贱籍。 彻查五代出身良好愿意从军者,十五岁转入预备役,经过三年军训,成绩优秀者入各个卫成为士兵,按战功升迁,最高者可封国公,成绩不合格者或直接为民从事生产耕种,或转入衙役,特别优秀的去向不明。 但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教育完毕后,要么耕种,要么进入各类工厂。 因为教育只普及了二十余年,所以很多人还是文盲,不得不听别人宣讲报纸。 “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先帝大行,举国哀痛!然,伪清依在,朕心难安!故,新年一月一日,朕将于崇文门阅兵,以彰我大明国威!” “陛下圣明!”屁民们虽然无法亲自看到皇帝的英明神武,但依旧拍着龙屁。 “滋伪清蛮族,称女真之后,实为西伯利亚通古斯蛮人,虽有黄金皮肤,却为卑劣血脉。 经由大明帝国皇帝,华夏共主,神州天子,西伯利亚的拥有者,火炮与钢铁之王,关外守护者,大一统思想的拥护者,瀚海草原的天可汗朱讳和坤提出,内阁五大臣表决,群臣无异议,除去伪清蛮族爱新觉罗及其包衣黄金人种身份,贬为蛮夷,位在帝国民之下,等同昆仑奴!” “好!陛下圣明!我三旗儿郎才是真正的女真之后!这帮通古斯蛮人终于被开除人籍了!我一定要祭拜祖先,我们终于和它们划清界限了!阿玛,您在天之灵有知,一定也蒙闭上眼睛了吧!”一名三旗之人喜极而泣,仿佛是身上的泥垢终于洗净,又仿佛是炎热的夏天干了一瓶可乐一般舒爽。 几十年的教育,他们对自己黄金人种的身份无比光荣。虽然南边或者满清可能不会太认同,但是无所谓,帝国人对待已经被开除人籍位同昆仑奴的的满清,在心理上,已经形成了藐视。尤其是那些帝国二等的民众,更是突然觉得自己地位有了质变。 “近日,有官员称琉球国被倭国入侵长达百年,内阁大臣宁远伯塞思黑提出,抗倭援琉,以复太祖荣光。此举引起多方讨论,皇帝陛下对倭国此举提出抗议,并表示,不排除武力入琉的可能。” “论琉球与大明的血缘关系,是否同为黄金人种?” “萨摩蕃对琉球的血腥统治,琉球人是否还有反抗的可能?” “大明水师如何驰骋大洋?是收复吕宋,还是另有他路?” 这一期的大明报与往期不同,不仅强势的废除了伪清的人籍,还对不知名小国琉球着墨颇多。 心思单纯的人在想,陛下圣明,武德充沛,光复大明之日似乎不远矣。而聪明的人已经嗅出了硝烟的味道,只是陆上与海上哪个先来,却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