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时期强太多了。 俄国陆军大臣苏霍姆利诺夫大将对自家空军、装甲车和装甲列车非常自信,且对改革过的铁路系统非常满意。他认为俄军只需三十天动员,就能将两百万部队送到边疆作战。 对这种狂言,普大帝非常无语。他想说服军方别轻举妄动,且用了很多中日战争的战例。可连骑兵上将勃鲁西洛夫这样的战术奇才也不愿承认中国陆军有跟自己一拼的实力。 简单讲,俄国人对当年日俄战争中的失败非常不服气。恢复元气乃至更加强大的俄军希望能靠战胜中国来重塑信念。 对黄种人的优越感再次在斯拉夫人的心头蔓延。尼古拉大公毫不掩饰的表示黄种人是优秀的农夫,厨子,伐木工,经商也挺出色,但不可能是优秀的军人。 “我们有足够的机枪和火炮,还有遮蔽天空的战机,不会再被愚蠢的‘猪突’战术击败。上帝站在俄罗斯一边。” 第39章 密营 国内的南方人看见北方的漫天风雪,惊奇之余喜欢形容其为‘鹅毛大雪’,轻飘飘的没什么力道,仿佛全天下的雪都应如此。 可当西伯利亚寒流南下,蒙古高原上的风雪恍如重击的拳头,呼啸着砸到脸上,一会就能把人冻‘面无表情’。 蒋翊武坐在轮式装甲车内,风雪就在车外不停敲击,仿若狂乱的醉汉在砸门。嗖嗖的气流从车体缝隙钻进来,吹的人刺骨生疼。 装甲侦查连全员穿戴小羊皮的冬季作战服。脑袋,手掌,双脚都戴着皮毛皮套皮靴,可大部分南方士兵还是时不时肌肉颤栗。 作为一个湖南人,蒋翊武从来没想过两千多公里外的北方能有‘白灾’这种可怕的自然现象,更没想到要在这种环境下作战。 装甲车的轮胎挂上防滑链,摇摇晃晃的在苍茫草原前进。驾驶台上丢着黑皮笔记本,是从遇袭的野外勘察队尸体上捡来的。 这些遗物如无机密,一般要交还给死者家属。写笔记的是郑州工学院毕业的勘探员。 二十出头的伢子,风华正茂,是七年前第一批靠助学贷款和国家补贴上学读书的孩子。他用自己的聪明脑瓜走出穷困的山沟沟,带着全村的希望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蒋翊武翻了翻笔记本,不忍多看。他也出身平民,靠父亲节衣缩食送进私塾求学,同样靠自己的头脑和韧性,从个懵懵懂懂的革命青年成长为人民军队的骨干力量。 遇害的年轻人本应有同样的人生路径,国家铺好了所有后续道路,就等他成长起来,担当大任——勘探员,勘探队长,道路工程师,项目总工。 笔记本里头记录了年轻人的生活感悟,家庭琐事,内心希冀和美好愿望,真实而质朴。可这一切停在了几个小时前...... 哥萨克骑兵的马刀劈开年轻人的后背,尸体下是散乱的道路地理水源气候等勘探资料——仓促遇袭中,队里的两名退伍兵组织防御,年轻人则想着保住自己几个月的成果。 “狗日的哥萨克,只会挑落单的小队伍下手,有本事来挑老子的装甲营。”蒋翊武咬牙痛骂,恨的心头生疼。 国防军第72师是乙等轻型摩托化步兵师,全员一万两千多人,没有装备履带战车之类的重装备。 摩托化部队装备轮式车辆的。其价格便宜,机动性强,维护性好,对后勤要求也低。 别看72师只是乙等师,可兵员素质好,火力响应快,其战斗力只会比当年‘六大主力师’更强。 机械化部队反而因为装备太重,严重依赖铁路线机动,反而不适合部属在蒙古草原打低烈度战斗。 随着铁路不断深入草原,轮战部队跟蒙古王公和俄国骑兵的较量愈加白热化。蒋翊武的装甲营驻守塞音山达前沿大半年,已经跟对手干了十几次。 背后有铁路支持,国防军的后勤远比对手更强,能支撑起更大规模的部队和更远距离的军事行动。 蒙古牧民逐水草而居,几乎都是文盲,历来奉行谁强跟谁,本身没有太强的民族概念。 国防军出现后也不提什么宗教信仰民族之类的屁话,就以‘当地群众’称呼,并且给他们改名。 目前闹独立的蒙古活佛叫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所谓内阁总理叫巴德玛多尔济,财政衙门长叫罗布桑巴尔丹......这么长的名字,谁记得住啊? 于是宣传中,活佛成了封建奴隶主头目巴图,对方总理叫做俄国走狗巴德,财长变成放高利贷的吸血鬼巴丹,都是‘巴’字辈,简单好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