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注意到了管令的尴尬,信陵君道:“魏人入秦者,多堪其用,昔者有商君、张仪,今有范雎、郑安平。何魏生之材,偏柱于秦天乎?” 这么尖锐的问题,管令自然回答不了,也不敢回答,只得伏拜道:“此非臣所能知也!” 信陵君道:“是魏德未足服人也,故令魏人趋利!魏自文侯以降,多备武事,少习文德,贤人不入,智者远遁。此孤所以深忧也。” 管令道:“君上门客三千,皆世之英杰,焉得谓贤人不入,智者远遁?” 信陵君道:“不然。如管得令之治也,未得治于梁也。虽有贤人,限于管地,何所用也!” 管令有些惶恐,道:“臣得为管令,于愿已足,焉敢他望!” 信陵君莞尔一笑,道:“君大才,暂屈管地一城,必有腾达之日!” 管令道:“皆赖君上提携!” 信陵君心中暗自摇头,昔日郑安平,哪里有这等卑微!脸上却露出赞许的微笑。 正与管令闲聊之间,有子有阶下报:“诸先生来见。” 信陵君道:“请!”自己起身,往门外走。管令见状,急忙起身,也跟着出来。少时见三百门客进来,皆立于庭前,信陵君皆深施礼,就请庭前就座。信陵君道:“今有赵上卿虞卿千里来投。虞卿于赵为相,弃官奔大梁,将于今日至管城。无忌少德,愿籍先生之德以迎之!” 众门客道:“愿从君令!” 信陵君道:“侯先生愿为孤前迎之,勿令过也!张、岳二先生为相,孤将从命焉!” 三人皆道:“喏!”带着三百人离开。 信陵君又让管令动员城内的官吏,就于管令府外准备三百余人的饭食、酒肉,管令也领命而去。信陵君趁着这个空当,出府步上城墙,观看了管城的建设,以及周围的山川形势,对管城这十几年的建设成果感到十分自豪。隐隐地也想起那位曾经拼死救过他的命的武卒,第一任管令。他眺望着管城西面的重重群山,长长叹了一口气。 在太阳快落山时,前面有人来报,侯嬴已经接到虞卿,正往这边而来。在城外原地休息的众门客立即起立列队,信陵君出城等候,张禄和仲岳先生站在他的身后。由于执事者不少,列队欢迎的只有百人。 列队完毕不久,前面果然出现一乘革车,车左那位身披斗袯,一身短褐,脚蹬草鞋,似是暮归的老农爬上车来。中间给他驾车的,正是年近七旬的侯嬴先生。车右则是派去与虞卿联系的门客。 那车见到迎接的队伍,于百步之外停下,三人下了车。信陵君见三人下车,立即趋步前迎,张辄和仲岳先生在后面跟着。相距十步时,双方停下,仲岳先生前趋报道:“魏公子信陵君无忌,谨奉玉帛,见于虞卿!” 那名门客要上前,却被虞卿拦住,虞卿亲自上前侧身道:“某,庶人也,不敢当公子之礼。” 仲岳先生道:“先生蹑屩檐簦,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岂庶人哉!愿先生之爱赵王也,少分于信陵君!” 虞卿道:“赵王错爱,屡见赏赐。微庶知罪,遂弃以奔。” 仲岳先生道:“天下苦秦久矣,惟先生能救之。先生独不怜天下之众乎!” 虞卿道:“谨奉君上之命!” 仲岳先生奉上玉帛,虞卿拜受。信陵君始终叉手恭立一旁,见虞卿受礼,遂过来道:“无忌何幸,得卿之教!” 虞卿道:“臣何德,敢言教,但为天下献绵薄耳!” 信陵君道:“请先生入城!” 管城外,百名门客列队相迎。城墙上,管城的卫兵和信陵君的门客相间而立。管令府仪门大开,信陵君与虞卿并肩同入管城。信陵君请虞卿升西阶,虞卿再辞不肯,跟在信陵君身后,从东阶上堂。 在城外迎接的门客们也跟着进了管令府,在庭中坐下。虞卿孤身一人前来,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人相陪;但信陵君有意搞得声势浩大,以彰显自己的诚意。 管令也很给力,他动员起城中所有官吏及其妇孺,在府外架上了十几堆火烹粥煮肉;女人们在城外的河边漂洗菜果,在食篮内摆放整齐。在管城这个小地方,自然没有什么乐舞,而且庭院内也被门客们填满,但管令还是让分配到管城的武卒在管令府门楼上表演了一套鼓点,和一阵旗幡,引来众人的喝彩。 庭中的门客们还在欣赏表演时,堂上的人已经开始了严肃的对话。信陵君道:“魏虽偏小,未敢屈膝于秦。然武德未备,战辄不胜。虽欲合纵于诸侯,而诸侯皆畏秦。无忌愿以小魏以抗强秦,愿先生教我!” 虞卿道:“诸侯之抗秦也,皆愿他国与秦,本国袖手。敢问君上,欲亲与秦焉,欲袖手而秦斗焉?” 信陵君道:“昔在文侯,得吴子为将,五万武卒,迎秦卒五十万,追亡逐北,遂有河西。今则非止河西,安邑亦归秦人,凡吾魏人,莫不切齿。前者,秦人入启封,大梁受敌,无忌身在华阳,虽欲与秦战,而莫知胜道也。秦人整军而来,全军而退;暴鸢欲击其惰归,四万尽陷,韩人束手。魏地之粮,亦为之一空;大梁饥馑,饿殍相望。然无忌犹未之弃。奔走三晋,贾余勇,得十三万众,合三晋二十万,欲向函谷。然秦军一出,三晋军土崩瓦解。魏韩之卒,横尸于野,贾偃之卒,漂塞于河。魏韩精锐尽失,不得已执玉帛于秦庭。非敢观秦斗也,自斗而未得胜也。” 虞卿道:“白起,人屠也,而穰侯为之援,常以少胜多,非常人也。虽吴子复生,亦未足敌也。然白起年过半百,复有几春秋?当白起亡之日,即诸侯合纵之时也。君其待之!” 信陵君似乎有些意外,道:“白起不亡,则秦不可敌乎?” 虞卿道:“观天下诸侯,战国七,秦、楚、赵、魏、韩、燕、齐也。燕与齐战,两败皆伤,俎上鱼肉,未足道也。楚失故都,寄寓于陈,虽怀不平之志,而无退秦之策。现郢都已为秦南郡,发兵长平,南郡与焉!楚固不敌于秦也。三晋合兵,先败于伊阙、启封,再败于华阳,山西之地惟太原、上党耳。今秦复争上党,而与赵战而胜之,全有上党。是三晋固不敌于秦也。夫以六国之名,二国伤而四国不敌,秦之强固可知也。” 信陵君点头称是,道:“如之奈何?” 虞卿道:“其理湛然,必合天下六国以与秦争,其力乃相当耳。若六国各怀异心,以邻为壑,不待言而必尽臣于秦矣!” 信陵君道:“今赵亡失四十万众,纵合天下之力,亦非秦敌也。” 虞卿道:“不然。赵虽亡失四十万众,而秦之所失正同也。且赵之四十万,有上党众近二十万,太原十万,邯郸所失不过十万。秦挟战胜之余威,掠太原、武安,皆浅尝辄归。今上党荒芜,秦人数万,亦耕亦战,不得生息。赵知秦人酷虐,皆奋必死之心。故能与残破之余,作困兽之斗。秦虽强,亦无能如何也。” 信陵君从虞卿那里终于得到赵国的真实损失和实力状况,心里松了一大块。他继续套虞卿的话道:“秦虽无奈赵何,而赵独欲与秦媾。魏公子齐奔于平原君,而赵王必欲杀之以悦秦相……” 信陵君还未说完,虞卿就十分难过地接过话头,道:“秦王以平原君为质,欲取魏齐之首,实欲窥赵之战意也。若赵上下一心,必不为秦下,秦自不敢攻赵。若赵示之以弱,杀魏齐而得平原君归,是赵无义于天下,无战心于秦也。秦必复来。臣固负魏齐而奔楚也,不欲示秦以弱也。然时运不济,魏齐自刭,传首于咸阳,是秦固知赵无战意,而欲和也。而秦必再来也!” 信陵君道:“秦必入赵,赵将与秦战耶,将割地而求和耶?” 虞卿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必也与秦战也!但得生聚教训,亡秦者,必赵也。” 信陵君道:“壮哉其志也。魏将何以事之?” 虞卿道:“但屡遣使以坚其志,以壮其气,以固其心,赵必战也。” 信陵君道:“善!” 在管城休息一天后,虞卿随信陵君回到大梁。虞卿曾为赵上卿,自然不能屈居信陵君门客;信陵君想要将虞卿推荐给魏王,又为虞卿制止,道:“臣故赵臣。今弃赵而归魏,而复为魏卿,非同盟之义也。”考虑与赵结盟的大局,信陵君只能接受虞卿的意见,只在大梁城外给虞卿准备了一座小小的宅院,虞卿遂安心居于此,除游说于诸侯之间外,发奋著书,得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八篇,为世所知。 从虞卿那里得到赵国的真实情景,魏国上下立即行动起来。由于国使往来不便,信陵君派出的门客就成为沟通魏、赵两国的渠道。在一条条通往诸侯首都的大道上,一个个不起眼的短褐,可能就身负着家国兴亡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