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父不识子 “一二一” “一!二!” “哔哔——”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南京观音山下,当早操与刺耳的哨声响起,国防大学那占地二百余亩的操场上,数千名身穿鸳鸯战袄的学子正在喊着口号口号,唱着由朱高煦所“编曲填词”的《从军歌》,意气风发。 校台上,三百余名身穿曳撒的武官站成方阵,而检阅他们的,则是一大清早出现在国防大学的大明永乐皇帝朱棣,以及被他拉来的东宫太子朱高煦。 在这群武官中出现了泾国公陈亨、英国公张玉、武定侯郭英、保定侯孟善等人的身影。 朱棣带着朱高煦检阅着他们,直到看到了魏国公徐辉祖的面孔朱棣才停下脚步,不过徐辉祖却根本不看朱棣。 瞧着他那模样,朱棣有些恼怒,觉得徐辉祖作为自家人为什么不理解自己。 只是想到了自家徐妹子后,他还是放下了脾气,扫视了这五位勋臣身后的那三百名武官。 相比较陈亨他们这群四五十岁的勋臣,后方的三百多名武官年纪不一,其中有百余名十分年轻,并且长相与汉人有些细微差别。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都是朱高煦从神机营之中选拔的中高级武官。 这百余名武官几乎就是整个神机营的骨干,他们在交接了手中工作后,便参与到了国防大学的教学之中。 即便如此,却没有人敢于瞧不起他们,因为论火器作战,这个时代没有哪支军队比他们更有经验。 “魏国公,汇报大学情况!” 朱棣公事公办的开口,徐辉祖也向前一步随后作揖:“国防大学现今为永乐一期,现有教习三百四十六人,学院四所,班级二百班,合计学子六千七百九十七人!” 徐辉祖汇报完毕后,便后退一步退回队伍之中,朱棣则是听得牙疼。 如今虽然已经是永乐元年腊月二十八日,距离除夕夜也不过两天,可国防大学入学的武官子弟才上了四个月的学。 四个月的时间,一万四千余武官子弟跑了七千多,这让他这个皇帝情何以堪。 要不是还有近六千八百人留下,他恐怕已经没脸了。 想到这里,他回头看一眼跟着自己的朱高煦:“只是开学四个月就跑了这么多人,到来年二期入学的时候,不会只剩下两三千人吧?” “儿臣也没想到会跑这么多,不过跑了也好,留着这群意志不坚定的人也无法毕业。” 朱高煦很是无奈,他原本预计到期末还能有七千人,现在看来虽然不至于像朱棣说的两三千,但估计也不会超过五千人。 这五千人,能在五年后毕业的人恐怕只有不到两成,剩下的要么留级,要么就退出。 不过他们要是能毕业,那担任一个百户绰绰有余,一千人就能带好十万人。 “按照你这么弄,剩下还没消息的一万六千多武官子弟恐怕明年连入学都不会来,直接选择平授散阶了。” 朱棣担心看着朱高煦,朱高煦却坦然道:“儿臣早就想过这件事了,因此已经给六军都督府下了教令。” “明年正月开始,各地卫所可自行举荐十名军户入国防大学参学。” “此外,天下武举也会更改难度,不再有武状元和武进士,只有武举人。” “武举人不享受任何特权,只有入学国防大学的资格。” “如此一来,儿臣估计民间与卫所合计能选出上万人。” 国防大学面向的从来不是武官子弟,而是整个六军都督府体系下的二百余万卫所子弟,以及整个天下有意参军的儒生。 大明共有内、外卫五百五十六个卫,每个卫举荐十人便是五千五百六十余人,加上民间武举人,每年万人入学都只是保守估计。 相比较本就抗拒入学的武官子弟,这上万有意向的学子,才是朱高煦需要的人才。 “你这么弄,若是真能弄出点什么,兴许能用在科举上。” 朱棣听完了朱高煦的奇思妙想,当即朝他表示肯定。 他没有压低声音,因为这件事情明年就会曝光,到时候只要庙堂上的那群人稍微注意些,而日后朝廷又有这方面的意思,那他们肯定不难猜到。 武举与国防大学的配套看上去有些颠倒,毕竟普通百姓没有参加武举的本钱。 不过眼下大明的军事资源不算多,不可能对民间投入太多,只能维持当下的条件。 等以后基础军事资源上去了,国防大学也肯定要在各省扎根。 这个体系一旦利用好,那每年必然会涌出不少有天赋的将领。 想到这里,朱棣看向了徐辉祖他们:“四个月以来,可有表现显眼的武官子弟?” “成山伯之子王通不错……”徐辉祖回答,这熟悉的名字也让朱棣高兴:“是他啊,前几日王真找我说过他,准备等他毕业后让他袭爵。” “能得到你的夸赞,看样子这小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哈哈哈……” 朱棣爽朗笑着,可站在他身后的朱高煦却十分汗颜。 王通,那不就是在柳升战死交趾,而后畏怯弃地的那个将领么,尽管他命长活到了景泰年间,期间还参与了北京保卫战,立下了战功,但这样的人放在大明开国将领之中,能力或许还不如徐达手下的一个淮西指挥使。 这样的人都能被单独提出来夸赞,这让朱高煦不敢想象这群武官子弟到底废材到了何种程度。 在心底叹了一口气,朱高煦只能庆幸自己手下大多都是青壮派。 “好了,既然有出色的苗子,那伱们就好好培养,不过最后还是得靠实力说话。” 朱棣吩咐了一句,随后便转身下了校台。 朱高煦跟上,父子二人开始在孟善、陈亨、张玉等人的陪同下在国防大学游走。 国防大学的建筑都是后世的现代建筑,以熟铁、混凝土浇筑而成,三所学院各有教学楼十栋,每栋占地二亩,高四层,有教室四十八间。 乘上大辂,而来仰望那一栋栋教学楼,朱棣不免抓了抓胡子:“这水泥是好东西,只可惜产量不高,不然可以让全天下的城池都用上。” 见朱棣这么说,朱高煦也汇报道:“孙铖在辽东置办水泥场七十二处,儿臣也让亦失哈在各省置办水泥场各一处,南北直隶各十处。” “如今这一百零三处水泥场早已开始运营,年产八万六千余吨。” “吨?”朱棣对这新出的词有些好奇,朱高煦也解释道:“一吨为一千斤。” “嗯,这么多水泥,你准备用往何处?”朱棣询问朱高煦,朱高煦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官道的修建,以及城池的城建和下水道,还有水渠、河道、堤坝都需要它。” “儿臣算过了,官道修三丈宽,厚三寸的话,每年留出一半的水泥,可以修建三百里左右的官道。” “三百里官道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日后各地水泥工场还会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只需要百年的时间,就能修建起串联各府县的混凝土官道。” 朱高煦诉说着自己的畅想,可朱棣却皱眉:“朝廷需要官道,这混凝土官道走起来也舒服,不过朝廷只需要几条主要的混凝土官道就足够。” “自吉林到金州,自沈阳抵达全宁,自全宁抵达北京,北京至扬州……” 朱棣似乎是觊觎水泥很久了,表面上不询问,可私底下已经在脑中构筑了一条庞大的交通网。 他的想法就是能让军队以最快速度开拔进入各省,对于混凝土道路的用处,与秦驰道的观念差不多。 “主要干道先修建是必须的,但日后朝廷若是富裕了,再做到串联各府、各县才能更好统治地方。” “更何况,官道也能给商贾和百姓使用,可以促进各地商品往来,这是好事。” 朱高煦信誓旦旦的说着,尽管他用来修路的混凝土强度连后世的C15都差着级别,可问题这个时代的大明朝也没有负重几十吨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就大明最为常见的十六轮马车来说,这样六匹马才能拉动的长排马货车也不过五六千斤罢了,折算后世的吨位,连四吨都没有。 以后世标准来看,这批混凝土官道连豆腐渣工程都不算,可放在大明,它就是勾连地方,能保障地方百年交通通畅的存在。 “修建道路和你所说的城池道路、下水道,你准备动用徭役还是发放工钱?” “还有,这混凝土产出如此之高,你动用了多少工匠,每年花费多少?” 朱棣记得朱高煦说过,徭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故而询问他。 “发放工钱,朝廷从海外获取了那么多铜钱,始终得花出去,让钱流转起来才行。” “至于水泥场的用工数量是二万六千余人,每人每日工价十文,现结现走。” “修建官道与城中道路、下水道的工价,也以每日十文来作价。” 说到这里,朱高煦开始与朱棣详细说起了经济类的问题。 徭役可以节省钱粮不假,但也耽误农时和百姓开荒时间。 眼下朝廷每年从海外与西南赚取数百万贯金银铜钱,单铜钱就不下二百万贯。 这二百万贯铜钱对于大明来说就是超发货币,绝对不能在单一地区将这二百万贯用光,这样会导致地方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这笔钱必须分散的投入地方,才能在保证物价稳定的同时,对大明的道路、城建、水利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农民手里有钱了,自然就会去消费,也拉动了地方的经济,地方的官府只要税收没出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商税回收一部分。 相较于蠲免,朱高煦更倾向于以工致富。 这些东西,朱高煦一直和朱棣说了两个时辰,直到他们已经在百余名骑兵的护卫下离开了国防大学,他都还没和朱棣说清楚。 “这些话,你也与郁新他们说了?” 朱棣总觉得这些东西似曾相识,但听得迷迷糊糊。 朱高煦点了点头:“郁新、夏原吉他们都是朝廷需要倚重的重臣,自然要与他们说这些事情。” “好……”朱棣颔首,那表情和动作让朱高煦还以为他已经理解了自己说的,然而朱棣却开口道: “这些东西日后不用与俺说,俺听着头疼,你只要保障好地方钱粮,别让营造北京和北征、疏通运河的事情停了就行。” “还有,俺觉得那古今典籍馆确实有用,若是大明早有你这样的人去把里面的书都读一遍,恐怕大明也能提前富强不少。” “俺想了想,想把古今典籍馆内有用的书籍都抄写到一起,弄成一部能装下百家之言的类书。” 朱棣突然说要修书,朱高煦一听便知道了这书恐怕就是《永乐大典》,不过他并没有同意。 “修书是好事,但必须要让书籍传播开来才行。” “父亲您就算现在让人修书,以当下的人力物力也顶多编撰出一类书,可若是稍等几年,等辽东那边的学子毕业,您则是可以在编撰之后进行拓印,不至于日后失传。” 朱高煦说罢看了一眼窗外,这才发现他们没有返回内城,而是向着南边走去。 瞧着马车的动向,车上的朱高煦也不由皱眉:“我们这是去哪?” “去大教场,俺着实有些想老三了。”朱棣还在回味朱高煦的话,听他这么说便回答了起来,并很快拉回话题。 “你说的有几分意思,若是修书却传不下去,那确实无法彰显俺的功绩。” “这样吧,等辽东的学子毕业,你选人来帮俺编撰这本书。” “是!”朱高煦点头应下,毕竟他也想借着编撰《永乐大典》的机会,往里面塞入一些“自古以来”的书籍。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就看向了窗外,看到了一些即便在这寒冬腊月还在田间干活的百姓。 “还是得提高生产力……” 望着那群农民,朱高煦脑中闪过了蒸汽机、内燃机等各种可以提高生产力的东西,只是他虽然知道这些是什么,上学时也学过,但终归在常年工作中忘记了。 他只记得蒸汽机的原理就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热能,将水加热生成蒸汽,然后利用蒸汽的膨胀力推动活塞或转动轴,从而实现能量转化。 只是原理和具体步骤完全是两码事情,他记得原理不代表他弄得出来。 他能弄出火绳枪和加农炮、燧发枪是因为他见过这些东西,而且对于大明工匠来说,制作这些东西并没有代沟。 可眼下,蒸汽机他连外形都不记得,除了能提供原理,他其它什么都提供不了。 正因如此,他才会想要从渤海、辽东历年学子之中选出一批有理科天赋的人。 “算算时间,成绩也差不多出来了,不知道能有多少人被选中。” 朱高煦想到了眼下渤海的期末考,而朱棣见他不说话,当即也开始拿起朱笔,对大辂上的奏疏处理了起来。 见状,朱高煦也跟着开始处理,其中一份便是上次陈瑛弹劾雒佥、车舒他们的奏疏。 雒佥与他相关的十余名官员及其家人被下发到云南为教谕,至于车舒等五十余名官员及其亲眷则是被彻查后流放广西,牵扯人数两千多。 对于这个数量,朱高煦十分满意,但这还不是他最想要的。 他最想要的是在手中拥有足够多的官员后,开始严抓贪腐,并将许多衙门的“常例收入”定为非法收入。 到时候,他就可以每年抓一批流放一批,以此来充实边疆人口了。 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远方也开始传来火炮发射的声音。 “轰轰——” “这炮声,应该是攻城炮吧。” 朱棣目光中透露着兴奋,显然在这大半年的奔波中,他已经记住了各类加农炮的炮声。 朱高煦倒没有因此而警惕,反倒是有些高兴。 毕竟朱棣能更好的掌握火器部队的使用方式,那他在征战漠北的道路中也将顺畅不少。 “对了!”朱棣忽然想到了什么,看向朱高煦说道: “你那战役推演弄的不错,俺准备弄到军中考考将领们。” “这倒是可以,不过……”朱高煦迟疑了片刻,这让朱棣皱眉:“怎么?” “没有……”朱高煦假装为难:“不过我觉得父亲您还是不要抱有太大期待。” “恕儿臣直言,北边的将领之中除了朱能、宋晟二位以外,其余诸将包括丘福、谭渊、陈武、火真等人都只适合为将,率领数千上万兵马还好说,一旦超过两万,恐怕打出的结果还不如带兵一万来的漂亮。” “你是瞧不起他们?”朱棣此刻还没有经历丘福的惨败,因此还对老兄弟们抱有幻想。 不过其实他心里也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自家的那群弟兄确实没几个能站出来独当一面的,所以他才想要从中选出几个可以独当一面的重点培养。 只是现在从自家老二这句话来看,估计这群人是真挑不出几个如张玉、朱能这样独当一面的帅才了。 “人都被你调到南边了。” 朱棣只能埋怨起来了朱高煦,朱高煦闻言也哑然道:“北边可还有孟章、陈懋、王义、陈昶、徐晟他们几个呢。” “那倒是,不然俺也不会与你索要他们。”朱棣抓了抓胡子,对自己的眼光似乎很认可。 孟章、陈懋、王义和陈昶、徐晟这五个人里除了徐晟只适合做先锋外,其它四个人都可以好好培养。 他们虽然达不到耿炳文等人的高度,但依旧是如今大明的中流砥柱。 当然,他们最大的优势还是年轻,哪怕是年纪最大的王义也不过三十九岁罢了。 “哔哔——” “来者停车检查!” 木哨声响起,朱棣便一脸幽怨的看向了朱高煦,显然这种经历他已经遭遇多次。 朱高煦无视了朱棣那幽怨的眼光,率先走下了马车。 “殿下千岁——” 见到突然出现的朱高煦,大教场门口的二百兵卒连忙躬身作揖,这让跟着下车的朱棣有些牙疼。 “陛下万岁!” 好在一名百户官瞧见了朱棣,当即带头喊了声万岁,不然朱棣今日可就没面子了。 “好好检查,我们先骑马进去。” 朱高煦和朱棣二人不需要检查,因此他叫人牵来了两匹乘马。 许久没有骑马的朱高煦在翻身上马时不由得想起了赤驩,故此询问道:“赤驩在马场如何?” “回殿下,生了许多小马驹,弟兄们把它伺候得好好的。”百户官咧嘴笑了出来,朱高煦闻言也点了点头:“稍许我去看看他,几个月不见了。” 赤驩自从被带回南方,便承担起了军马场培育马种的任务,过得也算潇洒,就是与朱高煦经常需要几个月才能见面,每次见面都赖着他不走。 今日好不容易来一次大教场,他也刚好可以去见见赤驩。 “走吧。” 朱棣抖动马缰,招呼朱高煦一声后便往大教场内策马而去,朱高煦也紧跟而上。 不多时,二人便策马来到了大教场的操场边缘。 在操场上,近万兵马正在训练,他们二人勒马在边缘观摩。 这里的兵都是从渤海募来的女真兵,不管来多少次,朱棣都能两眼放光的看着他们训练。 “若不是你给朕限制了,朕真想带着在京兵马去尽数北上,好教那草原至上的胡人知道如今大明的厉害。” 朱棣扫视着在这个操场,以及在不远处其它操场的女真兵马,毫不掩饰自己的渴望。 “呵呵,父亲言重了。”朱高煦轻笑:“兵马能不能打,得看怎么训练。” “朕自然知道,但朕还没带这支兵马打过仗,手痒难耐。”朱棣爽朗一笑,而他的笑声也让不远处正在训练的兵马听了个清楚。 一些好奇的人看向了这边,其中就包括了朱高燧。 “爹?” 军阵之中,当朱高燧瞧见朱棣的时候,他大脑宕机片刻,不敢想象自己朝思暮想的父亲会突然出现,甚至一度以为是幻觉。 “朱高燧出列,准你一刻钟的假!” 当百户官的声音在朱高燧耳边响起,他这才意识到眼前的朱棣不是虚妄。 “爹啊!!” 一时间,眼泪夺眶而出,他干脆丢了手中兵器,埋着头朝朱棣狂奔。 朱棣压根没认出这是朱高燧,不由被吓了一跳:“这是谁?” “这是高燧。”朱高煦失笑道:“您不是要来见他吗?” “这是老三?!”朱棣错愕看去,压根看不出半点相似,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乌斯藏的西番人。 “爹!您要为我做主啊!” 跑到了朱棣面前的朱高燧立马就抱住了朱棣的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哀嚎着: “我要回王府,我现在就去长沙就藩,我再也不想在这里待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