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再造盛唐从扫平安史之乱开始

第152章 出逃剑南

   李亨得知李隆基下诏召三郡之兵入京后,不禁皱起了眉。    陇西与临兆两军入长安他是不担心的,实际上如今这两郡太守都已经是他的人。他真正担心的是灵武郡之兵。    灵武原本乃是朔方节度使驻节之地,拥有战兵三万有余。    李恽把治所迁到安远城之后,灵武军仍然高达两万。    如今的灵武军使,正是刚刚从平卢回军的赵广汉。    “大郎,圣人如今竟然诏灵武军入京,这对咱们的计划?”    李泌闻言微微一笑,“殿下不必担心,圣人可不是太宗皇帝,潼关若是陷落殿下以为圣人会继续留在长安吗?”    李亨摇了摇头,“圣人定然会避其锋芒离开长安!”    “如此,殿下又何必担心呢,有灵武军在,对咱们的计划更有好处!”    李亨闻言心下一动看向李泌道:“大郎有何计划!”    李泌道:“一旦潼关失陷的消息传来,殿下可以劝圣人巡幸成都,命灵武军守长安,甚至可以举荐那赵广汉为长安留守。”    “那灵武军乃是天下精锐,即使守不住长安也可以拖住叛军……如此更有利于咱们的计划……”    “待殿下御极,可立即前往灵武收朔方、河西、陇右三镇,如此殿下手中有三镇精兵在手,又何惧叛军……”    “如今回纥方强,殿下还可引回纥之兵,汇攻长安……”    “可那李恽!”    “殿下不必担心,失了朔方那李恽不过是五根之木,一旨诏书就可以夺了李恽之兵!”    “善,大善,我能得大郎,正如汉高祖得留侯也!”    ……    李隆基的诏命传到灵武之时,赵广汉才刚刚回到灵武不过五天而已。李恽则还在常山。    赵广汉收到诏命后,他一面派人火速禀报李恽,一面整顿兵马准备前往长安。    就在这时,哥舒翰大败,叛军夺取潼关的消息也传到了长安。    消息能够这么快传到长安,还是依靠大唐快速有效的军事报警系统。    大唐军事报警的信号是烽火,边塞之地大约每隔三十里设一处烽火报警点。    每天初夜放烟一炬,称为平安火。唐代诗人姚合诗云:“盛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原本这种制度只设置在边塞,安禄山乱起,特别是叛军占领了洛阳,李隆基下令在东、西两都之间也启用了烽火报警。    只要在初夜时分,从前线一路传来的烽火正常燃起,就说明平安无虞。    自从哥舒翰出战之后,李隆基最关注的就是平安火。    当晚平安火不至,一个不祥的念头便涌上他的心头--潼关完了。    这时李隆基才真正产生恐惧之感,召诸大臣和太子商议对策。    李隆基此时心中也没有主意,手中的几个王牌将军都不能挡住安禄山的进攻,下一步棋该怎么走呢?    要么就是坐守长安,等待各地勤王兵马的救援,但长安已无守城将士,坐守无异于束手就擒,要么就是弃城而走,那么走向何方?    杨国忠知道若是放弃长安,那么安禄山叛乱这口黑锅必然会由自己来背。    只要离开长安,自己必死无疑,因此他积极主张坚守长安,诏天下兵马勤王。    他首先向李隆基道:“圣人乃天下至尊,岂能弃天下于不顾呢,如今朔方陇西之兵最多不过五日就可抵达长安……”    “朔方、陇西之兵乃天下强军,只要两地兵至,长安稳如泰山。”    不过韦见素的意见是却与他完全相反,两人皆言如今“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圣驾只能暂时离开长安找个安全的地方避难。    李隆基犹豫不决之时,陈玄礼在李亨的指使下站了出来。    “陛下,如今长安不过三万禁军,就算,灵武、陇西之兵抵达也不过八万人,叛军兵力不下于二十万……圣人留在长安太过危险了!”    李隆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还败在安禄山手下,区区八万人怕也不是安禄山的对手。    “诸卿以为该巡幸何处为佳?”    李隆基在纠结半天后终于做了决定。    李亨闻言心下大喜,趁机提出驾幸剑南以避贼。    “父皇,潼关已失,叛军势不可挡。长安虽为京师,但此刻已非久留之地。为保我大唐血脉,为图日后东山再起,儿臣斗胆劝父皇巡幸剑南。”    李隆基闻言,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不舍与无奈。    李亨继续道:“剑南之地,山川险峻,易守难攻。且当地百姓忠勇,民心可用。父皇若至,必能凝聚人心,共抗叛贼。待时机成熟,我们再挥师北上,收复失地,重振大唐雄风。”    杨国忠待他言罢,再次出言反对,还不等李隆基说话,陈玄礼等人就对杨国忠所言批驳了一通。    不过此时李隆基还是没有拿定主意。    他心中对逃离长安,还是感觉有些过意不去。    因为他很清楚,若是自己离开,这长安定然会快速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以叛军一贯的做法,长安百姓定然会遭殃。    这时李亨再次出言道:“父皇,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皇可以命灵武军使赵广汉部守长安,以保百姓安危……”    “灵武军只要能拖住叛军半月,父皇就可下令汇聚诸军,围剿安贼!”    李隆基最终还是被说服了,同意巡幸剑南。    杨国忠见事情已成定局,当即跪倒在地,自请为长安留守。    李亨欲出言反对,不过却被李泌目光所阻止。    李隆基当即下令任命杨国忠为长安留守,并加封其为雍国公。    随后又下诏加封赵广汉为朔方节度副使,命其三日内必须抵达长安。    此时哥舒翰大败,潼关失陷的消息已经传遍长安。    长安上下已经人心大乱,士民惊扰奔走,不知所措,市里萧条,大乱来临,人人自危,都在担心着个人的命运,各谋去就,也有人欲乘乱以逞己意。    此时最担心的自然就是杨国忠,由最初的得意很快变成担扰,若是李隆基要和安禄山讲和,或为了堵塞安禄山之口,舍卒保帅,那做替罪羔羊的除了自己,还会有谁呢?    西汉时发生“七国之乱”,作乱的吴王刘濞等人提出“清君侧”的口号,要杀晁错,汉景帝为了让叛乱者退兵,就杀了晁错。    杨国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其实就在杨国忠被任命为长安留守的当天,李亨与陈玄礼两人就劝李隆基杀杨国忠。    好在李隆基想到了领兵在外的李恽,心有忌惮,这才没有答应两人的请求。    见暂时杀不了杨国忠,李亨又建议派边令诚往范阳为监军。    他的目的是计划成功后,能够收李恽之兵为己用。    这一次李隆基答应了李亨的建议,下诏命边令诚为朔方军监军使。    后又任命崔远光为长安副留守,负责监督杨国忠。    第二天,本是大朝之时,结果百官人朝者不到十之一二。    李隆基在决定前往剑南之后,深知此行关乎长安局势,因此放出风声说要御驾亲征。    虽然他知道也不会有人相信-没有可用之兵,皇帝亲征岂不是空话,但现在需要制造一种假象。    他派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置顿使是安排皇帝出行途中食宿的临时职务。    魏方进安排入蜀途中事宜,声称剑南节度大使颍王李璈将亲赴剑南道,令本道做接应准备。    李隆基当夜移幸大明宫,以便于次早出城。当晚,李隆基命陈玄礼整顿六军,厚赐钱帛,选取闲厩马九百余匹,做逃离长安的安排。    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三日黎明,李隆基与杨贵妃、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逃出长安。    皇妃、公主、皇孙不在宫内的,皆弃之不顾。延秋门是长安禁苑的西门,长安禁苑在皇城西北,出大明宫向西就是禁苑。    从这里出延秋门西行,当李隆基经过左藏大盈库时,李亨建议纵火烧掉,以免粮食为乱军所得。    李隆基有些难过,他说:“乱军进入长安,找不到粮食,一定会搜刮百姓,不如留给他们,以免给百姓增加负担。”    当天还有官员入朝,至宫门,还听到报时的漏声,禁卫军侍卫宫禁,仍然戒备森严。    但当宫门开启,宫人乱出,内外扰攘,都说不知道皇帝到哪去了,局势顿时大乱。    王公、士民四出逃窜,城外的百姓则争着进入宫禁和王公第舍,盗取金宝,有的人竟骑着驴子登上大殿。    有人纵火烧左藏库。负责留守长安的杨国忠率人救火,又募人代理府、县官分守各处,杀十余人,局势才稍微安定下来。    此时长安副留守崔光远却是悄悄派自己的儿子前往拜见安禄山,欲献城。    好在此事被亲事司的探子,及时探查到了。    杨国忠得知消息后,大怒,当即就要派人拿下崔光远。    不过却是被儿子杨暄给劝住。    “大人万万不可,如今崔光远手中有一万兵马,大人手中不过六千人,崔光远既然已经准备献城,岂会没有准备,大人还请暂时忍耐,待赵将军到了再做打算!”    杨国忠听从了杨暄的意见,只是命人监视崔光远,等待赵广汉的到来。    却说李隆基出城,过便桥,李亨派人焚桥以断乱军追路。    李隆基得知后说:“官吏、百姓都避贼求生,何必要断大家的逃生之路呢?”    随即命高力士留下,率众灭火。又派宦官王洛卿先行,告谕沿途郡县,安排行途食宿。    到了吃饭的时候,队伍来到咸阳县望贤宫。还想着王洛卿已经安排好饭食等着呢,可是到处找不到他,原来他和县令已经逃走了。    宦官征召百姓供应,官吏百姓没有人响应。到了正午李隆基还没吃上饭,陈玄礼亲自去买了点胡饼献上。    百姓们听说皇上遇难,有来见李隆基的,李隆基放下架子,问他们:“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只要有只管拿来,给卫兵和孩子们充饥。”    这时百姓们争献粝饭,杂以麦豆,皇孙们争着用手抓着吃,一会儿便吃光了,仍感到没有吃饱。    李隆基付了饭钱,慰劳百姓。看到皇帝落到这个分上,百姓们都忍不住哭出声来,李隆基也掩面而泣。    百姓中有一位名叫郭从谨的老者很痛心。    他对李隆基说:“安禄山包藏祸心,由来已久,曾有人诣阙揭发他的阴谋,可是陛下常常把检举的人杀掉,使安贼得以逞其奸逆,造成陛下今天颠沛道途。    自古以来,先王总是延访忠良以广聪明,就是为此啊。我还记得当年宋璟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安宁。    但后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只知道阿谀取容,因此阙门之外的事情,陛下皆不得而知。    草野之臣早就知道会有今天,但宫门九重深如海,区区之心无路上达。如果事情不是落到眼下这一步,我哪有机会见到陛下,当面向您讲这些话呢?”    李隆基面露惭愧之色:“这都是我用人不明,如今追悔莫及呀!”    尚食--负责安排皇上饭食的官员送来御膳,李隆基命先赐从官,然后自己才吃。    又令军士散至各村求食,约定未时集合前行。    李隆基的逃难队伍快到半夜才抵达来到金城县,但此时县令早就已经逃走了,百姓们也都闻风脱逃。    好在各种饮食器皿俱在,士卒们拿来可以自己做饭吃。    这时随从护卫的士兵也有不少人逃走了,甚至内侍监袁思艺也不知去向。馆驿中没有灯,黑灯瞎火,大家贵贱不分,互相枕靠着睡在地上。    这个时候兵败的王思礼带着人从潼关赶来,这时李隆基才知道哥舒翰被擒和潼关失陷的详情。    经过一番考量之后,李隆基下诏于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即令赴镇,收合散兵,以俟东讨。    不可李隆基不知道的是,王思礼才刚刚离开驻地就被人袭杀。    王思礼也是一个聪明人,逃出去之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他没有过多犹豫,立即改变了放心,不再前往陇右,而是转头前往河北欲投李恽。    六月十四日,李隆基一行来到马嵬驿。马嵬驿在兴平县城西北,距长安百余里。    这个地方之所以叫马嵬坡,西晋时有一个叫马嵬的人曾在此筑城,故名。    马嵬坡在自长安入蜀的驿道上,马嵬驿则是大道上一个普通的驿站,如果不是李隆基入蜀路经此地,它可能早就从历史的记忆中消失了。    到了这里,连续奔逃,又不得安稳食宿的将士们都又饿又累,一种愤怒的情绪正在积聚。    前两天一直在担心叛军追来,逃生的念头压倒一切,大家都顾不了许多,只管克服困难前行。    现在距长安已远,没有听说被追击的消息,那种蕴蓄已久的窝火便需要找一个突破口喷发出来。    从军士们的怨声载道中,李亨觉察到一种可以利用的情绪。    于是李亨让李泌秘密联络了陈玄礼以及军中不满的将校。    原本李隆基的威望是很高的,但经历了安禄山叛乱,尤其是潼关失陷又放弃长安之事后李隆基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    逃难队伍中,军士们更是公开议论安禄山叛乱和潼关之事。所有人都认为此皆李隆基之过。    李泌也趁机安排人在军中宣传,李隆基已经年老糊涂,该是退位让贤的时候了。    李隆基自然也知道这一点,而且已经察觉出李亨的各种小动作,但如今他已然是没了牙的老虎,因此也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他心中却是计划着到了成都后,废除太子之位。    在他心中李亨一直是唯唯诺诺的,可以轻易拿捏之辈。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从劝说他逼迫哥舒翰出战,到逃离长安然后再抢班夺权都是李亨和李泌早就计划好的。    李亨再与陈玄礼等禁军将领商议之后,已经做好了兵边的准备,如今只差最后一个契机。    李亨与陈玄礼的计划,却是被高力士察之到了。    这日午后,心知大事不妙的高力士,偷偷把此事报告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毕竟也是经历过风雨的人,他自己组织的政变就有两次。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写了三封密诏,让高力士想办法送给颍王李璈、杨国忠还有李恽。    随行的队伍中本就有亲事司的探子,高力士很快就安排亲事司的人把前两封密诏送给杨国忠和李恽。    第三份给颍王李璈的密诏却是安排了千牛卫的人。    前两封密诏很轻松的就送了出去,但第三份密诏却是出了问题。    此时千牛卫中有许多人已经被李亨收买,密诏还没有送出营地就被李泌所获。    看到密诏内容时,李亨惊出了一声冷汗,当即决定提前发动。    当时随行的队伍中,有二十余位吐蕃使者,他们也跟士兵们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    到了吃饭的时辰,肚子里空空如也,他们拦着的马头,要求供应饭食。    “魏方进在哪,快让他出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