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西岐灵台飞熊入梦
进入西岐城,穿过端门,直至大殿,文王的心情却并未因归乡而有所好转。 他坐在大殿之上,目光深邃,心中五味杂陈。 “今日大王已归故土,当得为公子报醢尸之仇!” 一武将南宫适挺身而出,声音洪亮,掷地有声。 众臣纷纷附和,表示愿随文王杀进五关,直捣朝歌,为邑考报仇雪恨。 文王闻言,轻轻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古语有云,‘君子见难而不避,惟天命是从。’ 吾感皇上之恩,爵赐文王,今荣归西土,当以天下苍生为念,祈愿八方宁息,万民安乐。” 他的话语温和而坚定,透露出一种超越个人恩怨的大局观。 “五伦之中,惟有君亲恩最重;百行之本,当存忠孝义为先。” 文王继续说道, “孤既归国,当以化行俗美为先,民丰物阜为务。 百姓安康,方为人臣之道。 吾不愿再见兵戈,不愿再闻征伐,只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说到这里,文王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几分无奈与自责。 “伯邑考之死,是他未遵父命,不知进退,此乃天命所归。 然吾身为父王,亦难辞其咎。” 他抬头望向远方,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孤思西岐正南,欲造一台,名曰‘灵台’,以占风候,看验民灾。 愿以此台,祈求上天庇佑我西岐,使我等能更好地造福百姓,弥补过往之失。” 众臣闻言,皆是肃然起敬,纷纷表示愿助文王一臂之力,共筑灵台,以安民心,兴西岐。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份愧疚与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他无法安睡。 此刻,姬昌强忍悲痛,面带微笑,与万民共庆。 但他知道,这份笑容背后藏着的是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儿子的无尽思念。 他要在西岐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万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夜幕降临,西岐城被一片祥和与安宁所笼罩。 姬昌站在城楼上,望着满城的灯火和欢笑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希望。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只要与万民同心协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从今往后,我姬昌定当以民为本,以国为重,让西岐成为真正的乐土。” 姬昌在心中默默许下誓言,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其实,姬昌是一直隐忍,他要占领道义最高地,时机到了,便可以发难。 七年等了,儿子死了也忍了,一切等那个时机。 姬昌是会八卦占卜,预测未来的。 其实许多,也是他的谋划。 大夫散宜生过来报告,灵台已经筑好。 只是发点钱,百姓自发就去筑灵台, 可见百姓是拥护文王的。 话说文王随同两班文武,上得灵台,四面一观,文王默然不语。 时有上大夫散宜生出班,奏曰: “今日灵台完工,大王为何不悦?” 文王曰: “非是不悦。此台虽好,台下欠少一池沼,以应‘水火既济,合配阴阳’之意。 孤欲再开池沼,又恐劳伤民力,故此郁郁耳。” 宜生忙传王旨:“台下再开一池沼,以应‘水火既济’之意。” 说言未了,只见众民大呼曰: “小小池沼有何难成,又劳圣虑?” 众人随将带来锹锄,一时挑挖。 内中挑出一副枯骨,众人四路抛掷。 文王在台上,见众人抛此枯骨。 王问曰:“众民抛此何物?” 左右启奏曰:“此地撅起一副人骨,众人故此抛掷。” 文王急传旨,命众人: “将枯骨取来,放在一处,用匣盛之,埋于高阜之地。 岂有因孤开沼,而暴露此骸骨?实孤之罪也。” 众人听见此言,大呼曰: “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何况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 真是广施仁义,道合天心,西岐万民获有父母矣。” 众民欢声大悦。 文王随即与满朝文武百官一同步出城外,浩浩荡荡向着新筑的灵台进发。 那灵台,远观之下,犹如仙山琼阁,雕梁画栋间尽显王家气派, 台基巍峨,直插云霄,真乃世间罕见之大观。 行至台前,文王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细细观赏,心中赞叹不已。 “此台不仅气势恢宏,更蕴含天地之道,真乃治国安邦之良器。” 文王感慨道,随后命人诵读那首赞美灵台的赋文。 赋中所述,台高二丈,暗合三才之妙; 上绘八卦,下布九宫,阴阳调和,龙虎相应; 四时之形现于四角,乾坤之象立于左右; 君臣之义前后相配,风云之气缭绕周遭。 文王听罢,更是心中欢喜,觉得此乃天意所归,王基将固。 宴饮于灵台之上,君臣共聚,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 席间,文王频频举杯,感谢众臣多年辅佐之功。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毕之后,时辰已晚。 文武百官各自在台下安歇,而文王则独上高台,设下绣榻,准备就寝。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文王渐入梦乡。 忽地,一阵急促的喘息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只见东南方向, 一只白额猛虎悄然出现,其胁下竟生有双翼,气势汹汹地向帐中扑来。 文王大惊失色,急呼左右,却无人应答。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台后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火光冲天而起,瞬间照亮了夜空。 文王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仍躺在绣榻之上,身上已被冷汗浸透。 “此梦主何凶吉?” 文王心中暗自思量。 “待到天明,定要召集众臣商议此事。” 于是,他强压心头的恐惧与不安,闭目养神,静待天明。 及至次日清晨,文王召集文武百官于灵台之下,将昨夜所梦之事一一述说。 众臣闻言,皆面露惊色,纷纷议论纷纷。 此时,大臣散宜生挺身而出,躬身行礼道: “大王勿忧,此梦乃大吉之兆也。” “哦?卿何以见得?” 文王好奇地问道。 散宜生微微一笑,解释道: “昔商高宗曾有飞熊入梦,后得传说于版筑之间,终成一代明君。 今大王所梦虎生双翼者,实乃熊之化身也; 又见台后火光冲天,此乃火锻物之象。 西方属金,金见火必锻; 锻炼寒金,必成大器。 此乃兴周之大兆也。 故臣特来恭贺大王。” 众臣听罢散宜生之言,皆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称是。 文王更是喜上眉梢,觉得此乃天意所归。 于是传旨回宫,心中却已暗自决定要寻访天下贤士,以应此吉兆。 自此以后,文王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吸引了众多贤能之士前来投奔。 西岐之地因此日益强盛起来,为日后的伐纣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那一夜的灵台之梦,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