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议和无望,崇祯调兵
良久。 崇祯皇帝面色疲惫的坐回了龙椅之上,眼中闪过一抹无奈之色。 四万关宁军被清军击溃,眼下就只剩下卢象升的三万多兵马,如何是清军的对手。 若是清军全力围攻京师,那又该如何应对。 如果京师守不住的话,自己岂不是会成为清军的俘虏。 思及至此,崇祯皇帝再也不敢继续想下去了。 他可不想成为北宋时期的宋徽宗与宋钦宗,也不想成为英宗朱祁镇,更不想成为大明的亡国之君。 为今之计,只能寄望于与清军议和这条路了。 “杨爱卿,派人前去盛京议和之事,可有结果了?” 前些时日,杨嗣昌建议开启议和,以拖缓清军寇关劫掠之事。 对此,崇祯皇帝也同意开启议和,并吩咐杨嗣昌全权负责此事。 现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也该有消息传来了。 杨嗣昌面露惭愧之色,跪伏在地,请罪道:“请皇上恕罪!议和之事怕是没有结果!” “这是为何?难道皇太极不愿意议和吗?”崇祯皇帝面色不解的问道。 “启禀皇上,那皇太极遣人送来书信告知微臣,要想再次议和,需得我大明派出议和钦差,持皇上亲笔国书,展示我大明议和的善意。” “之后,那皇太极才会同意议和!”杨嗣昌低首磕地的请罪道。 听完杨嗣昌的话语后,崇祯皇帝的面色变得极为难看,想都没想的拒绝道:“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这句台词,有没有感觉到一股熟悉感。) “那东虏虏酋之父,昔日也不过是我大明一家奴而已,趁着我大明内忧外患之际,起兵造反,占我辽东之地,杀我辽东百姓。” “如今,朕不计前嫌,愿放下往日仇恨,暂且息兵议和。没想到这皇太极还如此得寸进尺,实在可恨!” 爱惜面子的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会同意派出议和钦差,持国书前去议和呢。 若是他真的这样做了,岂不是在表明,大明与大清是处在对等的地位上,而且还间接的承认了大清立国的合法性。 对于这一点,是崇祯皇帝所无法容忍的。 当然,崇祯皇帝最为担忧的,还是怕遭到朝臣的反对与百姓的唾骂。 因此,十分了解崇祯皇帝性子的杨嗣昌,才不敢主动将议和的结果告知崇祯皇帝。 既然议和之路走不通,那就再想其他办法吧。 可是,面对十万清军寇关劫掠,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杨爱卿,你可有什么办法,应对现今的局势?”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的崇祯皇帝,只好向杨嗣昌问询。 杨嗣昌欲言又止,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摇头回道:“蒙皇上垂询,微臣暂时也没有什么办法!” “唉!”崇祯皇帝长叹了一口气。 随即,崇祯皇帝对着身旁的王承恩吩咐道:“大伴,去传召内阁诸位大臣前来议事!” “奴婢遵旨!” 王承恩出声应是,随后转身退出了暖阁。 一刻钟后。 以刘宇亮为首的诸位内阁大臣,皆已来到了暖阁之内。 “诸位爱卿,这是高起潜那奴婢送来的奏折,你们都看看吧!” 崇祯皇帝将高起潜上疏的奏折,拿给了诸位阁臣观看。 待到诸位阁臣看到奏折上的内容时,都是一脸的震惊与不敢置信。 就在前几日,他们还因卢象升大败清军而满心欢喜,可这眨眼之间,就收到四万关宁大军惨败的奏折。 如此巨大的反转,着实让他们难以相信,甚至他们都以为,这是皇上在开玩笑。 可看着崇祯皇帝那张阴沉的脸色,诸位内阁大臣知道,这事情是真的。 “皇上,四万关宁大军惨败,定要追责论罪!”内阁首辅刘宇亮首先站了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启禀皇上,刘大人所言极是。四万关宁大军一朝尽失,定要追究统兵将领之责。”次辅薛国观也点头赞同道。 “皇上,臣也同意刘大人之言!” “没错,此次战败,必要追究将领之责。” “......” 内阁大臣程国祥、范复粹、方逢年等人,都是应和刘宇亮的话语。 “诸位大人,现在的当务之急,可不是追究责任之事,而是商议如何应对清军的劫掠,如何保护京师!”杨嗣昌忍不住站了出来,提醒着刘宇亮等人。 崇祯皇帝摆了摆手,沉声道:“诸位爱卿,战败之责是要追究的。但朕召集诸位爱卿前来,主要是为了商议如何应对清军的劫掠!” “刘爱卿,你可有什么良策?” “这......” 首辅刘宇亮语塞,不知道高如何回答。 但是很快,刘宇亮的脑海中就闪过一个办法。 “启禀皇上,依微臣之见,现在应当立即下诏天下,命各地剿贼兵马,前来进京勤王。” 听闻刘宇亮之言,杨嗣昌立即跳了出来,大声的反对道:“不可!万万不可!” “启禀皇上,现剿贼兵马正在全力围剿流贼,且李自成等流贼马上就要剿灭殆尽。若是此时调回剿贼兵马,那之前所做之功,岂不是前功尽弃了!” “杨大人,若是不调回剿贼兵马,那又该如何应对十万清军!难道你想看到己巳之变重现吗?”刘宇亮一脸正气的呵斥道。 “杨大人,流贼只是疥癣之疾,随时都可派兵剿灭。但清军可是当前的心腹大患,怎可小觑!” “启禀皇上,臣弹劾兵部尚书杨嗣昌,不顾京师安危,不顾龙体安危,陷京师百姓与皇上于危险之中,实乃用心叵测!” 几位阁臣大声呵斥杨嗣昌,似乎把杨嗣昌说成一个不忠不孝之人。 杨嗣昌也是众口难敌,急忙跪倒在崇祯皇帝的面前,惶恐的请罪道:“启禀皇上,微臣万万不敢陷皇上于险境之中。” “微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社稷着想啊!” 崇祯皇帝叹了一口气,安慰道:“杨爱卿,快起身吧!你的忠心,朕都明白的!” 此话一出,众内阁大臣都是一脸的嫉妒之色。 当然,众内阁大臣都将脸色掩饰的很好,丝毫没有变化。 “现如今,京师只有卢象升所部的三万多勤王兵马,又如何是清军的对手。调回剿贼兵马进京勤王,是当前最好的办法了!”崇祯皇帝无奈的道。 “这......”杨嗣昌面色一怔,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最后,杨嗣昌神情黯然,应道:“皇上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