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邺城内城的城门楼之中,袁绍突然下令… “诸君,援军今夜必至,是故夏侯兄弟必将不顾一切猛攻内城,我等仅需坚持至子时,则邺城之围自解!” 说着,袁绍看向魏郡本地人审配。 “正南,阴安县之援军何时可至?” 审配正是魏郡阴安县人,而且其家族在阴安县、乃至魏郡都实力雄厚,审配的家族,实力雄厚到“可以藏匿罪人,为逋逃主”,也就是如同《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大官人一般。 更何况,同时代的孔融孔北海,曾称审配为“尽忠之臣”。 综上所述,实力雄厚、对袁绍忠心耿耿的审配,颇受袁绍重用。 (审)配字正南,魏郡人。袁绍领冀州,委以腹心之任,以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 摘自《先贤行状》 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 摘自狗贼王沈《魏书》 孔融谓(荀)彧曰:“(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逄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 摘自《魏书之荀彧传》 阴安县,大抵是在汉末之时位于黄河北岸(汉末黄河河道比如今靠北约六七十公里)的濮阳市清丰县西北部。其地距邺城不足二百里。 审配笑着向袁绍作揖。 “明公尽管放心,某之信使已还报称,阴安县某家之援军约三万余骑兵,至迟亥时初(晚上九点过)可至。” 这就是冀州士族豪强的底蕴。 为了紧急驰援邺城,他们轻轻松松便可调遣三五万部曲,而且还是骑兵。 注意:在汉末,冀州是不产马的。 而这,还只是审配一家的实力。 历史上曹操在围攻邺城时,即便如当年围攻下邳城时一般使用水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又是劝降又是利诱,也未能攻破邺城。 若非袁尚主动给曹操送人头、导致邺城军心尽丧,在审配主持防守之下,邺城恐怕仍可坚持到当年年底。 坚守邺城的冀州豪族之实力如何,由此可见一斑。/ 诚如田余庆先生所言,三袁根本不是输给了曹操,而是败于内讧。 综上所述,熟知历史的赵旻,在积蓄到足以碾压河北的实力之前,是决不会轻易使自己陷入河北这个战争泥潭之中的。 尽管苟哥赵旻已经得到曹老板几乎所有的遗产,但他的起点,相比于逐鹿长达十余年的袁绍而言,还是太低了。 然而,无论袁绍还是审配,他们的缺点也同样明显。 或者可以说,这一点,正是袁绍与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分歧所在。 那就是: 出身于家中四代任国家级领导人(也就是三公)之名门世家的袁绍,其生活不但奢靡,且重士族而轻黎庶。 简言之,袁绍的统治基础与刘秀一样,都是士族豪强。 袁绍在河北的统治便是例子:冀州的平民百姓过得相当糟糕。 史书记载的“袁绍在冀州宽仁得众”,说的主要是当地士族豪强的拥戴,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拥护。 而曹操出身寒门,也就是除了钱贼多之外啥都没有的阉宦家庭。 其人风格务实、生活节俭,相比袁绍而言,更加重视黎庶。 因此,袁绍麾下多贪腐,而曹操麾下…咳咳…除曹洪等巨贪之外,大多相对清廉。 审配便是例子。 审配是袁绍麾下重臣,在冀州横暴不法,剥削民财,乃至“家资巨万”。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摘自《魏书之王修传》 一言蔽之,秉承曹操为人处世风格(当然,残暴多疑等缺点除外)、同样极为务实的苟哥赵旻,其人针对袁绍一方的策略,便呼之欲出。 四个字:猥琐发育,以待胜机。 言归正传。 袁绍在得知己方“多路援军”将齐至之后,登时大喜。 “甚善!甚善!只待邺城之围一解,我等便即刻兵发白马城!赵从文想必不知,我等早已做足准备!此番我等必教赵从文首尝败绩!” 袁绍想得太多了… 他还想要兵发白马城? 他此番只要一着不慎,便极可能身首异处! 就在袁绍主臣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中之时… 颜良派出的哥谭自杀小队…咳咳,x特遣队…咳咳,纵火犯小队… 啊呸!是亲卫敢死队,已经埋伏妥当。 同时,夏侯惇也已讲述完毕本次行动计划。 “诸君,防御工事最为密集之处,因彼处兵力薄弱之故,亦为某等应强攻之处。 是故,请诸君随某行动,待攻破彼处,某等便直捣内城城门!此番,某等定教袁贼死无葬身之地!” 赵云、太史慈、夏侯渊、曹仁、曹纯以及曹氏夏侯氏几名小辈,同时抱拳称是。 “请元让将军放心,某等必遵从将军之军令!” 夏侯惇独眼眯成一道如毒蛇一般的细缝,笑得无比狰狞。 “甚善!袁贼误以为,其人可等到大批援军,嘿嘿!某等此番便予其人天大之惊喜!诸君!随某进军!” 言罢,夏侯惇翻身上马、一马当先,诸将紧随其后,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冲进邺城。 袁绍亲自坐镇指挥的半个邺城,实则包含两大部分: 一是邺城的整个内城。其中内城西城门已被袁军封堵住。 虽然因夏侯渊急攻军营导致袁军死伤多达上千人,但邺城内城如今仍有六万袁军驻守。 二是邺城的小半个外城,即与邺城内城东城门相连的那部分外城。 这部分的两侧,被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诸如刀车阵、井阑车、鹿角、尖木墙等所充斥。 这部分外城,虽然内城城门处于洞开状态,但外城门被紧紧关闭、并由各大士族豪强的部曲们严密守御。 简言之,夏侯惇的策略为:不直接进攻内城,而是先攻破与邺城内城相连的那部分邺城外城,将邺城内城与外城割裂开来,并借此给袁军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 试想一下: 如此一来,就算有援军抵达邺城,又有何用?援军能否攻破邺城外城门? 甚至,夏侯惇完全可以趁机围点打援。 而且,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邺城内城的守军,还能剩下多少士气? 同时… 在如此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守卒很可能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打开邺城内城的城门。 总而言之,只要将邺城的内城、外城割裂,卫府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以上计策,当然不可能由夏侯惇、赵云等人想出来。 所以,这计策仍在荀攸、周瑜二人的所有谋划之中。 迄今为止,卫府北伐的所有计划,均未超出他们二人事先谋划的所有可能性范围。 自从有了周瑜,赵旻这个苟哥确实如虎添翼。 全能战士周瑜,其战略眼光比荀攸强出不少,其对战机的捕捉能力又高于刘晔不止一筹,其实战经验更是不次于百战宿将夏侯惇。 由此可见,历史上孙权对周瑜颇为忌惮,绝对不是没有道理的。 罗先生黑周瑜抬孔明…委实有些过分。 言归正传。 在诸将集结之后,围攻邺城的卫府铁骑,人数已达五万之众。 如今这五万铁骑径直杀向东边的半个邺城,单单这种气势,便已给内城守卒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沉重的心理压力之下… 守卒们居然躲在女墙后,眼睁睁看着卫府铁骑冲向邺城东城、一箭不发。 尽管他们手中都持着弓箭。 无论如何,轻易丢掉邺城西城,对袁军的士气都造成了无比巨大的打击。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至隋朝初年,邺县作为北齐故地,因“政治因素”而被北周权臣杨坚摧毁,化作废墟。 值得注意的是:北周权臣杨坚的霸府,是在亳州…曹操的老家。 魏郡的辉煌历史,也就此告终。 魏国的名称,来自冀州魏郡;而曹操在魏郡建国的念头,远远早于正式受封为魏公(213)。 曹操在正式受封的前一年,即建安十七年(212),便打乱辖区内部的郡县划分,将司隶校尉部河内郡,兖州东郡,冀州巨鹿郡、广平郡、赵郡的诸多下辖县城,强行割裂出来,补充到魏郡。 曹操这番动作,使得彼时的魏郡,膨胀为一个超级大郡,几乎与州同等大小。 十七年春正月,割河内之荡阴、朝歌、林虑,东郡之卫国、顿丘、东武阳、发干,钜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广平之任城,赵之襄国、邯郸、易阳以益魏郡。--《魏书武帝纪》 此即谋主董昭所谓的“稍建藩卫”之策。 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藩卫。--《魏书董昭传》 稍即逐渐,按字面含义,应该是循序渐进;但看曹操的雷霆手段,其“建立藩卫”的心态,可谓急不可耐。 增益魏郡,与曹操最初的政治构想有关。 在名教钳制下,“通经学”的曹操,不敢即刻进位称王——他总要走个流程,作为对天下臣民的试探。 按汉制,唯有王、侯二等爵位(民爵不在其中),非宗室不王,非军功不侯。 按此制度,作为异姓的曹操,自然不能称王。但官止侯爵,又难以满足自己的熏天权欲。 昔日荀彧曾劝说曹操“止步侯爵”,即汉献帝封赏的“武平侯”,但此举遭到董昭斥责。 董昭骂荀彧泥古不化,称“曹公功德盖世,如果爵止侯位,食邑一县,未免尊崇未至”。 (董昭)书与荀彧曰:“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献帝春秋》 侯爵以上,王爵以下,便是公爵。换言之,曹操最初的“魏公”,实际是对两汉爵位制度的一种妥协与试探。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