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雍为小老弟补充道。 “此外,主公,某听闻周公瑾已安青州,泰山诸贼已返回徐州镇守,如此一来,主公须提防陈元龙沿海路攻吴郡、会稽郡二郡!” 其实不止如此。 臧霸、孙氏昆仲等等泰山诸将,已经各自将妻儿老小,送到许都定居。 赵旻虽未要求他们如此做,但既然他们已献上投名状,那么赵旻也决不会拒绝。 而且以赵旻的格局,其人断无可能如历史上的曹老板一般,限制泰山诸将妻儿老小的自由。 更何况,许都如今繁华太平,各种市政设施日益健全,在许都居住,总比在青、徐二州那些穷乡僻壤居住,要舒服得多。 话说回来,即便顾雍不了解全部信息,但仅此一条,也足以使孙权担忧不已。 众所周知,陈登麾下有个大海贼,名为薛州。 此前刘备秘密遣关羽、张飞二将偷袭会稽郡,孙权向大哥…咳咳,妹夫赵旻求助之前,赵旻便早已令陈登蓄势待发。 那一次,陈登便是遣薛州引领张郃,行海路登陆吴郡,杀了关羽一个措手不及。 孙权心中担忧不已,表面上却仍安之若素。 “元叹兄不必紧张,卫将军无故不可攻我!” 顾雍颔首行礼后,继续抛出爆炸性新闻。 “主公,据称,周公瑾在定青州之后,于崂山东北部、管承等海贼曾多年盘踞之管彦岛,秘密训练海军。 据称,管彦岛因管承之亡,而今已更名为平管岛。该岛非但为周公瑾训练海军之所,亦为卫府运输粮草辎重至辽东之中转地。 主公不妨试想,以青、徐、扬三州之距,平管岛密训之海军,其将用于何处? 某曾闻,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而今卫府既定北方,则主公对其不可不防!” 孙权只觉,自己身上冷汗涔涔而下。 江东一众臣属,更是一片哗然。 然后孙权霍然惊觉…… 其人双目圆瞪、看向顾雍。 “元叹兄从何得知此事?” 顾雍、陆逊二人同时行礼。 “主公,某等唯恐卫府骤然奇袭江东,是故数月内屡次遣心腹出海北行,密查卫府海军之动向,因而偶有此得也。 某窃以为,此绝非周公瑾之策,应是出于赵从文之授意也!主公,赵从文图谋我江东之心,而今已呼之欲出!” 其实顾雍是以小人之心,度腹黑苟哥之腹。 苟哥本意不在江东,而是图谋三韩、东瀛、琉球群岛,以及东南方那座华夏宝岛。 其人为了延续大汉国祚,必须提前做足扩张、迁徙百姓之准备。 所以刘备虽不愿被人当枪使,但还是在无形中,被赵旻利用了一把。 但此时此地,原本哗然一片的江东众人骤然闻得如此炸裂的消息,更是不由自主地纷纷倒吸了一口凉气。 孙权也长长出了一口浊气。 “既如此,还望诸君尽速攻伐诸郡之山越人,使我江东有自保之力!” 言罢,孙权霍然起身,挥了挥袍袖、示意散会。 江东众人陆续匆匆而去…… 情势紧迫,他们急于攻打山越人、增强各自实力。 被狠狠震撼到了的吴景,此刻顾不得自己的病情,也匆匆赶向后宅,与亲阿姊吴老夫人商议,江东何以自保之事。 孙尚香一向颇受赵旻宠爱,香妹子的老娘、大舅,在必要之时,还能打一打感情牌。 其实…… 周瑜恐怕做梦都没想到,其人按照赵旻命令,只是在平管岛,也就是先前的管彦岛建了一处造船厂而已,如此,都能使江东众人如临大敌! 由此可见,孙权虽然说得轻松,但无论是其人,还是江东一众臣属,早已如惊弓之鸟一般。 许都宫城内,承光殿之中。 赵旻正与此前被其人派到陈留的吴懿谈事。 吴懿本是陈留本地人,因其父与刘焉私交甚笃之故,早在天杀的汉灵帝中平五年(西历188年)时,吴懿便已随刘焉入川蜀。 在益州期间,其人胞妹吴氏嫁于刘 焉三子刘瑁刘叔玉为妻,在建安六年(201),赵旻收复益州之后,吴懿随董和、费观、法正、孟达等等人归顺赵旻。 其后,吴懿的作用主要是借刘瑁夫妇,监视刘协言行。 去岁赵震赴许都之后,赵旻担心初恋老婆张凝的二叔张琨仗势欺人,便将吴懿派到陈留城,协助张琨镇守、同时规范其人言行。 其实赵旻是关心则乱,张琨虽然爱吹牛、喜欢装,本性却并不坏。 赵旻只是担心,曾为自己与张凝做媒的张琨,会晚节不保罢了。 因为赵旻早已有意封二叔张琨为县侯,所以,张如果琨胡作非为,毁的不是赵旻,而将会是其本人。 当然了,吴懿此番返回许都,便足以证明,赵旻的担心,完全是多余。 张琨在陈留城,整日与一众文人墨客嘻嘻哈哈、大吹牛皮,吴懿根本没有必要继续待下去。 毋庸置疑,陈留城的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心甘情愿与张琨这个大老粗玩在一起,一是看在其侄女婿、一代文宗赵旻的面子上,二是…… 张琨虽爱吹牛皮、又喜欢装,但其人性子随和、为人豪爽、又颇有些侠义之气,所以,即便张琨喜欢附庸风雅,却也无伤大雅。 总之,吴懿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匆匆返回许都。 巧合的是,赵旻缺大将,而吴懿在历史上,乃是季汉中期屈指可数的大将,于是乎…… 正为缺大将而犯愁的赵旻,一把拽住吴懿。前者此举,将后者吓了一大跳。 “子远将军!子远将军!哎呀呀!将军此来甚巧!” 吴懿冷汗狂冒。 “这…这…主公,这使不得,这…这可如何是好?” 吴懿心道:主公为何不能好好说话?莫非主公有断袖之癖、龙阳之好? 嗯……数年前,鲁肃亦曾担忧过此事。 苟哥这才发觉自己失态了,但臭不要脸的其人对此毫不在意。 “子远将军可知,而今庐江郡“山越人暴动”之事?” 说着,苟哥不着痕迹地松开了自己的手。 吴懿刚刚松了一口气,旋即又紧张起来。 “主公之意为,由某率军平庐江郡之叛乱?” 庐江郡乃大汉天子之土,而卫府,也就是卫将军府负责保境安民,因此,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从道义上,卫府都有充足必要的理由,主动出兵平庐江郡之“暴动”。 更何况…… 这所谓“暴动”,究竟是谁挑起来的? 所以,苟哥神秘一笑。 “子远将军尽管放心,庐江郡实际并非暴动,亦非叛乱,实则是孙仲谋倒行逆施、激起民愤所致耳!” 见吴懿听得一头雾水,苟哥只好摊牌、不装了。 “子远将军,庐江郡而今实际掌权者,乃九江刘子扬也!” 见吴懿瞠目结舌,苟哥只好彻底摊牌、完全不装了。 “子远兄,此事之幕后主谋,乃我赵从文也!” 吴懿神情瞬间恢复如常。 “原来如此!主公何不早说?主公之意为,某当率大军,携农具粮草及新肥,赴庐江郡助山越人屯田?” 苟哥心情莫名有些惆怅。 原来老子在你们心中,就是幕后黑手之形象! 不得不说,苟哥颇有几分自知之明。 惆怅归惆怅,苟哥依然对吴懿点点头以示肯定。 “正是如此!此外,而今北方已定,卫府除征辽东之外、暂无其他战事。而庐江郡民寡地多,子远此番前去,可暂任庐江太守,助庐江郡士民屯田。” 毫无疑问,苟哥是在为明年做准备。 吴懿至此,已完全听懂了。 “主公……”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不过刘表宗室名流,号称八顾;刘备不过是个破落闲散,而且还属于污点干部(怒鞭督邮)。恐怕即使二人见过面,当时也不会有太多往来。 和孔融一样,刘表在北军中候任上也没干长久。翌年(190)长沙太守孙坚北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因此汉廷不得不派遣刘表,出 为继任荆州刺史。 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后汉书刘表传》 群雄割据时代,孔融与刘表都曾先后与刘备交往,而刘备则揶揄“孔北海乃知世间有刘备邪”? (刘)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吴书太史慈传》 这番言论,并非是对孔融的褒扬,而是刘备的自嘲。比如“公族子弟”袁术,就曾讥笑刘备“籍籍无名”。 (袁)术生年已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英雄记》 (袁)术与(陈)珪,俱公族子孙,少共交游。--《魏书袁术传》 换言之,汉末的门阀名流,对刘备这种儿披着宗室外衣的草根儿,是十分鄙视的。 刘备此话,或许是在隐喻自己当年(189)在洛阳“求见名士而不得”的愤懑…… 毕竟彼时孔融名满天下,刘备不过布衣白丁。即使有邹靖的引荐,刘备恐怕也很难和孔融、刘表攀上关系。 刘备早年的关键记载,书法极端隐晦,线索支离破碎,如同沧海沉钩般被潜藏在《典略》、《魏书》、《后汉书》、《英雄记》、《太平御览》当中,唯独不见于《蜀书》。 如此写法,可以说为后世读者,凭空制造了许多障碍。 由于刘备是通过“组建流民武装”为发迹手段,幕后便难免涉及诸多难以启齿之事。 诸如官匪勾结(公孙瓒),官官相护(陶谦),任人唯亲(邹靖)以及蝇营狗苟(曹操)。不一而足。 这些上不得台面的糟心事儿,在官修史书中,自然是不能明言的。尤其考虑到《先主传》名为列传,实是本纪,那为传主“隐恶扬善”便更加无可厚非。 客观评价,刘备的出身不算太好,虽然顶着宗室虚衔儿,却一度沦落到“织席贩履”。 按照两汉制度,“商贾、巫医、百工”属于贱民之列,丧失了“良家子”的身份。换言之,刘备的出身地位,连董卓都不如。 汉桓帝末,(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魏书董卓传》 董卓在洛阳时,已被东都公卿,骂作“羌胡之种”;那刘备的境况,也便可想而知。 (皇甫)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犹未足邪!”--《后汉书列女传》 从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刘备为了脱离自己的原有阶层,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身负重创,命悬一线(见《典略》),但征战三年(184-187),也不过换来一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安喜县尉,还随即遭到督邮沙汰,再度流落江湖。 遇贼于野,(刘)备中创阳死(即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典略》 在洛阳时,刘备可以说把能走的门路走了个遍,为了再度踏上仕途,可谓拼尽全力。 实际中平六年(189)的刘备,已经年近三旬,白身无依,一贫如洗,甚至可能因为“怒鞭督邮”的政治污点,处在“永不录用”的黑名单中。 如果不是因为同年(189)董卓兴风作浪,天下大乱,那刘备可能真的要孤贫终老了。 即使如此,刘备依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倾尽身家,回到洛阳奔走,最终通过曹操的门路,抓住了跟随毌丘毅募兵的机会,再入仕途。 陈寿所谓“先主折而不挠,终不为下”,恐怕意有所指。不仅是在概述刘备的半生戎马,也在隐喻其早年的坎坷波折。 (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蜀书先主传》 刘备对成为人上人、欲信大义于天下之追求,远超常人,在无数次人生低谷中,壮志依旧,奋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看,刘邦的性格传承,在刘备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的评语,何其精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