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颔首。 “义山、伯奕,除人力之外,你等尚需何物不妨明言。” 赵旻1句话,便堵死了迁移人口这条路。 尽管这条路可行性确实较高。 可以预期,在这时代,1旦丝绸之路兴盛起来… 凉州不就成了后世的南方沿海通商口岸? 虽然汉末黎庶、士民的乡土情怀极重,轻易不愿背井离乡,但趋利避害毕竟是人的本能。 赵旻要做的,是尽可能延缓这1过程… 如今大汉缺人口之地,又何止凉州1州? 所以,赵旻要提前堵死这条路、尽可能避免各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果不其然… 赵旻话1出口,凉州1众士人们便垂头丧气起来。 他们想到的所谓计策,正是迁移人口。 汉末不同于现代,这时代的家庭1旦迁移、并有意改易户籍,那么这些搬迁户们必须结交、甚至是依附于迁移之地的望族。 因为两汉有乡论和察举制! 搬迁户的子孙们要想出仕,必须尽可能抬高门第、提升乡论,那么… 他们便不得不结交当地望族,与当地望族通婚、甚至依附其中的大族,以期后代可任小吏,甚至可被举为孝廉出仕。 如此1来,当地大族实力更加雄厚、依附于大族的搬迁户也能水涨船高… 这就是典型的“28法则”,也就是马太效应。长此以往,社会矛盾不越来越尖锐才怪! 东汉就是这么完犊子的。 而这些凉州士人们,打的正是这个主意。 赵旻也及时、果断地掐灭了他们的这种念想。 赵旻见1众凉州人垂头丧气,心中好气又好笑: 跟老子斗?你们这些小辈儿太嫩了! 狠狠打了他们1巴掌后,赵旻当即递上甜枣。 “诸君,凉州屯田需何物尽管开口,我必倾尽所有!” 凉州士人在无奈之下,便只好狮子大开口… 赵旻与凉州士人如菜市场的摊贩与市民1般,1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定下如下方案: 在3月之前,凉州士族豪强开垦首批屯田十万顷,其所需之1应新式农具、肥料及良种皆由卫府无条件供应,凉州士族豪强则负责备齐耕牛。 耕种之农作物,当然是粟,也就是小米。 今年麦、高粱两熟已不可能,但粟、葵菜两熟没有问题。 满宠、鲁肃、杨修3人当场表态。 “诸君放心,1应所需,我等1旬之内必悉数运抵诸郡,然则…还请诸君务必尽快组织农户、安置胡人开垦荒田。” 赵旻适时道:“此番诸君可曾带回苜蓿良种?” 休屠王大喜。 “回主公,有!自然有!马牛羊等畜类安然越冬,皆靠苜蓿干草!何况灾年之时,牧民亦靠煮苜蓿干草果腹。” 于是赵旻断然道:“既如此,休屠王,你与诸君商议苜蓿之种植比例即可。此事暂且如此,此外,诸君尚有何事相询?” 凉州士人纷纷摇头,休屠王却开口道。 “主公,休屠部缺铁锅,大量铁锅。西域诸国亦乏铁锅,陶器携带多有不便,远不及铁锅方便耐用。” 赵旻哑然失笑。 “休屠王何不早言?” 荥阳铁器工坊已复产1年有余,而弘农(3门峡、商洛、渭南)、颖川(平顶山、许昌)以及河南郡(洛阳、郑州、新乡)皆不乏铁矿。 赵旻又大力主张炼铁,所以大汉朝廷(卫府)产铁量已逐月提升,如今并不缺铁。 卫府缺的,只是坩埚炼钢法生产的优质碳钢。 这种碳钢因成本过高、产量有限,1般用于打造虎豹骑的兵器、甲胄。 所以,即便以赵旻如今的财力,最多也只能养起1校5千余虎豹骑。 虎豹骑如今即将在西域小试牛刀,将来则准备在与袁绍争锋时大展拳脚。 尽管如今虎豹骑仅有1部千余骑。 综上,赵旻对满宠道。 “伯宁,你务必查验清楚,休屠部、南匈奴左部及两部氐人,户口究竟几何。因铁锅产能不足,编户造册之后,5户共用1口铁锅即可。” 苟哥就是苟哥,在分配铁锅之时,其人犹能顺便查户口、并登记造册。 所谓“铁锅产能不足”,那纯粹是苟哥信口胡扯。 他担心胡人将铁锅熔炼成兵器才是真的。 更何况,无论何事何物,越是来之不易,人们才越会珍惜。 休屠王果然患得患失地追问道。 “主公,1口铁锅其价几何?3头肥羊如何?” 在凉州产羊的牧区,3头6十多市斤的肥羊都值3匹绢,在中原其价格更是翻番… 这时代铁锅之珍贵,可见1斑… 除了双立人,谁家的铸铁锅能卖两千多块钱? 尽管历史上,汉末3国,乃至魏晋都极度匮乏铁器。 赵旻哈哈1笑,摇了摇头。 “休屠王放心,我锱铢不收,但求诸部胡人与汉民和睦安宁。” 言罢,赵旻站起身来。 “夜已深,诸君暂且在姑臧城内安歇,明日我再与诸君详议西域之事。” 经过休屠王讲解后,赵旻已经“看”懂了休屠王的那幅“地图”,是以,赵旻心中已有了最初步的设想。 休屠王对西域的了解程度,虽不及班归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域土著,但前者看待西域的角度、深刻程度,犹在班归之上。 休屠王若非生不逢时,可成为1方霸主,而班归毕竟只是个商贾。 赵旻起身亲自送1众凉州士人至衙署客房就寝。 及至赵旻转身离去时… 杨阜、姜叙这对表兄弟,却悄悄追上赵旻。 “卫将军,请借1步说话。” 赵旻眯起眼,在微不可察地打量2人1番、确定这对表兄弟身无寸铁后,方才欣然颔首。 “随我来!” 赵旻随便找了1间靠近后院院门的空房,杨阜点燃油灯、姜叙拉住门闩后,3人行礼而坐。 杨阜当先道:“卫将军,某故主韦公今已在陇西郡任职半年,韦公近日遣使传书于某,称宋建似乎蠢蠢欲动。” 赵旻闻言无悲无喜,只是微微眯起了俊目。 “宋建蠢蠢欲动?其人有何异动?” 杨阜的故主,便是京兆尹人韦端韦休甫,其人目前任陇西太守。 韦端之子韦康韦元将,如今在安定郡任太守。 宋建,便是之前的所谓“枹罕河首王”,如今的陇西西部都尉。 其人目前实际割据陇西郡枹罕、河关、首阳3县。 杨阜作揖。 “回卫将军,韦公称,宋建似有招揽部曲之势,韦公为此曾赶赴枹罕城,当面问责宋建。 宋建虽唯唯诺诺、态度恭谨,然韦公始终认为,宋建恐有劫掠商贾之意。” 这就是存疑而无证据,但可看出,韦端胆子不小。 于是赵旻微微颔首。 “我先向宋建修书1封、警告其人。待我重设西域都护府后,再亲自赴枹罕见1见其人。” 赵旻的当务之急,始终都是使西域安定、保持丝路畅通。 惟其如此,赵旻才能源源不绝地赚取外汇养兵、以尽快1统天下。 汉武帝最受历朝历代之人抨击和诟病的1点,是其人穷兵黩武。 因为穷兵黩武消耗民力、影响农事。 但话说回来… 倘若汉武帝有积累财富、振兴农业的方法,其人将边境线远扩的行为,还叫穷兵黩武吗? 那恐怕要被称为雄才大略、彰显武德了吧? 赵旻如今走的,正是这条路线。 赵旻两年之内两次远征,同样消耗粮草辎重无数,同样出动数万大军,然而… 为何无1人说赵旻是在“穷兵黩武”呢? 原因很简单。 1是因为赵旻能增收增产,2是人家苟哥打仗是为了赚钱,能让商贾为大汉赚回更多的钱。 姜叙打断了赵旻的思绪。 “卫将军,某以为不妥也。” 【作者题外话】:豪族的籍贯,也作“族望”或“郡望”,是中古时代的重要标签。 按纪传体史书的书写方式,列传开篇,必然将传主的姓名、表字与郡望并称,难见例外。 在两汉魏晋时代,“郡望”与“出仕”密切相关。 因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的“乡论”,还是魏晋9品制的“簿阀”,都与族望挂钩。 这里需要注意,自黄初元年(220)曹丕推行9品官人法后,察举制度便日趋式微。 但它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9品制并行。 当然,彼时占主导地位的是9品官人法。 察举制的选举权,控制在朝廷公卿与地方郡县长官手中; 而9品制的选举权,则控制在大中正(也叫州中正)手中。 但话说回来,在彼时闭塞的舆论环境下,即使是中央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门第观念,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简直是深入骨髓般深刻。 这里必须强调1点:9品官人法是地主阶级的游戏,自耕农甚至是客,根本没有资格参与! 在魏晋南北朝,即便是在第9品的寒门眼中,自耕农和客也都是妥妥的贱奴。 没错! 汉末魏晋语境之中,寒门也很可能是良田万顷、豪绰富有的大地主,只是他们门第不高、位列9品中的下3品而已。 言归正传。 在此背景下,便形成1个特殊现象: 如果士人因为战乱而迁徙外地,那他们便很难再得到出仕机会,因为他们不是本地人,得不到“乡举里选”的资格。 即使他们通过攀缘权贵谋得1官半职,也往往被当地豪族鄙视,甚至不被承认仕宦身份。因为他们本身是客,门第太低。 因这1特殊现象,而形成两个特殊结果。 其1是流寓士人对地方军阀的依附性极强。 其2是流寓士人在外州站稳脚跟之后,往往会改易籍贯,方便日后出仕。 先来看第1条。 流寓士人对军阀的依附性,在汉末魏晋体现得特别明显。 典型例证就是团结在刘备周围的“元从派”,以及团结在孙权周围的“淮泗集团”。 这批流寓人士,因为离开了旧日籍贯,不可能再通过正常途径出仕,因此只得全身心依附新主子,以求得1官半职。 这便能解释,为何曹操南下(208),扬州士族主降,而淮泗集团(周瑜、鲁肃为代表)主战。 (周)瑜曰:“不然。(曹)操虽讬(音、意皆同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瑜请得精兵3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吴书周瑜传》 同时,这也能解释,为何蜀汉政权中,益州士族对刘备父子普遍持抵触态度,与荆楚集团恰恰相反。 因为荆楚士人已经离开本籍,他们的荣华富贵全系于刘氏父子; 而益州士人依然可以通过“乡举里选”得到出仕机会。 当然,益州士族在刘备与刘禅的打压之下,升任高位者并不太多。 但这是统治者的立场问题,与制度无关。 再来看第2条:籍贯改易。 这是察举制与9品制导致的另1个结果,即流寓士人的后代,为了方便出仕,往往会将籍贯改到新的居所。 仅以吴国案例,略作举证。 吴国官员有籍贯改易记载的,有甘宁、薛综、张昭、周访等人。 甘宁是益州巴郡人,薛综是豫州沛国人,张昭是徐州彭城人,周访是豫州汝南人,他们无1例外都是侨寓人士。 注意:上述诸人籍贯,周访见《晋书》,其余见《吴书》,文多不载。 需要注意的是,两晋时代,此4人的后裔,却无1例外都“著籍丹阳”,成了扬州人(详见《晋书》)。 按建业县(东晋建康,6朝金陵,今之南京)原是丹阳郡秣陵县,可知这群吴国将相,实际是放弃了旧日郡望,而将籍贯落在江东新巢。 所以,汉末魏晋,若非迫不得已,士族豪强根本不愿意迁移。 下1章,咱们继续聊上1章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