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哥犹在1边率军疾驰、1边暗暗观察伏兵营地之时,夏侯渊已挺起长枪,高喊着“杀”,策马狠狠撞入伏兵营地。 苟哥当即高扬起手,令兵卒即刻勒马止步。 苟哥已经察觉到: 这片营地之中的伏兵,为数甚多! 苟哥勒马站在这处高地之上,蹙眉眯起俊目,冷冷观察着敌我形势。 诚如苟哥所料,这支伏兵,正是那隐忍如勾践的乌孙国主暗中遣数十使臣、快马加鞭召集而至。 其中不仅有各地乌孙人集结组成的4万余骑兵,还有康居国主暗戳戳派出的两万精锐。 书中暗表:这支康居精锐本来的目标,实则是大宛国王城。 西域诸国之间,细作极为活跃,大宛国主遣班归赴大汉之事,在康居国乃至周边数国,已不是秘密。 何况班归早在正月初3随夏侯惇、曹仁2人启程之时,便已遣心腹先1步日夜兼程赶回大宛国… 班归当然是想劝自家国主第1个归顺赵旻,以争取大宛国在2关、乃至西域的利益最大化。 归根结底,班归仍是大宛国土生土长、追逐利润的商贾。 但如此1来,大宛国西侧的康居国,便也提前得知了此事。 在赵旻在2关建立互市之后、介入西域之前的这大半年间… 地处后世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康居国,由于扼住了大秦(刚刚经历内乱、此时正由乱转治的罗马帝国)、安息国向东的咽喉,因此而获取了大量的外汇及东西方贸易顺差。 安息国历史已被西方双标狗篡改得面目全非,但无所谓,我们还有《史记》和《汉书》! 根据这两部信史可知… 安息国绝非帕提亚(根据《史记》中张骞的讲述,帕提亚根本不曾存在过),而是与康居、大夏、大月氏、大宛风俗相近的国家。 另外再提1句,“波斯”之名,起源于隋唐时代的波斯匿王,也就是说从,西元前直至西元后6世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波斯”这个国家。 此外,大夏(今阿富汗)也没有被大月氏(身毒)灭亡,而是始终共存。他们两者间的关系,大抵与大汉、西域之间类似,属于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 结合身毒国(西汉对印度国的官方叫法)的音译,我们不妨再发散思维联想1下: 西汉大探险家、曾亲自去过西亚的张骞笔记中的安息、条支,像不像亚细亚(asia)、大食的音译? 张骞肯定不敢乱起名字,因为彼时安息国与大汉来往密切,甚至安息王子还曾赴长安定居… 张骞若敢乱起名字,1定会引发国际纠纷、造成外交风云。 再简言之,如此说来,那什么人类起源的“伊甸园”,实则是安息人和阿拉伯人(阿拉伯半岛的条支人,即大食人)建立? 西方惯爱造假的双标狗们,呵呵! 那大4吹捧“伊甸园”、大4诋毁女娲和伏羲、洗白鸦片战争、为资本数典忘宗、极度无耻的狗腿子某某天教授,呵呵呵呵呵呵! 其实,东西方历史之所以对应不上…归根结底,这事儿还是得怪咱们的老祖宗们。 咱们的老祖宗们太喜欢记录历史,这让亚历山大大帝压力山大。 言归正传,咱们再说回东方文化、非狗屁帕提亚的康居国。 康居国因敦煌郡2关之故,吃到了东西方贸易的巨大甜头,加之康居国有储存量巨大的金矿(乌兹别克斯坦金矿储量高居世界第4,是真正意义上的金砖国家),所以,康居国最不愿大汉介入西域事务。 因为如此1来,康居国便很难再继续垄断市场。 尤其是在…康居国的东邻居、地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大宛国,同样可享受这份垄断红利的情况之下。 以是故,康居国主便想先出兵狠狠教训1番不听话、不乖巧、妄图挑衅自己西域霸主权威的小老弟:大宛国。 在这之后,康居国主也不介意向大汉亮1亮肌肉,提醒大汉西域到底是谁说了算。 由是故,康居国王派遣两万余精锐骑兵赴邻国大宛国。 当兵发大宛国的两万余康居精锐骑兵,遇到前来大宛国求援的乌孙使臣时… 便有了如今这支出现于大宛国、乌孙国边境的伏兵。 根据班固的《汉书》记载: 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去长安8千9百里。户十2万,口6十3万,胜兵十8万8千8百人。 相,大禄,左右大将2人,侯3人,大将、都尉各1人,大监2人,大吏1人,舍中大吏2人,骑君1人。 东至都护治所千7百2十1里,西至康居蕃内地5千里。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樠。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 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2千3百里。不属都护。 户十2万,口6十万,胜兵十2万人。东至都护治所5千5百5十里。与大月氏同俗。东羁事匈奴。 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1千6百里。不属都护。户十万,口4十万,胜兵十万人。 东至都护治所4千7百4十里,西至安息4十9日行,南与罽宾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钱货,与安息同。 由班固所载可知,乌孙是当之无愧的西域第1大国,人家战兵十8万8千8,确实有轻视大汉的资本。 康居这个西域第2大国,也有十2万可战之兵,而且康居国不属都护。 大宛国呢? 大宛国,王治贵山城,去长安万2千5百5十里。户6万,口3十万,胜兵6万人。副王、辅国王各1人。 宛别邑7十馀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有天马的血统)也。 呵呵! 也就是说,班归这个商贾,根本不清楚康居、乌孙孰强孰弱,更不清楚乌孙人的兵力到底如何。 因为乌孙人风俗与匈奴类似,以游牧为生,平时是散于各地的。 《后汉书》虽是由班固主撰,但其中的两卷《西域传》,直至汉顺帝永建元年(西历126年),其作者都是班超的幼子、以西域都护府长史之职行都护之责的班勇。 这些史料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可想而知。 苟哥自始至终都不相信班归这个半吊子西域通的话,加之其人已经苟到习惯成自然… 所以,赵旻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 乌孙国的国王、大禄,左右大将等等人,其实都在扮猪吃老虎! 他们早已设下套,等着赵旻1头扎进去。 赵旻甚至可以预见… 这时,凄厉的惨叫、不绝的马嘶,以及卫府儿郎那豪迈震天的喊杀声,打断了赵旻的思绪。 赵旻不再考虑明日之事,专心应对起眼下的战事。 卫府5万铁骑看似浩荡不绝,但从营地中不时冲出、迅速集结应战的敌军来看… 站在高坡上、冷眼旁观的苟哥看得分明: 这支伏兵,其数绝对不少于5万! 夏侯渊确实太莽撞了! 此刻,奇袭的卫府铁骑虽仍占据绝对上风,但长此以往,卫府铁骑必将陷入持久战… 卫府铁骑就算再如何精锐,毕竟还是1日疾行出6百余里的疲惫之师,若陷入持久战,胜负实难预料。 苟哥至此方想通,乌孙那1众扮猪吃老虎的王公贵族们,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 谁说胡人就1定耿直的? 苟哥嘴角露出1丝冷笑。 在1众猛将分走卫府精兵后,赵旻仅剩5千余常山嫡系部曲。 但其人丝毫不管不顾高坡下正逐渐展开的激烈战事,唤来赵旭、赵贲2人,低声吩咐1番。 随后,赵旻嘴角的冷笑之意更浓。 【作者题外话】:班勇是东汉最后1名西域都护、也是班固的亲侄子。 班氏家族在东汉仿佛被诅咒1般,包括班昭这名奇女子在内,结局似乎都不咋地。 但无论如何,历史都是公正的,每个名载史册之人的功过荣辱,在后世都能得到最公正、公允的评价。 云某似乎1直没讲过历史上的曹彰和曹植 所以,这1章咱们讲1讲曹彰。 任城王曹彰是曹丕同母弟,刚猛强悍,曾多次觊觎储君大位。 不出意外,曹后3年(223),曹彰便壮年暴薨,年仅3十5岁。 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史家均把曹彰之死归罪于曹丕。 《魏氏春秋》与《世说新语》皆有相关记载,可知绝非空穴来风。 其实曹彰之死,祸出孝子丕,确系无可置疑。 陈寿在《任城王传》中伏笔甚多,讳无可讳。 作为曹丕的同母兄弟,曹彰与曹植均有夺嫡之心。不同之处,在于曹植并不以军功见长,而曹彰不仅战功赫赫,还曾1度掌握曹魏中军。这很容易引来曹丕的猜忌。 另外,曹彰“不念读书慕圣道”,亦不通晓前代兴衰教训,不能客观地看待当时的政治环境,在曹后仍旧放纵恣睢、不加收敛,也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曹彰具备极其卓越的军事才干,冠绝同辈兄弟。这是曹彰受到曹操宠爱的理由,也是曹彰受到曹丕猜忌的理由。 按《任城王传》记载,曹彰“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几乎是吕布、马超之伦,悍勇无匹。 任城威王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魏书任城威王传》 同时,曹彰不仅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格斗技巧,还“数从征伐,志意慷慨”,积累了宝贵的临阵经验。 (曹彰)数从征伐,志意慷慨。--《魏书任城威王传》 虽然曹操在世时,曾多次携带诸子(包括曹昂、曹丕、曹植、曹彰)随军从征,但论军事才干,诸子皆不及曹彰。 建安2十3年(218)代郡乌丸叛乱,曹操遣曹彰率军往讨。同行者有“将骑从征伐”的夏侯尚,以及以“权谋”著称的田豫。2人皆是以副官身份随行。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曹)彰征讨之,以(夏侯)尚参彰军事。--《魏书夏侯尚传》 鄢陵侯(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魏书田豫传》 此役曹彰大放异彩,身自搏战,弦不虚发,“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2百余里”。 黄须儿1战扬名,震惊当时。 (曹彰)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魏书任城威王传》 曹彰不仅临阵果敢,在战后还“大赐将士”,很懂得笼络士卒的道理。乌丸之乱平定后,鲜卑大人轲比能听闻曹彰威名,“乃请服”,于是北方悉定。 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魏书任城威王传》 有鉴于此,翌年(219)曹操赴汉中讨伐刘备时,便携曹彰从征。刘备派遣养子刘封挑战,曹操则称“待呼我黄须来”,可见彼时的曹彰在曹操心中是何等重要。 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黄须来,令击之。”--《魏略》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曹彰的头衔。他征伐乌丸时,是“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 2十3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魏书任城威王传》 其中“北中郎将”的临时性质较浓,昔日(184)卢植讨伐黄巾便是以北中郎将身份领兵。 光禄勋下属的常置中郎将(左、右、5官)中无此职位,应该是曹操为了讨伐乌丸而临时设置。 (灵帝)遣北中郎将卢植讨张角,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讨颍川黄巾。--《后汉书灵帝纪》 骁骑将军则是曹魏特有,属于中军系统,即禁军将领。 曹魏的中军制度与两汉相异,以中领军(领军将军)典兵,控制中垒、中坚、武卫3营与5校尉营; 以中护军(护军将军)典武官选举; 骁骑将军领营,功高者居之。 注意:曹魏中军制度,见黄惠贤《曹魏中军溯源》。本书中赵旻的中军制,照搬于曹魏。 其中“行骁骑将军”的“行”有临时代理的含义,这说明曹彰应该在曹魏中军当中正式挂职,确曾领率禁军; 只是因为曹彰北征代郡,远离都畿,无法兼顾典、护中军的职责,这才改称为“行骁骑将军”。 曹魏的中军武官,早期主要由诸夏侯曹氏与谯沛子弟出任,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许褚、桓范等人均有过在中军任职的记载。 照此推断,曹彰应该确实出任过骁骑将军之职,在禁军之中也具备1定的人望与影响力。 综上所述,曹彰不仅刚悍善战,还在中军与边军之中深孚众望,在临敌表现上,甚至不输给久经行5的田豫、夏侯尚。 更重要的是,曹彰还深受曹操喜爱。 汉中之战结束后(219),曹操还军洛阳,曹彰则驻守长安。 长安是西汉帝都,也是曹魏5都之1(洛阳、长安、邺县、许县、谯县),地位之重不言而喻。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魏书任城威王传》 不过非储君身份的皇子(或实际统治者的子嗣),1旦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干,往往会引来嗣君的猜忌。 唐初的李世民、明初的朱高煦、清代中叶的胤禵,皆受此困扰。 李世民可以侥幸翻盘; 但大多数历史人物没有李世民的实力与运气,曹彰亦是如此。 是故,曹彰的悲剧便源于此。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