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田豫2人走上城门楼,在其中各寻1干净蒲团坐定。 太史慈抱拳道。 “田君而今已知,卫府之中,田君之故友不在少数,譬如某主卫将军之从父大人子龙将军,先前便为田君之故友,然否?” 太史慈1提到赵云,田豫俊目中便露出崇拜之色。 所以说,汉末3国这些名人的朋友圈,说大也不小,说小却也不大。 归根结底,他们之间的交集、羁绊太多了。 “子义兄所言极是!子龙兄确为豫之故友也!昔年公孙老狗无道!玄德公、子龙兄及豫3人,曾对其人鄙夷至极!遥想当年……” 田豫难得谈性大发,太史慈便含笑默默聆听起来。 田豫讲完当年其人与刘备、赵云的往事之后,最后叹息1声。 “唉!豫只知玄德公今在交趾刺史部,却不知玄德公是否安好。” 太史慈微微1笑。 “国让放心,为兄听闻玄德公已赴交趾刺史部之日南郡讨贼,想必而今即将凯旋。” 然后…… 太史慈话锋1转。 “国让亦已目睹,而今朝廷1统天下已近在眼前,不知国让有何打算?” 与田豫1样,太史慈也是豪族出身,所以其人最了解豪族之诉求。 背靠卫府这棵参天大树,渔阳田氏、渔阳全郡,乃至于整个幽州,还有何后顾之忧? 田豫方才已经打定主意,是以其人此刻的回答便显得…… 斩钉截铁。 “子义兄,豫愿率渔阳田氏归顺卫府,与兄1同为朝廷效力!” 太史慈大喜。 “甚善!朝廷得国让,则幽州必安之!” 其人昂然而起,遥望榆塞关外那无垠之肥沃黑土地,目光如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而此,即某之主公济世之道焉!” 说着,太史慈转首看向田豫。 “国让,此乃《卫将军文集》之名篇《晁错论》中名句,某以为,此为卫将军之志,亦当为你我之志哉!” 这段古文通俗易懂,是以不再水文进行翻译。 其大意可用1句话概之: 苟亦有道,心存大志、百折不挠方可成功。刘备即此道也。 太史慈不像夏侯兄弟,人家可是无事时手不释卷的文化人儿。 而且,毋庸置疑,东坡先生的《晁错论》,同样早已被无耻的苟哥搬运至此。 我们的苟哥不作文章,他只是文章的搬运工。 当然了,不可能得知《晁错论》之原创者另有其人的田豫,却因太史慈这番话而愕然当场,久久不语。 同1时间,交趾刺史部最南端……或者准确来说,是大汉帝国的最南端。 这里,在汉末名为西捲县,在东晋被称为“僧伽补罗”,而在李唐之后,此地则被称为占城,也就是后世越南广治省东河市。 此地乃两条大河交汇入海之处,拥有潟湖及天然海港;郑和下西洋之时,此地是郑和船队必停之港; 到2十1世纪,此地甚至成为东盟“东西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 不要小看东盟,各成员国抱团取暖的东盟,可不是貌合神离、两家(德法)通吃余者通输的欧盟。 东河市能成为东盟“东西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由此可知。 而此时,刘备正与关羽、张飞、魏延3人反复查探此地地形。 显而易见,如猴子1般的占族人,已经被刘备1方打溃。 张飞利用地形的本事,犹在张郃之上,而刘备擅长火攻、关羽擅长水战及速攻,魏延居中防御。 如此组合,又岂能输给身材矮小、武器及文化均落后的占族人? 而刘备显然正准备在此建码头,自海路穿越北部湾、向日南郡运输粮草辎重。 所以…… 不言而喻,刘备暂时还不愿撤兵。 日南郡不过位于越南中部而已,还未抵达中南半岛最南端,已经出征至此、性格百折不挠的刘备,当然不可能就此半途而废! 其人此刻摩挲着颌下稀疏、短小的胡须,笑眯眯地看向自己麾下3员猛将。 “云长、翼德、文长,此地平原众多、气候湿热,正适合种植多种香料、甘蔗及水稻,兼且此地百姓不少。 是故某等理应继续南征,为大汉开疆拓土、为天子教化万民、为百姓谋求福祉!诸君以为然否?” 关羽、张飞、魏延3人同时抱拳行礼。 “主公英明!” 这时,张飞哈哈大笑了起来。 “主公,昔年从文曾言,日南郡再向南8百里,便为大地之极南处,与彼处隔海相望处,为无数岛屿,便为南洋诸国。 其地百姓多未开化,而其地物产丰富,以是故,主公,某等非但应继续南征,且应驻兵、徙民于此,为子孙后代谋求福祉也!” 张飞的意思不言而喻,其人是说,只要能发掘出交趾及南洋诸国的物产价值,那么何愁卖不出去? 反正交趾,早已与卫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关系。 得益于赵旻带给这时代的多种先进理念,如今的1方诸侯,都已经将视野、格局打开,而不再只是局限于耕织、畜牧及简单手工业。 刘备听后,颇为心动。 “翼德所言极是!既如此,某等当尽速建妥码头,随后继续南征!” 1切,都在按照赵旻的计划顺利进行。 或许…… 刘备将来当真将会成为南洋之王。 而此事无论对大汉,还是对华夏,皆有百利而无1害。 我们的老祖宗,早在西元3世纪,便已占据了东南亚及马6甲海峡,而且已开始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此事只要想来,便令人兴奋至极。 只是…… 苦了那些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为子孙后代开辟道路的初代创业者们。 但毕竟,没有前人栽树,又哪里能使后人乘凉呢? 我们华夏5千年文化传承不绝,不也是如此靠着1代、又1代的创业者们前赴后继、砥砺前行,这才有了我们如今璀璨夺目、厚重雄浑的华夏文化! 庐江郡龙舒县(后世安徽桐城地区舒城县西部),县衙正堂之上。 刘晔端坐于正中、曹仁坐在其侧,2人此时正接见龙舒县当地士族、豪族。 毋庸置疑,庐江山越人之首脑、卫府参军事刘晔,此刻已率渐成气候的山越人,攻下了龙舒县。 这也意味着,庐江郡山越人已成功攻下庐江郡北部及中部9县,仅剩3县仍未归山越人。 值得注意的是: 刘晔率领山越人反抗暴政的口号,是“耕者皆有其田、免除苛捐杂税”。 换言之,刘晔针对的,正是手握大把土地的士族、豪族,以及孙权政权。 尽管事实上,刘晔施行的,其实是税率颇低的屯田新政。 话说回来,从士族、豪族手中夺取多少良田,这个度是由刘晔、曹仁2人把握的。 但是,不要忘记最重要1点:这是汉末乱世!生民百不存1的汉末乱世!尤其庐江郡还曾被袁术祸祸极狠! 田地,尤其是杂草丛生的荒地,庐江郡根本就不缺! 与其他郡国情况类似,庐江郡缺的,实际上是开垦、耕作田地的人! 所以,刘晔如今所做的1切…… 说得通俗直白1些,其实就是教育人民群众,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在此过程中反抗孙权暴政、打击土豪劣绅。 平时作威作福、鱼肉乡里的士族、豪族,焉能不怕?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同时,丞相之号也自此废置。蒋琬、费祎、姜维均称大将军,不再使用丞相头衔。 蜀延熙十4年(251)大将军费祎曾返回成都,询问术士“都邑有无宰相之位”。可见彼时丞相1职,早已不复存在。 (延熙)十4年夏,(费祎)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指星象预兆),故冬复北屯汉寿。--《蜀书费祎传》 通过上述事件可以大致推测,诸葛亮生前应该便对“州牧”的授予有所限制;诸葛亮死后蜀汉便不再设置州牧,1律改称刺史。 理由前文已经提到,即“刺史威轻”,名义上方便控制。 诸葛亮生前肩负北伐重任,出于权宜之计,不得不担任益州牧,以“镇安方夏”的名分统率诸军。 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在蜀汉部分官僚眼中,诸葛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已经对皇权构成威胁。 (诸葛)亮卒,后主素服发哀3日,(李)邈上疏曰:“(诸葛)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5大不在边,臣常危之。”--《华阳国志》 诸葛亮死后(234),蜀汉再无类似的经国大才,占据最高名分的“州牧”也便不宜继续存在。 自此,蜀汉之中再不见州牧1职。无论是蒋琬、费祎还是姜维,1概冠之以刺史的名号。蒋、费是益州刺史,姜维是凉州刺史。 (延熙)6年,(姜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蜀书姜维传》 比较有趣的1点,是刘禅未像刘备1般兼领刺史或牧伯。后主时代,所有的益州牧或益州刺史,均由权臣担任。 不过无论是蒋琬、费祎还是姜维,实际并不常驻于都畿地区。 蜀汉的历任大将军,均驻扎汉中,轻易不会返回成都。这也侧面避免了相权对君权的侵蚀,保证了君臣可以和睦相处。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