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变种锋矢阵,与四百五十年后,李唐府兵纵横西域时所使用的战术高度相似。 前军以长兵器摧枯拉朽、阻拦敌军; 中军掩护侧翼及保护后军的弓箭手,并视前军作战情况,或选择支援前军、或选择阻拦敌军突入己方阵中; 后军的弓箭手抛射(即仰射)敌军,将敌军割裂开来。 李唐府兵如此配合,相当于将敌军割裂开来、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再借此战术逐渐击溃敌军。 自李唐开国之初,直至李隆基开元年间,武德充沛的李唐,便是借此战术纵横西域、叱咤风云的。 在唐高宗李治的巅峰时期,此战术被李治麾下一众璀璨夺目的名将们运用到极致,这才有了盛极一时、疆域囊括半个亚洲的超级帝国。 李治一朝,东至日本、三韩,西至乌兹别克斯坦,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越南,都是李唐的王土。 而这多达上千万平方公里、广袤无垠的帝国版图,便是被这种战术硬生生打下来的。 而如今,经过赵旻进行武器装备改革、徐庶实操以及惇哥改良之后,这种在李唐大放异彩的战术,提前四百三十多年问世。 所以,可想而知… 这种变种锋矢阵,将在汉末焕发出何等的光辉。 至少,从目前惇哥对阵袁军的效果来看… 用摧枯拉朽来形容,丝毫不显夸张。 于是,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倒了血霉。 抛开本就智谋不足、莽起来更是把脑子丢到一旁的渊哥不谈,诚如仁哥、惇哥所料,更在苟哥谋划之中的是: 袁绍所谓的遣淳于琼向赵旻讨诏,只不过是麻痹赵旻的烟雾弹而已! 自始至终,自知寿元已无多少的袁绍,根本未曾考虑过与朝廷,也就是卫府和谈! 袁绍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已然超出深谙人性的贾诩预料之外,却并未出乎赵旻的想象范围。 因为… 就连赵旻这个局外人都知道,袁绍只要一死,河北内部必然大乱。 那么… 袁绍又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此诚所谓:知子莫若父也。 以是故,袁绍绞尽脑汁,想出如此妙计: 其人先暗中调遣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集结各自部曲,再与淳于琼商议所谓“讨诏”之事。 在释放出这个烟雾弹之后,袁绍不待赵旻方面做出应对,便已经派遣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赶赴黎阳城… 袁绍的想法,抛开看不透更深一层的仁哥不谈,诚如苟哥、惇哥二人所料,正是要再次发动一次“官渡之战”! 但是! 袁绍错估了两点! 这两点,恰恰是最致命的两点,也就是惇哥所分析的那两点: 一是袁军的战力下滑严重: 必须注意,参加前一次官渡之战的河北袁军精兵,或已被曹操歼灭,或已被赵旻收编为卫府精兵。 如今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所率领的部曲,不是官渡之战后新征募的兵卒,便是因屯田而未参与官渡之战的兵卒。 这两种兵卒有一个普遍特征: 没有经历过任何战火的考验及洗礼! 被张郃严加训练的兵卒还好,至少他们军纪严明、训练有素,那些没有被张郃训练过的屯田兵卒… 呵呵呵呵呵呵! 而巧合的是,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所率领的部曲,恰恰就是这种屯田兵卒。 综上所述,这场短兵相接勇者胜的战斗,结果便不难预料。 短短两刻钟不到,在惇哥那已近乎于道的入微指挥之下,这场巷战很快便进入尾声… 结果当然是袁军溃败,惇哥率军径直杀向黎阳北城军营。 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确确实实倒了血霉。 惇哥先遣出两部两千余部曲,将军营的辕门全部封堵;随即,其人率剩余部曲径直杀向军营中的中军帐… 结果不难想象。 这套变种的锋矢阵,被惇哥、其人部曲运用得愈发炉火纯青。因此,遇到惇哥的袁军,难逃其被割裂、全歼的宿命。 如是般,好容易被韩定、蒋奇、何茂、赵叡、韩莒子、吕威璜六将收拢并聚齐的溃兵,就此被惇哥杀了个七七八八… 这六将在情急之下,犯下了致命错误: 军心已丧的兵卒,即便聚齐也毫无战斗力可言。 面对这种奇袭且已破城的突发情况,主将最正确的应对措施不是收拢残卒,而是应如张飞那般,沿途收拢残卒、并第一时间逃出城。 昔年张飞面对曹豹等陶谦旧部勾结吕布、里应外合攻占下邳城时的应对方式:也就是张飞率军火速逃出下邳城,看似鲁莽,实则是最优解。 至少,张飞为刘备带出了宝贵的有生力量。 至于这些有生力量在徐州被袁术围剿…那是后话,与张飞这种最合理恰当的应对方式无关。 综上所述,六将、外加一个眭元进,不应该继续在北城军营收拢残卒,而是应该率残卒径直冲出黎阳城北城门。 所以,六将加眭元进,为自己犯下的致命错误,付出了血的代价。 在兵卒们被惇哥率军击溃、甚至近乎于全歼的情况下,六将即便齐上,也根本不是性情刚烈、且已经开了无双的惇哥对手。 惇哥手中长矛如毒蛇吐信一般,一枪一个,陆续将这六将挑落马下。 这可怜的龙套六人组、外加一个黎阳守将眭元进,虽然在官渡之战后苟活两年,却终究未逃过领盒饭的宿命。 因开无双而上头的惇哥,在将这七人陆续枭首之后,方才想起那些被自己杀到四散奔逃的溃卒。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惇哥、渊哥及仁哥三人是奇袭! 换言之,若让这些溃卒逃出黎阳城,这三人就必须不管不顾黎阳城,赶在这些溃卒之前尽速赶到魏郡内黄城,继续奇袭内黄城。 否则… 这三人哪里还有奇袭可言? 渐渐冷静下来的惇哥,一念及此…登时惊出一身冷汗。 而这时,便体现出来渊哥的价值! 因为溃兵溃逃的方向,当然是与惇哥行进方向相异的东城门… 而东城门处,正是早已开了无双的渊哥! 渊哥率剩余的四部四千余名部曲,结牡阵刚刚杀尽东城门处的守卒,其人正觉意犹未尽之时… 那些送牛奶的…啊呸!那些溃卒便主动撞到了渊哥的枪口上!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渊哥大喜之下,便率军一拥而上!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又所谓什么样的将,带什么样的兵。 这一幕,恰如农药中那些抢着补残血小兵一刀之人的所作所为。 所以… 这些残血小兵…啊呸!溃卒的命运便不难想象。 如是般,一场歼灭战,就此拉开序幕。 要知道,黎阳城守卒,外加袁绍遣来、准备奇袭白马城的援军,足足有近五万之众! 即便溃卒可能不会想到逃往内黄城,惇哥、渊哥及仁哥也不能放走太多溃卒。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案,便是尽可能多的杀伤这些溃卒。 但仅凭渊哥,还远远不够! 同一时间,很快便反应过来的惇哥,在率军歼灭北城军营中的溃卒之后,便第一时间率自己部曲向东杀去。 饶是如此,惇哥心中仍焦急万分,唯恐残卒冲出黎阳城、向内黄城守卒报信。 万幸… 还有一个始终处于无双觉醒状态之下的仁哥。 仁哥早已听到自北城传来的喊杀之声,于是,其人果断改变策略。 【作者题外话】:受影视作品的影响,李治绝对是最被低估的一代明君之一。 没有李治,就没有中古到近古、科举取士替代门阀评级的过渡。 没有李治,更不可能有开元盛世(李治做为李隆基的爷爷,这似乎是废话……) 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按《武宣皇后传》记载,董卓谋逆,曹操“微服避难”,结果被袁术谎称“已经遇害”,导致留在洛阳的曹氏亲戚,人心惶惶,纷纷打算逃回老家。 彼时还是小妾的卞氏,对众人分析了一番道理,制止了骚乱。 (卞)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曹操)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魏书后妃传》 当然,从“卞氏与太祖左右俱在洛阳”的记载,不难看出,上节提到的夏侯惇、曹纯、曹洪等人,其实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只不过已经跟随曹操先行一步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三国演义》的名句,将曹操的奸险卑鄙,刻画得入木三分。 其实此话也并非纯粹的杜撰,史源出自东晋学者孙盛的《杂记》,原文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杂记》 至于演绎作品中杂揉进的“中牟县令陈宫私放曹贼”便是很典型的小说家之言了。 因为中牟县在成皋县以东,距离陈留一步之遥。 曹操不可能半路折回中牟西边的成皋,这相当于自寻死路。 且陈宫投曹当在初平二年(191),彼时(189)尚未登场。 实际的时间顺序,是曹操于成皋县杀人在先,于中牟县被捕在后。 曹操与吕伯奢一家的血腥冲突,史源极多,可知确有其事。 被杀的吕伯奢一家,从记载来看,无疑是当地豪族。因为吕家可以“豢养宾客”,绝非寻常门第。/ 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王沈《魏书》 实际以曹操的权门子弟身份,也不可能结交布衣白丁。 按王沈《魏书》,曹操“手刃数人”;按郭颁《世语》,曹操“连斩八人”。 乍一看似乎曹操是个绝世高手,关羽吕布所不及也。 太祖手刃击杀数人。--王沈《魏书》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世语》 甚至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也对此信以为真,还引用曹操“舞手戟于张让之庭”的记载来佐证其“武艺出众”。 实际这些不过是魏晋史家的附会之语,不足为凭。因为曹操在吕家展开火并时,根本不是单打独斗。曹纯、曹洪、夏侯惇等人与曹操同行,必然参与了此次砍杀事件。 夏侯惇有胆烈,年十四便敢当街杀人,就因为受害者“辱骂其师”,便抽刃斩之。 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魏书夏侯惇传》 曹纯是首任虎豹骑督,白狼山之战(207)督张辽阵斩单于蹋顿,当阳之战(208)虏获刘备二女,亦为一时悍将。 曹洪在翌年(190)的荥阳之战中“让马于曹操”,徒步作战,可谓轻悍忘死,与夏侯惇相似。 曹操年轻时也学过几手三脚猫功夫,少时曾“抽刃劫新妇”(见《世说》); 又曾在中常侍张让家里挥舞手戟为威吓(见《异同杂语》); 还参与过镇压颍川黄巾(见《武帝纪》),也算见过大世面。 在与诸夏侯曹氏的血腥厮杀中,吕伯奢一家未能占到便宜,最终被连斩八人,几乎灭门。 虽然关于曹、吕交恶的原因,诸书各执一词。 但重点是,曹操行凶(自卫)之际,身边实际云集了夏侯惇与曹纯、曹洪等一众高手。 这绝非单纯凭借曹操的个人勇武。 “吕伯奢之死”是曹操出奔关东的插曲,故借此展开论述。 其实从《魏书》记载的“曹操从骑数人,过成皋吕伯奢”便可看出,那几位“骑兵亲随”中,无疑囊括了夏侯惇等人。 吕氏轻敌冒进,招致灭门大祸,可谓咎由自取。 (曹操)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王沈《魏书》 就董卓上洛时(189)的政治空气来看,中央纲常崩毁,地方群雄割据,且黄巾之乱虽平,叛军余党犹在。 曹操作为一个曾参与过镇压民乱的中级军官(西园校尉),不可能不了解路途的险恶; 如果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曹操只怕刚走出洛阳就要被贼人所害。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袁术就曾充当过这个无耻的贼人角色(前引《魏书后妃传》)。曹操能从袁术的魔爪中脱险,想必也少不了宗族兄弟的帮助,比如曹邵就不幸遇害。 实际彼时(189)的袁术,也不过是流亡大军的一员,穷途末路还想着自相残杀,也难怪陈寿要骂其“放纵”。 袁术奢淫放肆。--《魏书袁术传》 至于河南成皋的惨案,虽然起缘莫衷一是,但无疑丰满了曹操的形象,使其“冷酷无情”的一面,得到了更为强烈的佐证。 在尸横遍地的血腥中,诸夏侯、曹氏唯有凄怆长啸,之后投身于黎明之前的无尽黑暗中。 (操)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杂记》 联想到刘帮主早年的经历,以及小霸王孙策的杀伐无情… 或许,枭雄人物的过往,大抵都是如此不堪回首。 忙碌三月有余(一月份有存稿),云某终于再度执笔,心情难以言表。 还是那句话,工作是为了恰饭,写作只是业余爱好。 敬请诸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