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旻对此毫不讳言。 “叔父大人,非止如此,而今我亦已在天下,以察孝廉之法,甄选1批与太子年龄相近之学子。 待太子束发之时,我便将卫府铁骑、卫府幕僚及这批学子,1并交于太子之手。 届时,太子便可大展拳脚,为我皇汉开创太平盛世。” 朱治淡淡道:“若如此,从文,你将置天子于何地?” 赵旻不假思索道:“待太子及冠、兼且其人才能皆无问题,则天子可逊位于太子,做太上皇颐养天年! 天子才能如何,叔父大人当有所耳闻。是故,大汉之辉煌不在天子,而在太子!” 朱治闻言,瞳孔遽然1缩。 赵旻起身行礼。 “叔父大人,今日之言,便为旻心中之言,旻不怕天下人听闻,更不怕天下人非议!” 言罢,赵旻转身离去。 因为其人心中,对朱治颇有些失望。 朱治显然是在试探赵旻,看其人是否有架空天子、自立为王之野心。 若如此,赵旻便没有立场去责难孙权。 由此可见,江东人的格局,委实太小了! 离开丹徒城后,赵旻、孙尚香夫妇便沿大江溯流而上,径直赶赴位于大江上游北岸的…庐江郡郡治皖城。 途中,赵旻突然心血来潮。 于是其人兴冲冲地,对自己最心爱的小老婆道。 “阿香,此番你我乘海船出海、北上返还许都如何?” 本就活泼开朗又好动的香妹子,自然对此极为赞同、且雀跃不已。 “夫君,如此甚好!妾虽经常观海,却从未乘船出海。” 可怜生性跳脱的香妹子,因怀孕生子,而在家中憋了近两年之久。 此番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香妹子想多在外面陪夫君走1走、转1转。 刚刚好,赵旻也准备去青州、冀州及幽州走1走、看1看。 唯1的美中不足,是如今已近十月下旬,赵旻必须赶在腊月中旬之前,赶回许都,时间有些紧张。 所以,走海路是1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夫妇2人1拍即合(这里是正经的)。 当然了,赵旻的第1站,仍然是庐江郡皖城。 夫妇2人在抵达皖城之后,很快便了解到,庐江郡如今已初步推行屯田新政,至少调低税率、摊丁入亩已经全部落实到位。 太史慈特别强调道。 “主公,庐江郡全境新政之所以推行顺利,周氏功不可没也。” 赵旻表面上对庐江周氏大加赞扬,心中却暗暗警惕起来。 士族仍在向门阀转化。而且,士大夫家族化1旦与郡国本位化相结合,天子之政令是否还能落实到郡国这1行政级别呢? 汉末,恰好是魏晋南北朝那些门阀的奠基期,以及初步成型期。 若赵旻不能打破知识垄断、并使阶层之间的跃迁变得良性,那么即便其人1统天下,大汉也势必将隐患重重。 至于彻底解决门阀政治,那是不可能的! 后世新社会,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遑论汉末? 赵旻只要保证打破知识、阶层壁垒,通过“3学制”、“科举制”保证平民可以上升为士人、官员,这便足矣。 无论背后原因为何,庐江郡如今,确实已是风平浪静。 是以,赵旻便索性正式任命吴懿为庐江太守,庐江郡山越人之宗帅为庐江都尉,并为吴懿留下1万卫府精兵。 然后…… 在1众猛将跟随之下,赵旻夫妇乘船准备出海。 赵旻的行程路线,是沿着海岸线北上至平管岛,视察调研造船工作; 然后1行人顺便去青州东莱郡、北海郡做调研,紧接着乘船径直赶赴幽州渔阳郡,登6后调研渔阳郡、广阳郡; 最后,1行人沿6路南下,恰好途经幽州涿郡、冀州中山国、常山国、赵国、魏郡,最后渡大河返回许都。 因时间紧张、行程密集,所以赵旻夫妇、卫府诸猛将,此番必然要尽可能加快速度。 而走水路的最大优势,便是可以日夜兼程。 汉末的海岸线,比后世更加靠近内6。 是以,在沿大江顺风顺水航行仅1日1夜后,赵旻等人的船队,便在丹徒、江都东侧的入海口驶入东海。 赵旻穿着貂裘、迎着海风站在舷首,眺望着汉末0污染、更不可能有鬼子牌核污水的蔚蓝大海,只觉心胸豁然开朗。 此时,距其人的亲儿子小刘嗣束发,尚有十1年。 所以赵旻要在十1年内,为这天下奠定盛世之基础,如此1来,刘嗣继位之后,便可坐享其成、而且可以轻松成就千古1帝之美名。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提赵旻夫妇、卫府1众猛将的密集行程,我们再来看1看刘备。 刘备同样是经海路,日夜兼程赶回的交趾郡,而且其人再次见到了诸葛亮。 刘备将自己在路上时,已经整理完善的全部思路向诸葛亮说明完毕之后…… 诸葛亮陷入沉思。 因为赵旻过于霸道强势,又手握“奉主上以从民望”这个最终杀器,是以,天下大势变换速度简直不要太快! 如今,天下之大1统,俨然已不可阻挡。 刘备若胆敢违逆此大势,且不提是否会留下千古骂名,此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前进之举,实际无异于螳臂当车。 诸葛亮沉思片刻后,骤然向刘备顿首行礼。 刘备吓了1跳,忙不迭扶起诸葛亮,口中嗔怪其人道。 “先生这是何意?” 诸葛亮垂首而立……其人比刘备高出多半头,不垂首显得不尊重刘备…… 刘备脸皮之所以如此之厚,恐怕也与其人始终与身长8尺(身高184之诸葛亮)、8尺有余(身高190以上之张飞)、9尺(身高207之关羽)之高人长期相处有1定关系。 刘备只见,诸葛亮垂首长叹1声。 “主公,此亮无能也!亮愧对主公之信重。” 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夺孙权之地、与赵旻隔江而治、2分天下之策,早在赵旻助孙权打退刘备1方时起,便已不可能实现。 以是故,如今刘备、诸葛亮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交趾刺史部为基业,谋求刘备封王之大计。 刘备哈哈1笑,执起诸葛亮之手。 “先生言重矣!此非先生之过,实乃阿旻尊奉天子、匡扶汉室有功之故也。 先生当知,备乃大汉宗室、素怀大志,欲信大义于天下、扶汉室于倾颓,而今阿旻既已匡扶汉室、使天下将重归于1统,则备与有荣焉! 是以,备欲为天子镇守天南、为大汉开疆拓土,以之为大汉之辉煌锦上添花也。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诸葛亮早已听出来,刘备确实已下定决心,要据守交趾刺史部,并存封藩王之心。 而且…… 刘备显然还想为大汉开疆拓土,也就是占据南洋诸国等蛮夷之地。 这便超出了诸葛亮的认知范围。 归根结底,如今南洋诸国究竟是何等光景,恐怕包括赵旻在内,大汉无1人知晓。 张骞凿空之时,或许其人曾至身毒国(即后世印度西北部的巴铁),但身毒国与南洋诸国之间,还隔着阿3半岛、以及孟加拉湾。 综上所述,就连张骞都不可能知道,南洋诸国之详情,那么大汉再无1人知情。 于是,诸葛亮向刘备如是建议。 “主公,亮以为,某等当依照太子太傅之地图,遣精干之士至南洋诸国了解1番详情,其后再做定夺亦不晚矣。” 刘备含笑颔首。 “先生之言甚得备之心也!某等理应如此!” 诸葛亮暗暗松了口气。 “主公如不嫌弃,亮愿亲往南洋诸国1行!”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孙盛是魏晋著名史家,曾经对权臣桓温的丑事(枋头之败)秉笔直言,有不畏权贵的美名。 《晋书》对孙盛也有相当高的评价,称其“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 (孙)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晋书孙盛传》 但在“良史”孙盛笔下,司马睿却是夏侯氏与府中小吏“牛钦”奸生的野种。读之令人错愕。 恭王(司马觐)妃夏侯氏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睿)。--《晋阳秋》 孙盛仕晋,又长寿,1生历经东晋元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哀帝、废帝、简文帝等8位皇帝,对元帝司马睿的事迹,可谓洞察其情。因此孙盛称司马睿为“牛家子”,无论从立场还是时代来看,绝非毫无征兆的污蔑。 如果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司马睿的“野种传闻”,大约源自其“法统不正”。 司马睿既非武帝(炎)子嗣,也非文帝(昭)子嗣,更非景帝(师)子嗣,而是宣帝(懿)之曾孙。论血统亲疏,距离大宗实在过于遥远,根本就没有继承权。 司马睿的继位,本就是“8王之乱”与“匈奴入侵”之下的错进错出,他的旧主子(东海王)司马越死于北国混战,逼得他不得不仓皇南渡,苟全性命。 南渡之初(307),司马睿籍籍无名,靠着琅琊士族王导与王敦的拥护,才十分勉强地得以登基。元帝庸弱,毫无威信,政令不出建康城(今南京),且遭到琅琊王氏的挟制,史书称之曰“王与马,共天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 因为司马睿法统不正,继位无名,且手中也没有传国玉玺,只能拿着象牙笏板上朝。堂堂开国皇帝,竟被时人讥笑为“白板天子”。 乘舆(指皇帝)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指东晋)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南齐书舆服志》 权臣王敦,仗着拥立之功,安排弟弟王导在朝廷做丞相,自己则出任大将军,兼江州刺史,都督江、扬、荆、湘、交、广6州诸军事,封汉安侯。俨然就是东晋的真皇帝。 不仅如此,王敦还屡次叛乱,造司马睿的反。连续的惊吓,导致司马睿继位不足6年便惊惧猝死(318-323)。 司马睿还给王敦致信谢罪,称“你若真想做皇帝,朕退位让贤便是”。窝囊至此,遂成天下笑柄。 (王敦)既入石头(即建康城),拥兵不朝,放4兵士劫掠内外。官省奔散,惟有侍中2人侍帝。(元)帝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欲做皇帝),但当早道,我自还琅邪(司马睿本为琅琊王),何至困百姓如此!”--《晋书王敦传》 似元帝般来路不明的白板天子,哪曾有过半点皇帝尊严?彼时关于其身世的流言,恐怕早已喧嚣尘上。孙盛作为实事的亲历者,不过是对自己的见闻如实记述。 从这点看来,恐怕孙盛内心,也不会相信偏安东南的司马睿,是真命天子。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