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比肩3公之大将军、国家级领导人,袁绍之死,是妥妥的国家大事。 无论袁绍在生前如何对待刘协,终归还是人死为大。 按照常理,汉帝遣使臣前来吊唁,非但是合情合理之事,而且更能彰显朝廷不计前嫌之诚意。 所以,做出这等事之人,当然不是与袁绍敌对多年、恨袁绍入骨的刘协,而是赵旻与伏寿夫妇。 而且,赵旻挑选的人选,还格外恰到好处。 众人将着1身素色深衣的天子使臣… 杨彪与袁夫人之子、袁绍的外甥杨修迎入府中。 杨修返还许都并非巧合。 早在4月中旬时,赵旻便已遣董和之子董允,前往凉州治所姑臧城替换杨修。 彼时,董允在襄阳城,刚刚助荆襄豪族扩建工坊完毕,接到赵旻之令后,便与其父董和辞别,沿沔水至汉中…… 总之,董允所走的路线,是襄阳车马行,送工坊之货到西域的那条路线。 董允至武威郡姑臧城,与杨修做交接之后,杨修便匆匆返还许都,暂时总管刘晔、曹仁2人的粮草辎重及军情传递工作。 赵旻得知袁绍讣告之后,便在第1时间与伏寿密议1番,随即便派出杨修赶赴邺城,代表汉帝吊唁其舅父袁绍。 此前路过内黄城的那位使臣,正是杨修。 而暂时替代颜良,主持内黄城军政要务的曹洪,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便是因为其人急于知晓,赵旻针对河北的下1步计划及策略。 当然,曹洪最终得知了1切。 此刻,杨修入得大将军府来,第1时间便披麻戴孝、哭灵等等…… 待礼仪行毕,满脸泪痕的杨修宣读圣旨。 圣旨有3份。 第1份,是朝廷罢免袁绍大将军之位,却追封其人为太傅、汝阳县侯、并赐谥号为“贞”之旨,此圣旨的象征意义远大过于其实际意义。 尽管袁绍这个“贞”之谥号,非常耐人寻味。 第2份圣旨,是罢免袁谭的并州刺史、宣布袁尚不能继任冀州刺史之旨。 但与此同时,赵旻借圣旨赐封袁绍嗣子袁尚,继任袁绍之汝阳县侯; 赵旻还借圣旨赐封已故袁基之嗣子袁谭,为新息县侯。 按照东汉惯例,赐封县侯者,便失去了在朝堂任职之权。 圣旨虽然与袁绍的遗嘱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汝阳、新息这2县的食邑,终归还是赐予了汝南袁氏。 最后1份圣旨,则是宣布袁熙仍任幽州刺史、并大封特封袁绍麾下1众臣属及幕僚。 总而言之,袁绍的遗嘱,除袁谭、袁尚2人的汝阳县侯与新息县侯做了替换之外,朝廷、或者准确来说是赵旻的意思,几乎皆与袁绍不谋而合。 历史上,河南士人为何与河北士人争斗不休? 归根结底,无非“利益”2字。 正所谓嘴里都是主义,心中全是生意,天下大事几乎概莫能外。 当然了,忠臣义士、志向高洁者、胸怀天下者除外。 如今袁绍麾下众人,无1例外皆被赵旻安排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有什么可争的? 朝廷任命的正式官位,而且不是9卿、尚书台之要职,便是1方大吏之两千石,这难道还不够香吗? 读罢圣旨、将其交于袁氏诸人之后,杨修叹了口气。 其人再次走到袁绍灵前,拜倒行礼、痛哭不已。 经过凉州数载风霜雪雨摧残、人情世故历练,杨修早已不是昔年那个爱耍小聪明的青年。 袁绍未亡人刘氏,率汝南袁氏全体,向杨修这个天子使臣顿首还礼。 杨修再拜还礼,口中哽咽不已。 “请舅母大人节哀。家父家母年事已高、兼且腿脚多有不便,特请孩儿代礼,如若舅父大人英灵途经许都,则家父家母必送舅父大人1程。” 刘氏虽只是袁绍续弦,但毕竟也还是其人之正妻。所以该有的礼数,杨修必须做到滴水不漏。 刘氏擦了擦泪水,抽抽噎噎道:“阿姊、姊夫1片心意,妾铭感5内。劳驾德祖向陛下复命,待丧礼毕,汝南袁氏必返乡安葬袁公。” 杨修哽咽道:“舅母大人高义,孩儿必如实转告陛下。请舅母大人稍候,今有陛下、伏皇后赐器,官中2十4物。” 按照东汉礼仪仪轨,诸侯王、贵人(地位相当于李唐的贵妃)、公主、(3)公、将军(在两汉太平年代,将军位非常尊贵)、特进等薨(俗称挂了),天子要赐陪葬之物,也就是“器”,其制为2十4物。 诸侯王、贵人、公主、公、将军、特进(薨)皆赐器,官中2十4物。使者治丧,穿作,柏椁,百官会送,如(前汉)故事。 摘自范晔《后汉书礼仪志》 言罢,杨修向外招了招手,皇家所赐之陪葬器物,便被袁家的仆客们带了上来、按照礼仪摆放齐整。 刘氏顿首谢恩。 杨修复又向刘氏顿首。 “待舅母大人至许都,陛下、伏皇后尚有所赐。孩儿需即刻返京复皇命,请舅母大人恕孩儿之罪。” 刘氏扶起杨修。 “德祖复皇命要紧,何罪之有?” 刘氏旋即看向自己亲儿子、十12岁的袁尚。 “阿尚,此乃你兄长也,还不速速相送?” 在1旁始终伏首的袁尚,这时方才如梦初醒1般。 杨修向刘氏深施1礼。 “舅母大人,修不劳阿弟相送,请大人节哀!” 言罢,杨修在袁绍灵前再拜而去。 自始至终,身为天子使臣的杨修,都没有与自己素未谋面的袁绍3子,甚至是与颜良交谈。 历练数载之后,杨修终于懂得“沉默是金”之理。 众人行礼、目送杨修远去之后,方才想起… 袁绍被天子谥为“贞”,而这1谥号非但是美谥,而且是颇为难得的美谥。 其人1生就此盖棺论定为: 忠诚不渝。 也就是说:袁绍非乱臣贼子,而是扶持汉室之忠臣。 刘氏又哭又笑,为袁绍上香祝祷。 “袁公,袁公!陛下赐公谥为“贞”!公忠心体国、扶持汉室之心,今已得陛下之首肯也!公可含笑9泉矣!” 袁氏1众家人,以及吊丧之宾客,齐皆拜倒顿首。 “公可含笑9泉矣!” 1番祝祷、跪拜之后,袁氏家人继续迎吊丧之宾客,而淳于琼、逄纪等等6人,又1次进了书房密议。 这次依然是淳于琼首先开口。 “诸君以为,陛下所赐封某等之官职如何?” 天子之圣旨……或者更准确来说,是伏寿依照赵旻的意思所下之圣旨中,封审配为9卿之1的卫尉,淳于琼为位比9卿的城门校尉(相当于满清9门提督); 沮授、逄纪、许攸3人,则分别被封为尚书令、尚书仆射下属的尚书左、右丞。 这些官职,无1不是显贵之职。 城门校尉、执金吾、北军中候互相牵制,皆管辖京城之城卫军。 尚书左、右丞,相当于尚书台这1中枢机构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两大巨头的副手。 尚书令在魏晋南北朝,相当于宰相,尚书仆射则是副相。 在隋唐尚书令空置的情况下,尚书仆射干脆就是宰相。 赵旻心中很清楚,这5人目前是袁绍麾下各派系的首脑,如若不给他们显贵之职,如何能打散袁绍麾下1众臣属? 综上所述,淳于琼话1出口,逄纪、许攸、沮授、审配4人便连连颔首。 沮授抚须油然道。 “而今明公既已为陛下谥为“贞”,则某等便应秉承明公之遗志,竭尽所能为皇汉尽忠!” 审配却叹了口气。 “诸君,配以为…”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袁绍死亡同年(202),曹操便公开向孙权勒索“任子”(即人质),实际是在试探扬州方面的底线。 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7年,下书责(孙)权质任子。--《江表传》 此处的“任子”有些许问题。 因为按《孙登传》记载,孙登是孙权长子,且出生于赤壁之战翌年(209)。换言之,建安7年(202)的孙权,膝下无子,又如何能被勒索到任子? 虽然《吴书》与《江表传》1口咬定彼时孙权拒绝遣送任子,实际情况却是孙氏宗亲,因畏惧曹操淫威,纷纷与之暗通款曲。 代表人物就是孙贲与孙辅。 孙贲是孙坚从子,孙策、孙权从兄,也是孙坚之后,孙策之前的孙氏首领,代孙坚领兵,受封豫州刺史。 在曹遣任子的3年前(199),孙贲便嫁女于曹操之子曹彰,结为亲家。 袁绍方强,而(孙)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孙)匡,又为子(曹)章取(孙)贲女。--《吴书孙讨逆传》 孙贲因为与曹氏的姻亲关系,在赤壁之战时(208)甚至打算送自己儿子去曹营做人质,彻底走上了邪路。 豫章太守(孙)贲,女为曹公子妇(即儿媳),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畏惧,欲遣子入质。--《吴书朱治传》 孙贲的弟弟孙辅,也受到哥哥影响,“遣使与曹公相闻”,图谋不轨。 (孙辅)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遣使与曹公相闻,事觉,(孙)权幽系之。--《吴书孙辅传》 按《孙辅传》的时间线记载,孙辅谋逆,在平定庐江(199)之后。且孙辅是被孙权囚禁,可知此事无疑发生在建安5年(200)孙策死后。 孙辅以宗室身份叛变,必然事出有因。结合时间背景,可推断此事大概率发生在建安7年(202)曹操“逼遣任子”的大背景下。 曹操敢于向孙权逼遣,就是仗着袁绍去世(202),天下无人再能遏制自己的兼并野心。可见袁绍之死的影响范围,有多么巨大。 按蝴蝶效应与混沌理论来看,在动力系统中,即使最细微的振动,也可能导致巨大的连锁反应。 袁绍鹰扬河朔、雄踞4州,其影响绝非“蝴蝶振翅”可比。因此袁绍去世(202),也导致了罕见的政治震荡,几乎神州大6的所有军阀,都极大程度地受到了袁绍之死的影响。 关中诸将因此彻底倒向曹操,甚至亲自下场,武装干预中原混战,协助平定郭援之乱(202)。 刘备北伐因此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刘表与袁谭袁尚决裂,从此困坐江汉,闭门不出(202)。 刘璋因为前1年(201)平定内乱,早已民穷财尽,不得不休养生息。袁绍死后,刘璋更是不敢造次,最终向曹操俯首称臣。 孙权则被公开勒索任子,哪怕彼时(202)其根本“无子可遣”。在逼遣的压力下,张昭为代表的鸽派,与周瑜为代表的鹰派,立场争执也提前浮出水面。 (孙)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孙)权意不欲遣质(子),乃独将(周)瑜诣母前定议。--《江表传》 虽然孙权无子可遣,却挡不住孙贲、孙辅兄弟与曹操眉来眼去。最终孙贲遭到猜忌,孙辅被幽禁致死。东吴宗室内部险些又掀内乱。 袁绍死后的影响,乃至于此;其生前的能量,也便可想而知。陈寿称袁绍知名当世、鹰扬河朔,岂为虚言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