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康驰便邀请一众高管们,在大唐重工的食堂吃了个午饭。 虽然在食堂聚餐听起来有点low,但实际上大唐重工的食堂也是有宴请宾客的包厢,掌勺的也都是大酒店级别的大厨,吃的比外面的还健康美味,康驰时不时就来大唐重工转一圈,至少有三成原因就是为了蹭大餐吃。 当然,他家里请的阿姨厨艺其实也不错,就是家常菜吃多了,难免也会有点腻,就想出来开开荤…… 饭饱喝足后,下午大家就各奔东西,回到自己的岗位,并召开会议,传达了这次康驰分发的任务,开始讨论具体的实施推进方案。 到了第二天,整个集团旗下的子公司,都纷纷开始调整方向,迅速运转了起来。 其中由张晴负责的钠电池商业运行方案及可行分析,无疑是重中之重。 不过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张晴已经初步组建了一个集团智囊团,大部分情况她只需要传达康驰的意思,让智囊团提出详细的方案,然后选择她认为可行性比较高的,交给康驰做最终的决定就行了。 这不但减轻了张晴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项目方案的制定速度,仅仅两天,一份报告便递交到了康驰的面前。 康驰仔细看了一遍,确定整体思路和方向都没有偏差后,便点头道:“就按这份计划,赶紧推进吧。” “只不过时间节点,可以再快一点,比如充电站的大致布局一旦敲定,就差不多可以着手,先把场地给谈妥了,没必要非得等到充电站的设计完成之后,才开始去找场地,其它时间节点你看能压缩的就压缩一下。” 张晴点了点头,然后忍不住问道:“听你这意思,钠电池技术很快就能突破?” “最多两个月。”康驰直言道。 “两个月?!!” 张晴顿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自从加入了大唐重工后,她也恶补了不少科技类的常识, 比如光刻机的研发,其实主要是精密设备制造技术,电池则和光刻胶一样,属于化学材料的技术。 而众所周知,材料学在所有科学门类中,都是属于非常玄学的一种。 新材料的研发,通常具备极强的不确定性, 可能你明明想研发个刚性材料,却莫名奇妙地搞出了个柔性材料, 当你觉得这东西可能没鸟用的时候, 它却可能突然在你意想不到的领域,发挥起了巨大的作用…… 锂电池中的正极材料,钴酸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材料最早是由m国westinghouse实验室在上世纪50年代,就制备出来了。 但当时制造它的目的,压根就不是造电池,而是探究钴酸锂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及研究co2+和co3+的相对含量对磁场的影响。 直到二十多年后,li xti 2被发现可以用来当充电电池的正极材料,和它有点类似的钴酸锂才被人想起来,随后在锂电池制造中大放异彩。 “你是不是有什么计算材料学的黑科技?” “计算材料学?”康驰不禁有些惊讶道,“你竟然还知道这东西?” “那当然,进了科技公司,必要的科技常识还是要恶补一下的吧。” “嗯,不错不错。”康驰上下打量了一下她,“当初果然没看错你。” 被康驰这么一打量,张晴的脸颊也不禁有些微红,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道:“反正我这边如果行动太快,你这边的技术又跟不上的话,资金周转的压力就会更大,这个风险你最好要考虑清楚。” “你放心吧,我之所以预留这么长的时间,主要是因为要造出一条高良率的生产线作为蓝本,不然光是实验室搞出来的话,半个月都绰绰有余了。” “你心里有数就行,那没什么事我就先去忙了。” “嗯,辛苦你了。” ----------------- 就在康驰这边准备高歌猛进,杀进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时候,其实在另一边的股市上,锂电池行业的情况却非常不乐观。 在这周的三个交易日上,宁德时代的股价又连续绿了三天。 这支以14.66元每股发行的股票,曾经一度上涨到了382元,26倍的收益和上万亿的市值,直接让他们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股王。 但自从很快,他们就迎来了暴跌期。 在过去三个月里,宁德时代的股票累计下滑超35%,市值直接蒸发了三千六百多亿! 对于这位风头正盛,全球每造三台新能源汽车,差不多就有一台的电池就来自他们家,在全球当之无愧的锂电池大佬来说,无疑是一盆带着冰渣的冷水。 其实除了宁德时代,其他头部锂电池上市公司情况也都差不多,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这三个月的股价,也分别下跌27%和34%,byd也直接打了个7折。 股价的下跌,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锂电池行业的不看好。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明显。 根据预测,2025年华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1200 gwh,但目前锂电池的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 对于锂电池厂来说,这意味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盈利能力的潜在下滑。 尤其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宁德时代,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首先,造锂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基本集中在南美洲,虽然宁德时代早早地就完成了布局,拿下了很多锂矿,但依然还是会受到价格影响和制约。 比如去年碳酸锂价格就一度涨上了50万元每吨,不仅让电池厂的压力大,新能源车企的压力同样大。 小朋汽车一台25万的汽车毛利才10%,也就是2.5万,结果电池直接涨价2万,它要么就赚个吆喝,要么就得涨价。 所以大家经常说,新能源虽然省油,但一点也不省钱。 除了用车强度非常高,比如网约车之类的用户,普通人买电车多出来的钱,都能加好几年油了,更别说电池还有使用寿命,用个五六年衰减到一定程度,换电池又是一笔巨款。 这种情况下,纯电动车市场怎么可能起得来? 他们规划了这么多的产能,到时候造出来根本卖不出去。 byd也是在转变战略,主要发力油电混合增程技术后,才迎来的销量的暴增。 反正一环扣一环,原材料的限制,最终的体现就是纯电动汽车没有性价比,新能源战略推动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