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逐渐成型的航空产业
第428章 逐渐成型的航空产业 欧洲市场的事情毕竟是长远计划,常浩南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把手头的几个项目处理好。 好在对于现今的他来说,帮助梁绍修完成空警200的总体设计已经算不得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 虽然空警200正式立项才不到一个月,但对于这架飞机的气动和结构设计其实在之前常浩南第一次提出运8平台加T字天线的方案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主要由梁绍修带领着182厂的厂属设计室推进。 很多结构和配平问题都已经被解决,真正留下来的,只是一些用传统工具和手段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已。 比如涉及到天线和涡桨发动机的计算细节之类。 这些部分都是典型的脏模型,也就是表面形状不规则,有大量弯折导致难以参数化建模的模型。 不过这正好是常浩南和TORCH Multiphysics都比较擅长的部分。 单就气动设计而言,其使用的T字构型天线本就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类型,给原机气动,尤其是比较难以处理的纵向稳定性带来的破坏远远小于圆盘状天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小于费尔康那样的共形阵天线。 唯一的隐患可能在于沿机体轴线较大的天线面积,以及因此而加高的垂尾和增加的腹鳍导致整架飞机受到横风影响更大。 事实上,这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导致T字形天线无法被安装在小型平台上(因为面积大本来就是T字天线的优点)。 好在运8这个平台虽然以常浩南的视角看来哪哪都很糟糕,但35吨的空重体量绝对够,在特地增大了垂尾动作面的面积之后,这个看上去十分夸张的天线最终只是导致空警200在起降过程中对风力的要求减小了大概2m/s。 大概四分之三级风的程度。 相当可以接受了。 在京航大学的超算操作机房里面,王晓模站在常浩南身边,看着面前屏幕上的3D模型,以及一行行闪过的模拟计算结果,有些感慨地说道: “哪怕搁在一年前,我都很难想象,航空系统的同志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拿出一架新飞机来……” “这个么……一方面平台本身就是现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仰仗您那边提供的天线对我们的工作比较友好,所以设计难度不大。” 常浩南说着敲下回车键,把数据和模型一同保存下来。 倒不是他恭维对方。 王晓模提供的高性能雷达设计与封装方案保证了天线本身的相对轻量化,这确实为老迈的运8平台省去了大量结构设计工作。 尽管运8三类平台在纸面上有20吨的最大载重,但任何运输机,尤其战术运输机和客机,在设计的时候都主要是考虑货物均匀装载在整个货仓内的情况,而不是大件集中载荷——那是安124/C5或者至少安22这个体量才会考虑的问题。 如果天线本身的重量太大,就需要对运8的结构进行额外补强,那样的话,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到的问题就太多了,哪怕是常浩南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而现在的改造主要只需要考虑气动变化,难度就要低上很多。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开始。 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子有多长,这没错。 但如果其它板子的长度没问题,甚至略有超出的话,那么把木桶向没有短板的一个方向倾斜,总归还是能多装一些的。 眼前这个跟前世几乎完全不同的空警200,就是用雷达天线设计的长处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运8作为载机的短处。 虽然肯定是不如直接换个靠谱的平台,但在眼下急着用的情况下,也已经不错了。 站在常浩南身后的梁绍修推了推眼镜: “到底是常工啊……要是搁在我们厂,就这几个小问题,恐怕有可能要拖个一两年时间,要是耽误了项目时间表,那我的罪过可就大了。” “梁工也别太妄自菲薄。” 常浩南回过头,示意对方可以开始打包数据文件,同时安慰道: “搞工程嘛,还是突出一个循序渐进,你们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再做其他项目的时候就会熟练起来,182厂设计室以前毕竟只是个负责仿制型号的小单位,现在能逐步承担起设计任务来,已经是很快的进步速度了。” 梁绍修坐到电脑前面,开始处理储存好的工程文件,然后叹了口气: “还是有些惶恐啊……” “眼看着其它兄弟单位一个个都进步神速,三代机、客机、直升机搞得风生水起,就连以前一直跟我们难兄难弟的贵航,最近都拿出来了一个新型号教练机,前几天我们厂有同志去筑城出差,听说他们连前机身都快要造出来了。” 常浩南本来没想说贵航那个教练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己的手笔,但是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还是几乎下意识地开口: “他们进度这么快?” 要知道孙惠中是上个月才回去的。 他当然知道,上一世,贵航在生产FTC2000G的过程中也创造了速度记录——从设计到首飞9个月、从开工到首飞4个月。 几乎是在公众号上每天直播原型机生产进度。 但是真正直观感受到的时候,还是相当震撼的。 这可是个新飞机。 而且那是贵航啊,云马厂。 全国航空系统里条件最差的地方了。 一个月能到前机身快下线的进度,说一声奇迹不过分。 “确实是很快……” 梁绍修刚说了半句话才反应过来: “等等,常工您也知道这个教练机项目?” “呃……” 这个问题让常浩南一时语塞: “不如说这个型号是我牵头交给他们搞的,名义上是十号工程的技术验证和项目配套。” “……” “……” 王晓模和梁绍修几乎同时看向常浩南,露出一脸难绷的表情。 怎么哪哪都是你…… 过了好一会,梁绍修才重新开口解释道: “听说是云马厂那边拿到一笔拨款,把上半年工资一起给发了,而且也没再提下岗的事,所以全体职工主动三班倒,吃住都在厂里,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月。” “另外黔省也有意扶持这个省内高端制造业独苗,所以省委亲自挂帅提供后勤保障,总之阵势还是挺夸张的……” 倒也合理。 毕竟凡事就怕对比。 周围都是各种清退职工、全厂搬迁乃至破产倒闭的惨状,自己这不仅工作安稳甚至还能发出工资,搁在谁身上都得玩命。 电脑里那些工程文件其实没有很大,但受限于这个年代的文件传输速度,几人聊天的这段时间里,进度条竟然只跳动了大概两格的样子。 又是几分钟的沉默。 “常工。” 最终还是梁绍修打破了寂静: “您觉得,空警200有机会赶在99年10月份之前造出全状态原型机么?” 说出这个时间节点,显然他是有想法的。 根据9910工程的要求,上阅兵并不需要真正定型,实际上每次阅兵都有不少还在原型阶段的装备。 但你至少得保证技术成熟。 尤其是航空单位。 地面装备故障了可以有备份而且了不起就是丢个人,飞机要是故障了可是大事…… “要我说的话,不是没希望。” 常浩南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会,又补充了一句: “我指的是有希望定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