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未来预警机的路线
第884章 未来预警机的路线 飞机在南郑上空进行了一个紧凑的转弯,然后缓缓降落在了城固机场的跑道上。 相比于常浩南这些年经常去的盛飞或者蓉飞,秦飞集团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确实都差了不少。 这点从机场的情况就不难看出来。 毕竟只是当年三线建设阶段为了以防万一而设置的一个备份,地位类似大山里面的贵航集团。 因此在特殊时期结束之后,地位本身就比较尴尬。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秦飞甚至已经和镐飞进行了资产重组。 说是重组,其实就是合并到了后者里面。 “等等……王院士。” 说到底,机械扫描雷达的旋转动作是雷达正常工作的必须步骤,旋转速度等于刷新率。 “这样的好处是,对于同样尺寸的雷达罩来说,双面旋转阵的单一天线面积可以做到三面阵的将近两倍,但总的耗电量却只增加三分之一左右,在探测距离和探测效率方面会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只是机械结构会更复杂,重量也会更大。” 但这一世,华夏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顺利程度已经比原来的时间线强了不止亿点,所以常浩南其实还是有心带一带秦飞集团这個小老弟的。 既然是来参加空警200的交付仪式,那么等在停机坪上的自然是两名总师。 不过转念一想,现在航空工业集团那边的一把手已经换成了刘高卓…… 他摆了摆手: “您当年给运8做防除冰设计的时候,也是这么说的。” 梁卓平这个人不能说坏,但毕竟是总公司时代的老人,面对分走了一半家产的航空动力集团,难免心态上会有些不平衡。 “不光是这样。” “虽然核心机是现成的,但大涵道比涡扇还是有不少独有的技术难点,而且很难投机取巧……” 王晓模也看出对方是临时抱佛脚,所以用了相当通俗的方式去描述: “盲区当然会有。” 王晓模和梁绍修。 “结果最后的实际效果比理论预期还好。” “还有这事?” 而且大概一年前,他还在这架飞机上面验证过高阶数据降维技术。 倒也合理。 短板还是有的,而且还都是不太容易克服的那种。 “传统单面阵的探测角度在120°左右,但如果用宽角扫描技术,比如真实时间延迟线取代常规的移相器,那有潜力提高到150°,甚至160°的水平,这样双面阵的盲区就会被压缩到非常低的程度……” 他直接打断了王晓模的解释: 这个问题自然是张洪飚问出来的。 可以说是硬件和软件一把抓。 常浩南无奈地摇了摇头: 就很僵。 稍作停顿之后,王晓模又继续道: “对了,常总。” 张洪飚询问道: 毕竟最早还是常浩南自己和丁高恒提出来的。 “我之前看的资料上说,雷达是不能探测到180°范围的。” 显然,在业务层面上,飞机应该已经被海军航空兵的同志接手了。 在华夏的体系中,战术运输机其实并不需要承担多么繁重的大件装备运输任务。 而且还和常浩南有过相当顺利的合作。 王晓模回答道: 毕竟二者的地理位置和业务范围都比较接近。 但几个月功夫过去,航空工业那边就已经开始组织力量研发了,确实有点出乎所料。 这个事他当然知道。 常浩南本来只是跟在后面闲逛,但却突然从王晓模口中听到了一个前段时间好像才听过的名词。 梁绍修点头。 周围则站着不少身穿蓝色87式海洋迷彩的机务人员。 涡扇10能以如此快的效率服役,归根结底还是用领先一代的主动冷却设计实现了比预期更高的涡轮前温度,再叠加领先一代的总体设计,最终换来了跟3.5代发动机基本一致的性能。 “有。” 在距离稍远的位置上,那架空警200已经被涂成海军航空兵特色的灰白涂装,甚至侧面都写上了“华夏海军”四个大字。 “所以,我们已经建设了一个机载雷达天线的地面模拟装置,正在分别测试三面固定阵和双面旋转阵的情况。” “嗯……从天线角度上讲是无所谓的,只要把类似平衡木那样的背靠背天线设计藏到圆盘型雷达罩里面就行了。” 那是专业人士在听到外行问题时的表情: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预警机都远离主要战场,其实对于360°全向探测的需求不是非常大。平衡木和T型天线的问题是需要飞机调整航线来适应扫描角度,这对飞行航线会产生限制。” 张洪飚作为科工委副主任,也不可能一点功课不做,所以来之前还是了解过圆环工程的相关情况,知道那个三面固定阵的天线设计。 但他毕竟不是专业出身,稍微扩展一点就两眼一抹黑了。 他对运9这个项目本身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常浩南自己都不记得了。 对于空警200,常浩南自然是是熟悉的很。 见王晓模没有继续下去的意思之后,常浩南又补充道: “背靠背的两面阵还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波段,比如一面用S波段做精确扫描,另一面用L波段做反隐身探测,只要根据不同种类的任务需求把相应的阵面旋转到任务方向上就行。” 常浩南一愣: “动作这么快?” 至少在眼下,还并不能说华夏在航发领域就全方位无死角地跟那些先发国家齐头并进了。 在当时总共只有三个80吨以上飞机型号(运20、运9、轰6K)的大背景下,也确实没必要保留两个大型飞机的生产基地。 “你刚才说,可以用宽角扫描技术进一步提高单面阵的探测范围?” “但这样不是会有两个盲区么?” …… “没事。” “但如果设计一个可转圆盘的话,那载机的航向仍然是自由的,所以少一点视野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主要就是看用户那边要如何取舍了……” “无论是平衡木天线也好,T型天线也罢,对于大型预警机来说总归不合适。” “啊……虽然领导没明说,但应该是担心跟不上你们那边搞航发的进度。” 但对于相控阵雷达来说,旋转只是为了补盲而已,调整完角度之后就可以停住了,并不会影响到探测能力。 “空警200列装之后,你们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不仅总体设计方案出自他手。 否则像上一世那个运8改出来的运9一样,连运输物资都很麻烦。 因此,在一番简单的寒暄之后,原本应该是二对二的安排,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另外三个人一起给张洪飚介绍整个项目的基本情况…… “还能做成双面旋转阵?” “也不用有太大压力,涡扇20未必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快。” 但刘高卓就没有这种心理包袱。 明天要办的只是个交接仪式而已。 不过,梁绍修显然比常浩南自己乐观得多: 走在稍微靠后一点的梁绍修突然叫住常浩南: 在某种程度上,梁绍修甚至可以说是被常浩南带出来的总师,所以说到这里也是神色如常: “毕竟飞机等航发的话,还能先用其它型号对付着试飞,但是航发等飞机连定型都定不了……” “当然,我们也在开发一些新技术,尽可能减小双面阵的盲区。” 所以,几人的聊天很快又转移到了跟预警机有关的内容上。 但是至少得能塞进去3.2米宽的标准尺寸货盘。 王晓模露出一个笑容。 既然对方都这么确定了,常浩南也不好再说什么。 “前段时间,丁主任和刘总专门把我叫去,安排了一个和您对接的运输机项目。” “没错。” 王晓模跟常浩南算是老相识了,被中途打断之后倒也不恼,只是点了点头: “不过这只是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实际情况远没有说起来这么简单,我估计……至少在10年之内不太可能应用到现有的型号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