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利亚的强横霸道态度之下,法金汉终究放弃辩论,只是希望双方军队能保持和平,不要出现擦枪走火的事情。 别看法金汉一开始说得有理有据,谈判要谈的并不是理据的理,而是物理的理。 硬实力上,德国确实很强。 奈何他们那个没脑子的皇帝陛下主动掀起与英法之间的战争,这就导致他们的主要力量都被牵扯在西线。 苏俄的硬实力确实不足,奈何地大物博,掌控着全欧洲最大的粮仓。 所以,就算法金汉警告说‘除非你们想发动苏德战争’。 玛利亚还是会毫不留情地给他一个大逼兜子 一个大逼兜子究竟能给成年人带来做大伤害?她很好奇。 反正法金汉已经不想再跟玛利亚聊下去了,他在心中给玛利亚按上了一个标签。 母老虎。 妥妥的斯拉夫母老虎。 他选择性忽略玛利亚的血脉,其实跟威廉二世算是亲戚了。 待法金汉结束了会谈的第二天,贝特曼也来了。 身为前帝国首相的他,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在德国的政坛上,贝特曼已经落幕了很久,只因为在全国总动员的德意志里面,贝特曼是属于鸽派。 他甚至在1916年的时候,冀望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调停。 然而这份希望在兴登堡上台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而且,他还反对过无限制潜艇战,因为贝特曼认为,这种战术必然会将美国给拉到对面去。 事实证明,美国确实参战了,而且还是在对面。 但美国的参战其实与无限潜艇战没多大关系,即使没有无限潜艇战的出现,美国也会选好时机加入进来。 毕竟,美利坚最看重的,永远都是利益。 但也正因为贝特曼是温和系的鸽派,兴登堡才会把他给派到玛利亚这边进行会谈。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在贝特曼来到布列斯特之后,只带上几名随从就大摇大摆地骑着马,进入布列斯特。 布柳赫尔本来还打算给他来点下马威,然而贝特曼一笑而过,并不在意。 最终,在布柳赫尔的引领下,与布列斯特的最高负责人见面了。 见面之后,玛利亚依旧坚定自己的态度。 如果是如法金汉这样的军人,恐怕会跟玛利亚争起来。 然而,贝特曼却表示自己的情绪十分稳定。 他不会在乎苏俄是否干涉国内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他所在乎的,仅仅是双方之间的秘密交易,是否还能否正常运行。 玛利亚很诧异。 她对贝特曼的态度给震惊了。 试想一下,有人要对你的国家进行干涉,甚至给你们国家的反对派提供装备或者行动方针,那么你会怎么去做? 只要不是叛徒和内奸,基本都会感到愤怒和不满。 但贝特曼却一脸不在乎地摆了摆手。 在他这里,只谈双方之间的生意。 十足的一个帝国商人。 “难道你不在乎我们的做法吗?昨天我才跟法金汉先生吵了一架。” 贝特曼温和地笑道。 “我所在乎的,是德国所能维持的稳定。” 这句话的暗语就是,他们确实无法对苏俄进行什么操控和影响。 毕竟,苏俄掌握着他们的命脉。 这想起来着实是让人唏嘘。 前几年,德国与沙俄还是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单单在东线战场上牺牲掉的斯拉夫人,就高达百万。 如此庞大的牺牲,让俄国人对德国产生了强烈的恨意,同时也升起了巨大的怯意。 几乎所有沙俄军官都认为,跟德国人打,几乎不可胜利。 沙俄的各种败绩也让德国人越加的看不起 但这本应不可调和的战争仇恨,此时此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原本是不可一世的德国,被迫对俄国转变态度。 而这一转变,其根本原因只是因为变了一个政权。 每当贝特曼想到这里,他都忍不住心生感叹。 既然如此,那就先控制好苏德之间的交易,要不然德国就真的要缺粮了。 看着这位鸽派大佬,玛利亚是真的大开眼界了。 该说不愧是欧洲的匹配机制,他的鸽派性格甚至都让玛利亚想起历史中的张伯伦。 也不知道这个时空的张伯伦,会不会再一次绥靖。 但既然对方不介意,玛利亚就不客气了,她已经准备好对德国那边的同志给予支持和支援。 接下来就是关于奥匈帝国那边的问题。 玛利亚只要求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独立,至于他们独立后会实行什么政策,就由他们那里的人去选择。 关于这三个地区,贝特曼也转达了兴登堡的意思。 “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上,我方与苏俄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是商贸之间的利益可以让我们达成一致。” “我们希望能继续与苏俄方面进行交易和商贸来往。” “即使我们国内的工人运动,与你们有关。” 玛利亚算是听明白了。 如果说,昨天玛利亚对法金汉的说辞,是属于“我会跟你上床,但我会娶她。”的渣男发言。 那么,此时此刻贝特曼对她的说辞就属于是“你娶她,跟我爱你不冲突”。 放在恋爱里面,属于是把日在校园和白色相簿2给混在一起来演了。 就连玛利亚都有些不好意思,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坏了。 但细想一下,她这可是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坏点也没问题。 很快,双方达成了共识。 但这份共识里面,自然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微调。 虽然说让英德法三国继续打下去,会对苏俄有着巨大的好处。 然而再这样打下去,到头来牺牲的还是无产阶级。 玛利亚自然不会绝对的圣人,她始终会有自己私心,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该有的想法。 例如为了苏俄的发展,从而让一战继续下去。 这是不该有的想法,因为一战的最大牺牲者就是无产阶级。 所以,玛利亚会在苏德贸易方面,稍稍做一点手脚。 例如拖慢交易进程,又或者是减缓运送物质的列车速度。 这种手段很快就取得了效果。 首先是给德国那边的粮食补给,原本每天运送的量,都被削减了三分之一。 然后是亚欧铁路那边的位置,亚美尼亚共和国以各种理由减缓了列车站台的申请速度。 这样一来,德国所能获得的补给越来越少。 再加上美国的再一次加重兵力的运送,这使得细线战场又一次发生变化。 原本还处于焦灼的堑壕战,双方都以防守为主。 可是,当威尔逊打算迅速结束掉这场战争后,便加大了对欧洲增援的力度。 这份力度不仅仅是物资补给上的力度,更是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压力。 首先是经济压力。 亚欧铁路的运输,占据了德国一半的物资。 然而,因为匈牙利革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运动,亚欧铁路也同样受到了巨大影响。 而且这条铁路所运送回来的物资,是需要经过采购。 这份采购自然是跟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易。 这份交易自然是秘密进行,德国可不愿意让协约国知道。 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调查,美国还是发现了德国的合作对象。 发现既摧毁。 美国当即对与德国进行交易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全方面压制。 无论是经济抑或是政治。 一时间,能够为德国提供物资的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巨大影响。 他们甚至为了不得罪美国,而放弃了他们的大金主德国。 再加上苏俄开始减少对德国的援助,渐渐地,德国境内的大部分城市,开始出现了物资短缺的情况。 然后就是军事上的问题。 威尔逊总统下达了迅速结束掉战争的指令。 由于美国与欧洲相距甚远,他们需要通过海运进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运输,实在是太慢太麻烦。 于是乎,美国打算在欧洲这里进行建设。 建设方向以军工业为主。 这份提议一开始受到了欧洲诸国的反对,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的行为是不怀好心的。 只不过,在拥有稳定后勤补给的兴登堡防线实在是难以攻破,英法两国也打得十分疲倦。 最终他们给予了美国一定权限,允许他们在这里进行开厂。 说是兵工厂,但是在无人只晓得额情况下,威尔逊还签下了一份秘密决议。 建设在欧洲的兵工厂以军为主,民为次,并可以互相转变,达到战时兵用工厂,战后民用企业。 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在战后的时候,一点点入侵欧洲市场。 当然那都是战争之后的事情了。 在美国的多方面操作这下,加上新鲜血液的加入,西线战场再怎么焦灼再怎么泥潭,其优势,也会以一点点地朝着协约国的方向倾斜。 如今,德国gcd所引领的大规模工人运动,更是把整个德国都搅动起来,这就导致德国不得不考虑接下来的事情。 对于此事,兴登堡做出了自己的抉择。 他开始培养新君,而这位新君正是威廉皇子。 至于威廉二世,他早就把所有事情都对到一边去,对国家内外的事情不闻不问。 德国人民越来越不满了。 即使能镇压一次二次,也不可能一直镇压下去。 看着满是红字的报告,兴登堡也变得不知如何是好。 不久之后,西线战场又一次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反击战。 这场反击战在很久之前就有了预料。 之前的亚眠战役就是一个开端。 事实上鲁登道夫并不是没尝试过重新夺回自己的主动权,他们占领了亚眠就是为了这一目的。 亚眠是法国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在占领了亚眠之后,法国人可谓是寝食难安。 但美国人的再一次加入,让英法美三军整合在一起。 英军总司令黑格负责指挥英军,发起了第一次进攻。 他们与德军在亚眠郊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由于黑格改变了战术,放弃了大炮,转而使用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导致守在亚眠的德军苦不堪言。 最终在美军的及时加入,德军不得不退出亚眠。 如果亚眠的丢失,正式宣布德军夺回主动权的又一次失败。 那么,阿尔贡森林攻势,则成为了德军不得不转入防守的转折点。 这次两次失败,使得英法美三国拥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去策划对兴登堡防线进行冲击。 英法两国的师级部队,在北段的阿尔芒蒂耶尔和比利时海岸之间整装待发。 南段的拉斐和艾菲之间也有着英法美三军的师级部队驻守。 来自英国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的二十多个师级部队,在艾菲和兰斯之间的地带集结了起来。 于是,在福煦元帅的命令下,展开了自防守以来,最大的进攻战役。 11月初,布鲁日港口率先被攻破,比利时几乎被协约国给重新夺了回来。 但北部战区打得十分艰难,因为巴伐利亚王储奥波德带领的德国守军很顽强。以至于北线战况陷入了僵持。 直到更多部队加入群众,才逐渐有了转机。 奥斯坦德、泽布勒赫和布鲁日相继沦陷。 由于布鲁日港口的丢失,德国的无限潜艇威胁从此消失。 法国和比利时之间的交界地带,也同样遭到袭击。 由于英军迅速跨过赛尔河,守在那里的德军反应不及,直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11月4日,英军发动了他们最后的攻势,桑布尔河攻势。 西线战况越来越紧张,而他们的大后方补给也因为美国人的干预和奥匈帝国内乱的原因,难以维持下去。 渐渐地,德国境内开始出现饥荒了。 这场饥荒,最终将国内的社会矛盾严重激化。 并且因为军队中,h1流感的再次爆发出高峰,导致整个德军战力受到严重影响。 最终,在前线吃紧后方也同样吃紧的双重压力下。 德国柏林,又一次爆发革命。 而这场革命领导方,正是社会民主党的艾伯特。 这是连兴登堡都没有想到的情况。 他本以为艾伯特已经被自己掌控了,他甚至用各种政治手段,让社会民主党与德国gcd反目成仇。 却不料,此时此刻跳反的,居然是艾伯特? 他确实没想到艾伯特会跳反,但真正支撑艾伯特的力量从来都不是民众,而是一股更为强大的靠山。 那就是协约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