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力威慑方面,玛利亚所推荐的火箭和原子武器,都是需要长时间和大投入去进行研发。 但这两方面的研究,是存在着差异。 如果说,苏联在研发火箭这件事情上,依旧是家喻户晓。 那么,原子能的研发,则是最高的机密级别。 目前为止,能够完全了解此事的人,全苏联只有十个人。 玛利亚是一个,约瑟夫是一个,其余八人都是研发原子能武器的科学家。 而有所了解的人,都是这里面的工程师,他们知晓自己的任务,是要研发一种大杀伤性武器,但具体是什么,他们并不知晓。 就在玛利亚巡查完火箭研发部门时,她便亲自来到了原子能研发部门。 为了隐蔽,他们需要选择一个空旷且毫无人烟的实验研究场所, 在选择实验场所方面,必须要有合适的自然条件。 而负责寻找这样环境的人,正是玛利亚。 一开始,原子部门就已经选好了位置,选在了距离叶卡琳娜堡一百二十公里外的山区。 这个区域确实是荒无人烟,一眼看去,除了荒凉就是隔壁。 但是,玛利亚否定了这一选择。 他否定这一选择的理由有三个。 第一,这片的地区确实荒凉,但这个地区只能试爆一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 这样的当量,对于国际形势去分析,那是远远不够。 他认为,如果要构建出原子能威慑,就必须把当量控制在两万吨以上,最好是在五万吨tnt当量左右。 第二,这里距离叶卡捷琳娜堡有一百二十公里,这个距离看似很远,但玛利亚从科学家那里知道了一件事。 那就是,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大量的核辐射。 其他人不知道核辐射是什么,但她对其十分清楚,核辐射对人体是致命的,其致命程度远比化学毒气要强大无数倍。 更何况,他们所选择的地方是偏向下风处,很容易把核辐射吹到叶卡捷琳娜堡那边去。 一旦真的吹过去,必然会给当地百姓造成极大的生命危险。 第三,他们所选择的地方水源奇缺,且土质疏松、自然环境十分糟糕。 他们要想进行水资源运送,就必须前往一百公里开外的地方进行运送。 单靠这样的运送,根本不足以保证驻军和科研人员的生活需求,更不用说维持试验需要。 这是玛利亚在巡查时所发现的问题。 当玛利亚把这些信息汇报给约瑟夫时,约瑟夫没有犹豫,直接给玛利亚授权,允许她去决定合适的地理环境。 有了约瑟夫的授权后,玛利亚便通过三天时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那便是塞米巴拉金斯克。 为了确保不出错,玛利亚更是亲自到达该地区进行勘察。 他发现,这片地区没有居民,没有耕地,没有牧场,没有矿藏。 海拔六百多米,但地势平坦,地质是冲积土,而四周都是戈壁,要想在这里进行实验建设,完全可以就地取材。 于是乎,玛利亚便以最高保密的电码方式,向约瑟夫进行汇报。 得知此事之后,约瑟夫便同意将原子弹研究场所,设立在塞米巴拉金斯克。 为了让原子弹的研发能够顺畅,玛利亚亲自回到彼得格勒,直接回去见约瑟夫。 为的,就是在他这里获得了‘此计划拥有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权限。 当然,在研发之处,科学家们还是需要攻克一些问题。 例如铀235的裂变细节。 众所周知,铀235的裂变有三种方程式,分别是: 铀235+中子,裂变为钡141+氙92+3快慢中子。 铀235+中子,裂变为锶95+克里92+2中子。 铀235+中子,裂变为锶93+高能中子。 由于要进行三种不同的方式的尝试,他们在理论基础上,需要进行多次计算。 如此一来,工程复杂度又一次得到提升,大量的科学家,无论是法国、英国还是苏联、德国、美国,都被纳入其中。 这些科学家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然后在千百人之中进行挑选。 挑选他们之前,克格勃都会进行严格的审查,而且即使得到通过,他们也会被严格看管。 紧接着就是对铀矿石的获取。 在‘曙光计划’开始之前,也就是第三次五年计划之初,原子能部门就已经向玛利亚和约瑟夫提出过原子能发展请求。 只不过,那时候的约瑟夫全心思都投入到火箭这个科研项目上面,再加上那时候刚好爆发捷克在战役。 因此,有关于原子能的发展,他并没有过多投入。 虽说约瑟夫没太关注,但玛利亚却异常重视。 在很多政治家眼中,甚至是科学家眼中,利用原子能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原子核之父卢瑟福就曾经说过:“任何相信能从原子中获取能量的人,都是在说梦话。” 直到1939年,在关于原子能的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苏联的物理学家伊戈尔·库尔恰托夫,在一次实验中,使用中子轰击重元素,出现了中间质量元素的产生。 这个实验被他重复进行,最终确定下来,这是一项重核裂变。 就是因为重核裂变的发现,库尔恰托夫才向约瑟夫和玛利亚提出申请。 在得知玛利亚很关心这件事后,库尔恰托夫亲自写了一封信给玛利亚。 信中说道。 “原子核的裂变,绝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被切开两半。” “铀235捕获一个中子后,会像水滴一样不稳定,发生核裂变,分裂成两滴水滴。” “铀235与中子发生反应时,铀核会分裂成多种组合,并且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而且不仅有大量的能量,还会释放出两到三个中子,而慢中子又可以接着跟其他的铀235发生新的裂变反应,继而产生下一轮更多的中子。” “如果不加管控,那么,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能量威力,胜过当今世上任何一种武器。” 这封信说得十分直白,玛利亚也对此深有体会。 毕竟,她可是唯一一个知道,核爆炸所能产生的影响究竟有多恐怖。 给予了允许之后,便是后续的工作安排。 而后续的工作上面,还有一项事情需要确认,那就是铀矿的问题。 根据地质学家推断,目前为止,铀矿存储量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地球的含铀量不大,铀是属于稀有资源。 美国那边也有铀矿,但他们的铀矿质量一般。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的一些国家里面也同样有着不少铀矿,而玛利亚要做的,就是探查这些铀矿位置。 率先进行探查的,自然就是苏联境内的铀矿。 在德国战役期间,苏联内部就整合了五个负责探查铀矿资源的组织,这些组织会通地毯式搜寻进行查找。 由于铀本身具有放射性,这五个组织部门都会使用特制的探测仪去进行测量。 首先发现铀矿地区的,正是乌克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 这片地区的铀矿是最为优质的砂岩型铀矿,为了采集该地区的砂岩型铀矿,基辅政府立即把这片地区设为禁区,不允许任何未通过允许的人进入。 但除了苏联境内之外,玛利亚还打算将手伸到境外。 因为,含有丰富铀矿的地区,不可能只有苏联内的乌克兰,其他地区也肯定是有的。 为了将这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紧握在手上,玛利亚在克格勃这里,秘密组建了一个特殊的u局,这个u局的主要工作,就是探寻海外的铀矿地区。 一旦找到,便立即上报。 由于u局是特殊部门,是直接向玛利亚与约瑟夫负责,因此这个部门就连捷尔任斯基都不知道其内部的细节。 很快,乌克兰那边的采集工作开始了。 但很快,科学家这边又出现难题了。 这个难题,便是该如何分离铀的同位素。 得知此事之后,玛利亚亲自乘坐专机,来到了科学家们所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21基地。 在这里,负责迎接她的库尔恰托夫跳过了寒暄过程,直接以一位科学家的方式向玛利亚解释道。 “质量不同的同位素,不能用化学方式分离。” “而且,由于铀的同位素质量大,而质量差小,分离他们是很困难的。” “所以,研究所内的科学家同僚们,都在研究着分离方法。” 玛利亚表示理解,然后亲自坐镇在这里。 为了确保科学家们不受干扰,而且获得更多的营养,玛利亚亲自给他们做出饮食安排。 由于此处距离水源很远,即使找到水源,也只是盐碱水。 人体短期内喝盐碱水并没有什么事情,但喝多了还是会破坏人体内的酸碱平衡。 玛利亚可珍惜自家的科学家了,所以,在她的要求安排下,数百辆卡车,来来往往地从基地出入,为的就是将干净的淡水运送过来。 由于这里还没有修建公路,运输出现了困难。 玛利亚得知此事之后,便立即拉出两支建设军团,开始在此处修建机场,以空运的方式,给科学家们运送淡水,还是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 付出会有收获,这些集合了人类最顶尖智慧的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三种分离方式。 这三种分离方式分别是:扩散法、离心法和等离子体法。 库尔恰托夫更是邀请了玛利亚过来,向她分享他们这群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他们首先想去使用的,是扩散法。 扩散法利用的是克劳修斯热平衡原理,把质量不同的同位素进行分离。 其基本原理,就是在分子间的互相碰撞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当气体通过扩散膜时,速率大的轻分子通过的几率比速率小的重分子大。 利用这样的方式,在混合气体流入扩散膜时,轻分子含量就会提高,从而达到同位素分离。 想到就做,在工程师的配合下,科学家们便开始指导着工作,并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 通过这样的气体扩散方法,他们计算,可以将分离功率提高到一万吨每年以上。 然而,科学家们也发现了气体扩散法的缺点,那就是分离系数小,工厂规模要很大,耗电量极其惊人,成本高得离谱。 由于玛利亚的长相和性格都显得平易近人,再加上她是‘苏联科学运动’的主要领军者。 所以,很多科学院都愿意对她表达意见。 其中一位科学家就对这个气体扩散法吐槽道:“如果我们要强行使用这个方法,恐怕不出一年,那高昂的成本足卂够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了。” 这个大胆的吐槽,却深得在场所有人的认同。 但除了气体扩散法之外,他们还有其他方法。 一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建议使用等离子体法。 那是基于等离子体旋转和离子回旋共振两种原理来分离同位素的方法。 这位天才一般的英国科学家,对自己的这个想法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 “高温下产生的铀等离子体在电磁场中作高速旋转,在离心力场作用下,质量较大的铀同位素等离子体在径向方向上逐渐加浓。” “选择电场的频率在所需要的同位素离子共振频率范围内,这样,所需要的同位素离子将在较大的回旋半径上循环,这就提供了所需要的同位素与其他同位素分离的可能性。” 这位英国科学家拿出了自己计算出来的数据,一旦成功,等离子体法分离系数将会比气体扩散法高出无数倍,而且成本很低,低到一座城市就能完成。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以他们现在的科研能力和材料,无法完成这样的实验。 无法实现的实验,毫无意义。 但玛利亚还是高度表扬这位英国科学家,她认为,拥有天马行空思维能力的科学家,才是真正的科学家。 玛利亚的表扬,安抚住了这位英国科学家的失落。 前者的分离法容易实现,但成本过高。 后者的分离法成本很低,但目前为止还无法实现。 于是乎,科学家们决定选择一个折中方案。 “我们,试一下离心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