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历史那般,阿道夫被逮捕了,这件事情同样被登报在《慕尼黑日报》中。 在阿道夫被法庭审判时,玛利亚便获得了第一时间的情报消息。 她关注阿道夫,警惕阿道夫。 未来的历史学派中,分为了两个派别。 一种学派认为,没有阿道夫,二战也会爆发,因为那是一战之后的延伸,矛盾与复仇的爆发点。 另外一种学派则认为,没有阿道夫确实还是会爆发二战,但阿道夫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把阿道夫换成戈林,恐怕他们连法国都打不过去,更不要说与英国和苏联开战。 玛利亚认同这两种观点,无论阿道夫在不在,二战都会爆发。 但是,阿道夫的影响力,确实是独特的。 他如深渊之子那般,将恐惧和毁灭带到欧洲,他的癫狂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比拟。 因此玛利亚依旧关注着阿道夫。 即使她认为nazi党法西斯主义已经不足以威胁到苏联,但她还是对这股充满毁灭性的力量保持着该有的警惕与戒备。 正因如此,留在巴伐利亚的契卡同志,开始对阿道夫又或者说一整个nazi党进行了解和情报收集。 他们将阿道夫的事情收集起来,然后通过电报的形式发送到玛利亚手上。 所以在阿道夫被逮捕的第二天,玛利亚便立即知道。 然而,正当她以为阿道夫会继续沿着原本历史的走向发展时,这个男人总能出乎玛利亚意料。 该是玛利亚这只蝴蝶煽动的翅膀力度过大,整个欧洲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着。 阿道夫也同样如此。 原时空的啤酒馆暴动,是一件突然且没有长久规划的行动。 他们以暴力手段直接劫持巴伐利亚三巨头,然后宣称成立一个新临时政府,却在出门的时候就被警察给一锅端了。 这件事几乎让阿道夫永久性失败。 但这一次,阿道夫却用了其他方式。 他了解到玛利亚和墨索里尼的事迹,在这二人身上,他看到了一种不同于劫持式的革命。 那就是军队的力量。 这位第三公主以军队力量,劫持了帝国皇帝,然后又用军队的力量摧毁了所有来犯之敌。 在那时候,阿道夫几乎把玛利亚所做的一切都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 他欣赏这位奥莉佳的妹妹,同时也认可她的各种手段。 唯一可惜的是,她居然投靠了那满是犹太人的gc主义阵营里面。 然后是墨索里尼,他也认可这位有独裁性质的意大利首领。 而且在墨索里尼身上,阿道夫看到了一种自己可以模仿且超越的道路。 那就是联合其所有退役老兵,将这些得不到公平对待的退伍老兵组织在一起,将他们拧成一团,成为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阿道夫的计划。 他开始实施了,然后在法庭中,他大力鼓吹着民族与爱国。 整个德国里面,谁的爱国情怀最高? 士兵。 谁的民族情怀最深? 同样也是士兵。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们,在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里面,比任何人都要高,都要深刻。 而这份深刻,却让魏玛共和国的拉胯处理之下,逐渐扭曲成了恨意。 而人类的仇恨,是最能爆发出威力的情绪,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他人所操控的情绪。 阿道夫没读过多少年的书,他跟玛利亚等人不同,在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上,他无法与他人媲美。 但是,他却能洞悉仇恨,洞悉人们最关系最迫切的东西是什么。 这是他的优势,而阿道夫利用了起来。 因此在法庭上,他做出了出乎玛利亚意料的事情。 他没有再说什么‘五十万马克买一块面包’。 在这里,他凭借自己超绝的口才能力,煽动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民族情绪。 事实上,巴伐利亚的内部民族是巴伐利亚人,弗兰肯人,施瓦本人。 无论是本体民族还是信仰都与普鲁士有着巨大差异,而且巴伐利亚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比德国人更高一等。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巴伐利亚和德国是同一阵营,属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重要关系。 一战战败之后,巴伐利亚也是在清算名单里面,即使在战后闹过独立,也无法摆脱德国的经济体系。 最终导致巴伐利亚在国际地缘上,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状态。 那就是独立了,但没有完全独立。 这样的事情让巴伐利亚与德国双方有了相怜之情。 而且德国为了不放开巴伐利亚,在分配从苏联那边获得的粮食事情上,也给巴伐利亚分去了不少。 如此一来,便使得巴伐利亚与德国之间的联系更深,更难割舍。 这种情况之下,再加上阿道夫对民族和爱国之情的煽动,整个法庭内的人都为之动容。 特别是法官,年迈的他已经被阿道夫的话语给点燃。 他甚至产生一种错觉,眼前的阿道夫并不是一位即将受审的被告,而是一位满怀理想激情的演讲者。 而自己,则成为演讲中的受众。 最终阿道夫的这番话成功说服了法官,虽说仍旧被监禁,但只会监禁一年时间。 这一年,已经足够了。 在这份判决出来之后,契卡便立即将此消息发送到玛利亚所在的布列斯特。 得知此事之后,玛利亚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很显然,现在的欧洲走向已经朝着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苏联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速度。 无论是经济还是国防,都绝不能放过。 而且现在的苏联需要队友。 协约国的范围太大了,一直以来协约国的主要力量都是以英国、法国和美国为主。 然而,协约国并不只有三巨头,事实上还有其他附属小国。 什么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等等的国家,他们都是协约国中的一员。 而且现在的日本也同样是协约国成员。 反观苏联,除了还在进行革命的国家之外,能够给予支援的也就只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意大利这些国家。 而且勉强算是工业国家的,也就只有意大利而已。 真要计算起来,社会主义阵营仍旧处于巨大劣势。 玛利亚要扩大优势,就不可能只靠他们。 如果在未来的时候要靠苏联单挑所有协约国力量,那恐怕会演变成‘双拳难敌四手’的局面。 因此,国际外交手段被玛利亚划分为最重要的一项政策。 哪些国家可以成为朋友,哪些国家只能维持中立,哪些国家只有敌对关系。 这些东西,玛利亚都需要搞清楚。 要处理国际问题,首先就是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地缘政治,一个是阶级矛盾。 现在的国际秩序多半以协约国的资本主义为主。 苏联的整个市场环境之所以会变得如此恶劣,其核心原因就是因为协约国的封锁。 然而,协约国并不团结,其内部分歧也同样巨大。 例如英国和法国。 虽说在对付苏联方面,英法两国的态度和观点是一致的,然而英法两国在处理德国的事情上,却存在着偏差。 在‘道威斯计划’之前,法国只想摁死德国,彻彻底底地把德国打得无法起身。 英国则保持着大陆平衡政策,不希望看到欧洲被统一,因此极力维护德国利益。 而美国就很有意思了。 美国是协约国的一员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协约国做出封锁苏联经济的决定时,大部分协约国成员都投了赞成票,唯独美国投了弃权。 如此一来,便使得美国在与苏联的外贸上面,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 而且提出国际联盟的国家就是美国。 前总统威尔逊就以此来提出美国的国际方针,那就是自由贸易。 何为自由贸易,自然是不分意识形态,也不分民族地缘。 这样的事情看似美好,但并没有被英法两国所接纳,毕竟太理想主义,而英法两国只想控制市场为自己谋利。 再加上美国本土的孤立主义盛行,加上威尔逊因为中风无法再进行政治作为,这就使得美国无奈退出国际联盟。 虽说退出了国际联盟,但也确实给美国带来了好处,那就是不用太纠结国际联盟中的条条框框。 如此一来,便使得美国与苏联之间构建出了一条贸易路线。 这条路线让美国放开手脚开始赚钱。 特别是苏联内的各种皮毛宝石,这些东西对于苏联而言并无多大用处,可放在美国那边则成为了畅销品。 而且苏联的柴油机技术领先当前世界平均水平。 如果说世界各地的柴油机技术才发展到2.0版本,那么苏联现在的柴油机已经在4.0版本,领先了整整两个版本。 因此,苏联目前最有经济价值并且能发展到国外市场还无法比拼的一种技术,那便是从柴油机中衍生而出的产物。 在1923年的时候,美国《福布斯》就是以一辆默克尔柴油发动机货车作为封面。 没有人知道,这家公司是哪个国家的,他们只认为这是本土公司。 而且即使是美国的内部人员,在调查这家公司时,他们所调查到的信息内容也没什么问题。 因为上面的内容,写的就是美国公司。 然而即使是美国公司,其内部人员都是从苏联那边派遣过去,其核心目的就是一个市场出口。 单靠这家公司,就为苏联赚取了不少外汇,无论是英镑法郎还是美元,他们都赚过,可谓是一家苏联的秘密输血包。 然而,这只是秘密公司,苏联在国际市场上,确实存在着直接标注的苏联公司。 那就是伏尔加拖拉机有限公司。 伏尔加拖拉机厂其实是在苏俄成立之前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的玛利亚还是察里津市长,约瑟夫是副市长。 而且当时的伏尔加拖拉机厂跟现在的拖拉机厂有些小差别,他们所生产的并不是真正的拖拉机,而是坦克。 直到现在伏尔加拖拉机厂才开始投入正常的生产流程。 说白了,就是以生产坦克的方式去生产拖拉机。 在如此硬核的技术加持下,出厂的拖拉机,其质量已经能爆国外的拖拉机私人公司。 而苏联的拖拉机能有如此高速发展,玛利亚是核心关键。 自从苏联多了一个玛利亚之后,农业发展并没有被落下,相反还以另外一种形式发展了起来。 重工业确实很重要,然而重工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要想消化,就必须要有市场。 拖拉机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苏联农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相反,那是遇到了很多挫折与问题。 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玛利亚在代表大会中,拍打着桌子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 “拖拉机,我们需要更多的拖拉机,少给我逼逼赖赖,直接给我农民生产更多的拖拉机。” 这样的命令下,伏尔加拖拉机厂便开始加大力度进行生产。 默克尔货车有限公司和伏尔加拖拉机有限公司就是玛利亚的突破口。 而美国,就是她所选中的一个可争取对象。 她所需要争取到的,并不是美国的意识形态立场,而是生意上的问题。 孤立主义,是当前美国的主要态度,这份态度让美国人民对欧洲那边所发生的一切,都看做成遥远彼岸的故事。 所以美国那边的人民,即使对gc主义并不抱有任何好感,但也没有英法等国家那般敌对。 凭借这样的机会,玛利亚便准备加大对美国的贸易力度。 当然,美国那边的消费主义就别带进来了。 消费主义终究是一个陷阱,这玩意可要小心警惕。 但玛利亚以外交主席的名义,向美国驻察里津大使提出外交申请时,很快,他们便给予了回应。 他们愿意与任何人进行生意之间的来往,但他们希望不是苏联,而是个人或者某座城市或者某家公司的名义。 这样一来,美国就能避免被协约国指责,毕竟他们只是与个人进行交涉,而非苏联。 可是,就在玛利亚准备回应之时,一件大事打断了玛利亚的所有进程。 弗拉基米尔,病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