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红色玛利亚

842.想要俘虏?得加钱

红色玛利亚 符华 5192 2024-09-09 23:53
   这场大英博物馆之旅算不上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压抑无比。   丘吉尔的目的,是炫耀,他想以此方式来给英国找回场子。   但是,在玛利亚眼中,她看到的并不是昔日的辉煌,而是无数他国文物的丢失。   用雨果的那句话来说就是。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掠夺,一个放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映入玛利亚眼帘的文物,就有这圆明园的文物。   那是华美的文物,却因为强盗的原因而远离家乡。   所以,玛利亚所看到的不是英国的辉煌,而是自己故乡的遗憾。   博物馆之旅就此而结束了,玛利亚拒绝了丘吉尔的接送,而是等待自己保镖的到来才回去自己的住所。   在准备明天的谈判时,玛利亚不禁看向有关于现在英国的评估。   这个时代的英国,并没有出现如原时空那般衰落。   事实上,现在的英国依旧强大,伦敦没有遭到轰炸,他们也没有因为二战的原因不断烧钱。   可即使如此,英国的衰落已经是肉眼可见,   玛利亚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这衰落的下坡路上,帮他们踩下油门,如若可以的话,把方向盘夺过来那就更好了。   休息之夜很快就结束。   当谈判之日到来时,玛利亚所穿着的,不再是之前的苏联女性服装,而是一件苏式女性军装。   由于开会地点被定在了白金汉宫,因此玛利亚也就不需要跑来跑去,只在此等待便可。   安娜和塔基亚娜已经去她们各自的地区演讲了,这是他们的第三次演讲,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演讲。   而玛利亚,则将会面对这里的所有人。   43年10月30日,苏英谈判在白金汉宫开始了。   一张巨大的圆桌,伫立在会议室中央。   似有不列颠传说中的圆桌含义,以此来表达‘平等’之意。   以保守党为首的丘吉尔资格最老,正坐于中间,右边是工党,虽说与保守党不合,但依旧是英国这一边的势力。   坐在丘吉尔对面的玛利亚,而左边则是跟随着玛利亚一同到来的苏联官方工作人员。   其中就有昨天才到来的莫洛托夫,玛利亚的秘书艾米尔,还有一个被新提拔上来的小胖子马林科夫。   对于马林科夫这个人,玛利亚的评价是,有能力但不懂得掌控自己手中的权力。   就像是勋宗,他能力让人沉默,但他对自己权力的掌控确实是自己的手段在里面。   如今,马林科夫重新走上政治局,玛利亚也不会多说什么,最起码不会出现彼得格勒案。   只不过,有所意外的是,坐在工党这边的人,居然还有美国人。   而这个美国人,玛利亚认为,他正是罗斯福的影子霍普金斯。   玛利亚眼眉轻挑,她算是明白了,罗斯福也很关注这次会议,而且就从坐位上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站在英国这一边。   也就是说,苏联要应对的可能不止英国,还有美国。   许是感受到玛利亚的目光,霍普金斯向她轻点着头,算是打了一声招呼。   所有人都到场了,但所有人的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在里面。   保守党和工党都是英国政治党派,他们在表面上会联合起来对付苏联,可暗地里,却是矛盾重重。   从1925年到现在的1943年,英国政府吏治腐败,贪墨横行,又因为多次更换首相,导致政令刚出,还未实施就又要更改。   国库亏空,政令不协调,上下管理层高度混乱。   再加上殖民地多次出事,经济一直低迷,以至于英国朝野上下民怨沸腾。   而现在的英国所需要面对的,是两大危机。   第一,是英国的经济和舆论。   第二,是苏联所带来的外部威胁。   可这是英国的重要危机,而在这个重要危机之下,还分有两个次要危机。   一个是丘吉尔所要面临的三万俘虏问题。   一个是工党对丘吉尔的弹劾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危机,丘吉尔的垮台是极大几率的。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工党极有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将丘吉尔给赶下去,以此来部署‘工党新经济政策’。   所以,在英国方面,此次谈判有三个主要目的和两个次要目的。   其一,重新恢复英国经济,打通目前最大的苏联市场。   其二,重新恢复英国政府的正面舆论,毕竟之前的多次换阁和政治内耗,严重消耗英政府信誉。   其三,解决苏联对殖民地的压力,如若不能解决便缓解压力。   至于那两个次要目的,其实都是与丘吉尔有关,工党能压就不会心软。   但在面对苏联这个共同敌人时,保守党和工党之间,还是会有所合作和有所分工。   保守党则负责稳场压轴,工党会负责开炮,与玛利亚等苏联代表打嘴仗。   但首先开炮的是保守党成员,他们直接向玛利亚等苏联代表提出了英国这边的要求。   “第一,我方要求苏方遵守日内瓦协议,保证我方战俘的安全。”   “第二,我方要求苏方立即撤兵,并且解散留在大印度地区的武装力量,避免对我方传统势力的入侵。”   “第三,交还我方战俘。”   从逻辑上来看,这三个要求似乎没什么毛病,可这是出于英国利益考虑,放在更大尺度上则显得很微妙。   玛利亚没有说话,反而是马林科夫先开一口。   “英方代表可能忘记了,我们苏方,并没有在日内瓦公约上签名。”   说罢,马林科夫先是看向玛利亚这边,见玛利亚在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的,也就继续说道。   “第二,大印度地区的并不是我方的正规军队,而是巴基斯坦的武装革命力量,我方没有权力对其做出解散要求。”   “第三……这场会议所谈的内容,不就是战俘交还问题吗?”   说罢,马林科夫放下手中的文件。   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回合,虽说是第一回合,但也交代了苏联和英国之间的主要矛盾。   英方的第一枪打的是一个‘国家利益’,属实是试探为主。   苏方的回应,主打一个实事求是,他们没有在日内瓦公约签名,大印度地区的革命主要力量依旧是当地的人民,而不是他们苏联。   当然,真实如何大家都心知肚明。   双方都只是试探,所以派出去的人,都是最低级别的。   丘吉尔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抽着雪茄。   玛利亚也没有说话,像是在修仙一样,静默地坐着。   工党先是坐不住,工党领袖同时也是现在的副相艾德礼率先提出质疑。   “苏联确实没在日内瓦公约上签名,但日内瓦公约是在人权的基础上进行制定,苏联曾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既然如此,就应当遵守公约。”   马林科夫张了张嘴,却不知怎么去说。   但他是听出来了,对方想以《日内瓦公约》的名义,要求苏联遵从人道主义,以此方式,将整体的道德标准拖到英国这一边来。   如果没应付好,对方就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处,将俘虏的舆论重心,偏向于英国。   马林科夫在这方面还是有所不足,莫洛托夫就接过这个话题,开口说道。   “公约归公约,我们苏联所遵守的人道主义,是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我们会公平对待俘虏,但我们也会严厉处罚一些做过恶劣事件的俘虏。”   “所以……”他看向丘吉尔这边,缓缓说道:“我们会有自己的一套公平原则。”   “我们的原则先于《日内瓦公约》,我们的原则也优于《日内瓦公约》。”   莫洛托夫的说辞也很简单,我们没签名就是没签名,既然如此,我们就不会遵守你们那劳什子《日内瓦公约》,你们就算用《日内瓦公约》的道德标准来压我们,我们也不会受理。   因为,我们就是没签名。   在工党眼中,这是一种蛮横无理的态度,有一种‘我蛮夷也’的感觉。   工党领袖看向坐在身旁的霍普金斯,可见他面不改色地发呆,心中不禁凉了一半。   霍普金斯真的在发呆吗?   当然不是,他正在运转着自己的大脑,琢磨着他们之间的交锋。   英国人想将苏联拉到人权道德这边来,然后再用‘道德标准’去要求苏联。   这是关乎到国际名声,更会关乎到苏联的‘世界革命’名声。   如果在乎名声所带来的国际社会影响,苏联就会上钩。   但是,苏联并没有上钩,他们确实很看重国际名声所带来的影响,但他们不会走入英国的人权道德。   莫洛托夫几乎是明着面,指着他们说‘你们的人权道德,不行。我们的人权道德,行!’   霍普金斯已经在心里打着算盘,他来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听这场谈判会议,更是为了利益。   工党一气,一开始的试探和第一轮进攻算是失败了。   只不过,殖民地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而负责提出殖民地问题的人,是丘吉尔。   丘吉尔拿下嘴上的雪茄,乐呵呵地笑着。   这笑声中气十足,边上的威士忌已经没了一半。   又是酒又是烟,玛利亚忍不住在想,这丘胖子生活如此极限,居然还能活91年,还真厉害。   雪茄放下,剩余的威士忌一口闷完,丘吉尔安抚好副相工党,看了一眼霍普金斯,尔后将重心落在了玛利亚这边。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从19世纪到现在的20世纪,除去德国之外,我们都互相尊重各自的传统势力。”   “以前如此,现在,我希望也应当如此,因为这是能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这番话,丘吉尔说得很委婉,他以‘传统势力’来代替殖民地。   而且说完之后,还有意无意地看向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依旧是低着头,完完全全的一个发呆样子。   丘吉尔狠抽一口雪茄,说道。   “人道主义不分地缘政治,也不分国家民族,更不分意识形态,所以苏联的人道主义也能是人道主义,只要符合人道就行。”   工党那边眉头紧皱,但他没有说话,而是保持沉默。   丘吉尔继续说道。   “既然是人道主义,那就应当将其放回家乡,毕竟他们可是代表着三万个家庭,缺一不可。”   “你说是吧,玛利亚。”   最后一句话,针对性地点名了玛利亚,即使玛利亚再怎么想保持沉默,她也不得不进行回应。   如果玛利亚认可了丘吉尔的说辞,那就代表,她会为了照顾这三万战俘的人道主义,将其放回去。   毕竟,丘吉尔已经从‘三万人’转移到‘三万个家庭’,规模立即变大。   玛利亚一旦拒绝,丘吉尔有理由将‘三万家庭的灭亡’责任,全都推卸到玛利亚身上   看着丘吉尔那满脸的笑容,玛利亚心中有了打算。   很显然,丘吉尔所着重的依旧是俘虏问题,玛利亚挥了挥手,在此问题上她绝不会让步。   玛利亚也看出来了,丘吉尔的打法,就是人道主义。   国际之间肯定要谈人道主义,当年的日内瓦公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丘吉尔可以利用此法,玛利亚也同样能利用此法。   “苏方会遵守人道主义精神,可人道主义精神应当适用于全世界,而不是局限于英国。”   “巴基斯坦人民有他们的人道主义,印度人民有他们的人道主义,而大印度地区的人道主义从一开始就被侵害了。”   “既然如此,大印度地区的人民就应当得到补偿。”   “苏联的人道主义主张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公平’。”   “这份公平所追求的,是阶级的公民,民族的公平,是不分地缘政治的公平。”   “既然如此,他们就应当先弥补自己当年的过错,为当地人民进行建设,方可实现公平。”   “所以,这三万俘虏要想被交还回去,得先弥补巴基斯坦的损失。”   言里言外,玛利亚都只有一个要求。   你有三万个家庭,我有一整个巴基斯坦百万户家庭。   想还回俘虏?行,得加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