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红色玛利亚

619.从现在起,我们是同志了

红色玛利亚 符华 5318 2024-09-09 23:53
   二十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便是人才。   苏联要想摆脱原时空的枷锁,就必须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   内政上,虽然还是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主,但农业也不会放弃,而且会通过村镇企业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从而开始发展轻工业。   军事上,由于原苏联的军事技术已经够强大了,因此没什么需要改动,但可以进行优化。   给予特斯拉最新最重要的任务,便是雷达项目。   外交上,则是由玛利亚负责。   苏联的外交那叫一个粗暴简单,他们的外交从不考虑实际效果,只在乎面子   各种放血槽的外交援助,就是一个经典例子。   所以在玛利亚接手了外交之后,便逐步改变苏联的外交方针。   他们会给予各方的无产阶级大量援助,有些援助确实是无偿的,但有些援助则是双方之间的交易。   而且玛利亚不会过度干涉他国内政,这是一个原则,如今成为了苏联外交部的一条守则。   这一切都是玛利亚所带来的影响,她这只蝴蝶,确实煽起了一个不一样的苏联。   而如今,玛利亚所要煽动起来的旋风,也必将带来不同的改变。   “我们应该着重于对人才的挖掘和意识形态的入侵。”   这番话决定了苏联未来的对外政策。   原时空的苏联,给他人的感觉是钢铁洪流,是不可一世的庞大军事力量。   这种东西给人的感官是强烈的,震撼的,但同时也是可悲的,遗憾的。   苏联为何是苏联?   那是一个理想主义所建设而起的国家,无论是弗拉基米尔亦或是约瑟夫,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的理想主义者。   特别是弗拉基米尔。   他所希望构造出来的苏联,是一个没有地理民族概念的国家,而不是一个军事霸权大国。   他期待的一件事是,每当有人想起苏联,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不是那遮天蔽日的钢铁洪流,而是苏联想要解放全世界的理想色彩。   原时空的中苏联失败了,但这个时空的苏联,玛利亚会用尽一切心血,改变她。   意识形态上的入侵,便是如此。   其实说是入侵并不准确,玛利亚所要求的,并不是真正的入侵,而是重新摆正思想,让处于资产阶级内的人民,真正了解到gc主义。   当然这项工作注定是任重而道远,但至少是确立了方向。   当玛利亚说出关于意识形态上的方针道路时,所有人都面面相觑。   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是没想过这件事,但在他们心中,传播gc主义思想的途径是学习和读书。   这确实是一种方法,但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书,有些人一拿起书就想睡觉。   而且书籍的翻译工作,往往会因为语境不同,导致翻译出来的内容很难理解。   更何况人们最喜欢的依旧是娱乐性质的东西。   既然如此,他们可以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来传播思想。   不需要传播太复杂的内容,只需要传播‘组织性’的东西,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团结,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于是乎,在这个问题上,玛利亚提出了一个小点子。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进行传播。”   “而且不一定拍社会主义性质的内容,而是拍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剥削内容。”   “要想说好社会主义故事,其实不一定要讲社会主义故事。”   说到这里,玛利亚心目中已经有了导演人选。   查理·卓别林。   而玛利亚的这条关于影视建议,尽管只是一个提议,却已经勾勒起了所有人的心。   他们确实没想过这一层面。   以电影的方式来诉说资本主义的邪恶,或者重新让人们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的gc主义。   特别是玛利亚的那句话。   ‘不一定要讲社会主义故事。’更是将格局打开了。   要知道,即使与他们有着商业流通的美国,在意识形态上依旧对社会主义充满戒备和警惕。   如若要在电影上直白地表明出社会主义内容,别说能不能上映,导演恐怕会直接被逮捕。   不仅仅是电影,还能通过漫画、小说等载体进行传播。   当然,里面的传播内容肯定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主义’。   通过这些新鲜手段,一点点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内的年轻人。   而且不只有国外的年轻人,对于国内的年轻人也同样有效。   年轻人嘛,追求新鲜事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个提案暂时被记录下来,毕竟玛利亚不是处理内政的人,因为这些提案将会有弗拉基米尔等人去完善。   然后就是关于挖墙脚这件事。   在挖墙脚方面,苏联并不是第一次去做。   鲁道夫·狄塞尔其实就是被他们挖过来的人才,他给苏联带来了最强大的柴油发动机技术革新。   尼古拉·特斯拉也是一样,他的到来,给苏联的电力发展进行了隔代更新,如今甚至还加入到雷达研究里面。   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人杜兰特也勉强算是被他们挖过来的人,虽说只是一个资本家,但他的销售天赋,确实为苏联赚了不少外汇。   通过这些例子,玛利亚很简单很清晰明了地陈述起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去挖,又要挖哪些人,通过什么手段去挖,又内政部需要去讨论细究的话题。   只不过,相对于政治局内的琢磨,玛利亚心中同样有了人选。   如今还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从事研究的西奥多·冯·卡门。   还有还未拜访美国的爱因斯坦。   这两个人是玛利亚目前想到的主要科学家,前者是关于火箭研究方面的超级天才,后者爱因斯坦就不用多说了。   而关于殖民地的解放方案,玛利亚没有任何异议,而且还提议,应该加大力度。   特别是针对日本这些国家。   日本确实是国际联盟中的一员,但只要日本那边的部署成功,他们就能以‘被动反击’的方式迅速消灭关东军,然后开始压缩日本生存空间。   由于东亚地区的战略部署是最困难的一个点,里面的势力错综复杂,且又不能直接出兵。   这就导致托洛茨基压力巨大,但他乐于此事。   既然不能让全苏联都按照自己的‘不断革命’去进行,那就在海参崴这边去尝试。   决定已经落下,所有安排都开始执行起来。   对于意识文化上的输出,身为《真理报》主席的布哈林,很快就提交了自己的第一套方案。   他认为,既然可以通过电影这种传播媒体来输出意识形态,那就应该先在国内开始,导演人物也应该在国内寻找。   但在这份报告中,他还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想法。   “电影的内容输出,不应该只有意识形态上的输出,还应该有三观的塑造。”   “我们应该教导国内的年轻人,让他们知道摆正三观,但不能过分死板,得留有思考空间,让年轻人懂得思考与辨证。”   “只有确立了三观思考能力的年轻人,才能成为苏联的未来。”   “当然,我们还可以设立更多的科学电影,培养年轻人们对科学的喜爱,毕竟科学家就是从小培养。”   这番颇有见地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他们会现在国内寻找导演,然后再进行媒体工作上的开发。   除了电影之外,工作人员还联想到其他媒体。   书籍、歌曲、小说载体,以后甚至还能把游戏也拉入进来。   当然,这些内容都需要时间去开发,但最起码的方向性已经确立了。   紧接着就是对科学家的挖墙脚行为。   负责对外的玛利亚自然也会兼顾这样的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   首先是这些科学家对苏联的印象。   直到现在,依旧有不少人将苏联和沙俄划上等号,认为苏联就是一个改了颜色的沙俄,但内部依旧是民族压迫与种族剥削。   所以,要想拉拢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的想法。   而且科学家是每一个国家都要死命把控的资源,这可是人才资源,不可能让玛利亚轻易挖走。   再加上各个国家对苏联都充满戒备,这就更让这份工作困难重重。   但很快玛利亚就想到了一个点子。   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科学无国界啊。   既然如此,那就应当开启一些项目,以此来吸引科学家的到来。   苏联内部也不是没有科学家,那都是前沙俄遗留下来,如今被苏联所重用的核心人物。   弗拉基米尔·佐利金、如今当任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的高级研究人员帕维尔·切伦科夫,就连自己的妹妹安娜斯塔西娅,也已经是细菌、微生物研究核心科学家。   况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让苏联的科学基础和科研环境都得到了提升。   玛利亚所构想的项目,也就得以出现。   如今,交托到特斯拉手上的雷达研究就是其中一项。   为了让特斯拉的雷达研究能够顺利,苏联当局可是拨了很多资金过去。   毕竟雷达这玩意,可是能侦察到空中单位,用来防空是最合适不过。   而下一项核心科研项目,自然就是航空领域。   于是乎,当苏联当局开启了航天领域的研究时,他们便对外招募人才,并且愿意为科学家提供研究资金。   由于是航空领域,苏联为了吸引人才,只能放出一些他们现在的研发内容。   一个是空气动力学、一个是风洞研究、一个是火箭计划。   这三个研究都是有着密切的关联,属于是一条科技树的衍生。   空气动力学研究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沙俄时期就已经有部门在研究,如今来到苏联自然也不会放过。   风洞研究是空气动力学的一个分支,但里面的原理和研究更加复杂,而且所需要投入的资金绝对是一个无底洞。   火箭计划就更是如此。   如果前两者无法研究透顶,火箭计划即使有所进展也会漏洞百出。   而且空气动力学也不仅仅是专门为火箭服务,这可是关乎到航空技术,对苏联空军有着巨大帮助。   因此,当苏联开放出这三项研究项目时,便立即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注意。   特别是航空研究人员。   在公开刊文中,苏联当局为了更能牵动科学家们的心,宣传部门采取了两种宣传手段。   一种是刊文中的著作引用,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以苏联现在的航空理论基础,确实是不够用,但引用他人的著作却又刚好合适。   但是,要挑选著作,则需要慎重考虑。   经过苏联内的科学家多方面考究,他们最终选定了一本名为《飞往星际空间的火箭》的著作。   很快,科学家们便在科学刊文中看到了数学。   这里面的数学公式都用来阐明了火箭如何获得脱离地球引力的速度理论。   只不过这种做法多多少少都有点‘未经他人同意而窃取’的行为,所以为了弥补这件事,这份刊文下面标注了该著作的作者,赫尔曼·奥伯特。   让苏联航空局万万没想到的是,率先被吸引到来的科学家并不是其他人,正是这部著作的作者赫尔曼·奥伯特。   一开始,航空局还以为对方是来索取专利费用。   却没想到,赫尔曼是来投靠苏联的,而且是无条件投靠。   航空局局长愣了很长一段时间。   无条件投靠,这算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做梦,局长狠狠地捏了一把助手的屁股,通过那柔软的手感得出一个结论,自己不是做梦。   既然不是做梦,那就更加疑惑了。   “您真的不需要什么条件吗?”   “是的,确实如此。”   “为什么?”   “因为,你们重视我。”   这番话,瞬间打动了局长的心。   在引用对方文章之前,他可是调查过这位作者的情况。   只能说,很落魄。   他的文章理论丝毫得不到重视,满怀理想和知识的他,只能去做一位默默无闻的数学老师。   而如今,却因为苏联的引用与对这片文章的赞誉之情,重新勾勒起了他对理想的热情。   知遇之恩,莫过于此。   “明白了。”   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局长对他笑道。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同志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