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今却跟邻居震旦一样,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困苦当中。 无数人都对印度这个地区产生过怀疑,这个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真的诞生过伟大的文明吗? 要知道,即使是英国的殖民地埃及,依旧有着象征性意义的金字塔。 就连震旦,在其国力上,也依旧是亚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印度就不一样了,因为印度太散了。 这个‘散’字,并非形容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散。 它就像是拼多多一样的散乱。 在民族上面,印度斯坦族占据着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亚纳邦、比哈尔邦和拉贾斯坦邦等地 然后就是泰卢固族、孟加拉族、马拉地族、古吉拉特族、加拿达族等民族,这些民族或多或少都占据着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七的人口。 这些少数民族加起来有一百多个,比震旦还要多少很多。 如果,占据着百分之四十五人口的印度斯坦族,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政权,又或者说,其人口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五升为百分之九十。 那么,印度这个地区的民族主导权,必然会得到统一。 但问题是,印度斯坦族压根就无法达到碾压性的人口优势。 这百分之四十五看似很多,但事实上在并不能掌控完全的话语权,民族冲突时有发生。 然后是宗教信仰上面。 印度的内存在着七个主要宗教,分别是耆那教、佛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及锡克教。 在这其中耆那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均为印度本土宗教,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则是外来宗教。 这样一来,又使得内部的宗教矛盾每日剧增,最后演变成双方的宗教冲突,流血事件每日都在发生。 反观邻居震旦,即使也存在着不少宗教,但是在震旦民间中,习俗文化的影响更大,宗教反而成了衬托。 完全迎合了那句‘震旦不养闲神’的话。 再然后就是语言方面,根据英国殖民者的统计,印度内有1652种语言。 当然,邻居震旦这边也同样有一百多种语言,但主题语言还是以汉语为主,即使有方言口音,也依旧脱离不了汉语这个大环境。 反观印度就不一样了。 从东印度公司时代开始,英语便成为了印度的重要语言之一。 然而,印度的本土语言却从未有过统一。 例如北印度语言主要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为主,印度语言主要有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语言,印度东北地区语言主要包括那加语和米佐语等语言。 如此繁琐的语言,使得双方在交流方面极其不方便。 试想一下,大家都是印度人,可是在交流时,却因为语言问题而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 尽管震旦这边,也曾经存在过‘南北语言差异’,但在千年的传承下去,还是达到‘不能言传,但能意会’的意思。 但这些事情都可以通过内部处理,然后等一个印度秦始皇,进行一次暴力运动来实现统一。 然而,印度没这个机会了,因为英国人来了。 如果说,上述的内容,是印度内部复杂的体现。 那么,造成印度持续混乱的罪魁祸首,那便是大缺大德的英国了。 最典型的印度东北七邦痴心妄想说法。 印度东北各邦的祖先最早就是从黄河上游迁移过去的,之后又有不少从震旦西南少数民族和缅甸北部民族迁了过去。 在语言上,是属于藏缅语系,人种属于蒙古人种。 后来,这些地方都成为了缅甸的附属国。 然而随着英国人的到来。 英缅战争后,东北各邦被割让给了英国,英国人为了方便管理又将它们并入了印度。 所以,即使现在印度名义上的政府,宣称印度东北各邦都是印度的一份子,但他们却不认为自己是印度的一份子。 因此,从东印度公司时代灭亡后,他们就要求英国人,把他们跟印度分开。 印度东北的某些邦,甚至宣称,他们是归属于震旦,而不是印度。 不单是将外来领土强行并入印度,英国甚至将其他的宗教文化也一同带进来印度。 于是乎,本来就够混乱的印度,在也英国人的艰辛耕耘之下,变得更加混乱。 如此一来,便使得印度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名。 当然,身为高种姓的婆罗门和刹帝利并不会在意这些,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受益者。 印度也并非没尝试过驱赶英国人,发生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印度人将其称之为‘民族独立战争’。 尽管印度人算是勉强胜利了,东印度公司也因此而被英国政府给取代。 然而,到头来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主人而已。 在英国人的缺德统治下,印度内的人民生活过得是一日不如一日。 英布战争期间,就有大量的印度人被强行征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同样出现大量的印度人被强征而去。 两次大规模战役,让无数印度人战死在异国他乡,这使得印度内的抗英情绪越来越激烈。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英国留学的辛格,回来了。 然而,他的回来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家族安排的工作。 与之相反的是,他竟然成为了一个‘叛逆青年’。 但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人太过在意。 他们只是认为,辛格在英国伦敦那边待久了,不太习惯印度这里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确实不适应自己现在的生活了。 又或者说,他的生活节奏已经发生了改变。 在伦敦留学期间,他跟那位亚洲同学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 他们二人都因为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可以转国籍的机会。 然而,他们二人都拒绝了。 在现在,也就是1930年的时候,他最友好的亚洲朋友毕业了,并在短暂的告别后,回去了震旦。 而他,也同样回去了自己的祖国印度。 临别前,双方约定好了,要为理想付出一切。 这份约定,成为了辛格的动力。 “以前的我已经死掉了,当我重新回来时,我,已经不再是我了。” 辛格以一种家里人所无法理解的方式,重新投入到印度的事业当中。 他们的家族其实就是地主。 他们掌控着北方邦的大面积土地,这些土地让他们赚取了大量的福利,而这些福利都来自于底层人民的血汗。 家族人希望辛格去继承他们的事业,辛格直言拒绝。 家族人在餐桌时聊起英国人所带来的先进文明,辛格冷言嘲讽。 家族人给辛格的配婚对象同样是地主阶级,辛格在与对方家长见面时,直接出口怒骂对方为‘英国人的走狗’。 一开始,家族人都只是认为,辛格不适应回到印度的生活,仅此而已。 但随着辛格的态度越来越激烈,他们这才意识到,辛格变了。 他变得不再是地主阶级,变得跟他们完全不一样。 家族内的长老开始针对辛格,但他们不敢对辛格怎么样,毕竟辛格是他们的长子,是本应继承家族的孩子, 他们在辛格身上投入了太多,他们便以此为理由,要求辛格懂得感恩,懂得报恩。 但是,辛格却对此极其反感。 在一次餐桌上,辛格就直接放开手脚,怒斥自己家族内的人。 “你们在我身上投入的资源,都是从我们印度百姓身上收刮剥削而来。” “是的,我需要感恩,但我要感恩的对象不是你们,而是人民。” “我要利用我学来的所有知识,利用我的一腔热血,我做我该做的事!” 说罢,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下,辛格离开了。 他的离开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 在他离开之后,便将自己秘密存储起来的资金拿出来使用,而身后的这个家,他不会再回去了。 然而,辛格还是低估了现在印度的情况。 印度很乱,其混乱程度,别说是英国殖民者,就算是当地政府,也不一定能够理得清楚里面的情况。 各种民族乱斗,地区乱斗,宗教乱斗。 乱,很乱,非常的乱。 辛格的第一次行动就遇到了挫折,而这份挫折正是村民之间的械斗导致。 他本打算团结自己北方邦的人民,然后根据自己对家族的了解,先革掉自己家。 但没想到,他们内部率先起了混乱,因为每块地的分配不同而导致冲突。 第一次挫折并没有让辛格放弃,他开始分析自己的失败,然后便总结出了一个道理。 现在的他,需要分清楚国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为了分清楚自己目前所迷惑的问题,他选择了低调行事,并且开始考察整个北方邦。 这一考察,便花费了他两年时间。 两年过后,便是1932年,这一年是罗斯福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参与到竞选的时间。 这一年,全世界的关注都集中在苏联、英国、法国和美国身上。 至于印度,几乎没人关注这里面的人民死活。 在这两年时间里面,辛格考察了北方邦和其他十二个邦,他正确认识到印度目前的主要问题。 毫无疑问,国内民族、宗教、地区、人种都是很激烈且急需处理的矛盾。 但是,真正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国内的社会矛盾,而是英国人。 印度国内的社会矛盾确实激烈,然而,每当印度人想去进行修正问题时,都会遇到一个极其巨大的阻力。 这个阻力,就是英国人。 而且,印度国内有很大一部分社会矛盾,都是英国人带来的。 他认为,如果没有英国人的入侵,印度或许会像隔壁的震旦那样,通过激烈的内战,最终形成统一。 所以现在印度的最核心矛盾,就是英国人。 虽说印度国内的现状问题,并非全都由英国人引来的,但英国人确实就是毒瘤,他们加剧了印度矛盾,并且阻止了印度的自我修复功能。 所以一切过错都是英国人。 都是这个,满世界散布病毒癌症的世界毒瘤。 确立了明确目标和主要矛盾之后,辛格便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 不久之后,辛格利用自己的资金,创立了一个名叫‘印度青年协会’。 这个青年协会创立之初,只有寥寥十人,而这十人却发挥出了无穷尽的力量。 他们很清楚,单靠这十个人去直接反抗英国殖民政府,那无异于自寻死路,所以他们借鉴了来自震旦的某个方法。 那就是,思想觉醒。 在讨论‘如何觉醒印度人民’这条路上,他们展开了讨论,尔后便得出了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觉醒底层人民,但他们可以觉醒印度的青少年。 于是乎,他们决定从知识分子这里入手。 这十个人里面,有八位青年都是在大学里读书。 他们完全能借助学生的身份,传播这些书籍。 至于要传播什么内容,他们有了统一的决定,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当然,他们要根据印度国情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翻译和编写。 于是乎,包括辛格在内,这十人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编写。 当第一册杂志内容写完后,他们决定给这份杂志取一个有引导性的名字。 辛格思考了一下,便将其取名为:《印度新青年杂志》。 一开始,辛格还没抱有很大的希望。 毕竟这样的新杂志,其中内容实在是过于新颖,里面的思想在印度内是跨越式的先进。 但没想到,印度学校内的大部分青年,在看完他们传播出来的《印度新青年杂志》时,都不约而同的表达出好评。 有一些青年学生,更是以无偿的方式,向他们给予资助或者亲自给他们宣传。 一时间,《印度新青年杂志》在各大校园内传播开来。 不单是学生,就连教师们也同样被其所吸引。 尽管,这些内容被某些二鬼子给举报到殖民当局,并遭到英国殖民者的强令封锁,但也无法阻止这种新思想的热潮。 很快,《印度新青年杂志》所带来的影响力,得到了某一股势力的注意。 他们是红色的。 他们组织有一个名词,印度sovi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