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偷梁换柱

第39章 将错就错

偷梁换柱 刺猬猬猬 2397 2024-09-09 22:15
   曹拓庵此话一出,屋内众人齐齐怔住,随即哄堂大笑。   沈时宜笑的眼泪都出来了,拍着曹拓庵的肩膀道:“曹兄真是说得好笑话!厚庵先生自然是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大人。此前因病请回老家休养,年前又被奉召返京。”   曹拓庵没觉得自己不知道李光地有什么丢脸的,他等众人笑完了,才平静的问出第二个问题:“既然李光地为官守旧,重农桑,贬抑商业。沈兄刚刚也说到,去年诸多变革。如果朝廷锐意改革,会用一个守旧之臣做会试主考吗?难道要与朝政背道而驰,选出一群守旧之士吗?”   曹拓庵的话让诸人陷入短暂的沉默,一是他居然敢直呼李光地的姓名,有失礼数恭敬。二是他说的还挺有道理。   沈时宜收起玩笑之心,认真想了想,道:“若如曹兄所言,那张中堂最谙圣意,或为主考。”说完又怕曹拓庵不知道,贴心的向他轻声解释:“就是文渊阁大学士张廷玉大人。”   沈时宜接着分析道:“若是点了张中堂,中堂文章,笔笔下去,层层说理,如絮棉、如剥蕉、如抽丝,讲究的是严谨细密……”   后面有人接道:“张中堂不喜佛道。若是他为主考,文章里万不可掺杂佛老,著辞不可袭佛语,说理不可涉玄虚……”   众人又议论了许久,仍然没等到召见。话题开始逐渐跑偏。   “也许是杜、熊。李、张重义理,尤、王重性情,杜、熊重功用。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还是要学熊老的文章。”   萧士鉴道:“那要是这么说,尤、王也不无可能。咱们都知道,皇上喜欢的文风,可是尤王那一派,以才情驱使学问,融诗赋与义理于一体。讲究文采风流,节律铿锵,大道存本,儒雅相辅!”   “要是尤王,西棠老人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不可不学。天下闻名,圣上亦见而喜之。”   接着就开始背:“破题是: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承题是: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那是游戏之作,尤王一派时文,还是要看章金牧的《所求乎子》,堪称本朝第一时文。”   “非也非也,若说本朝第一时文,肯定是刘状元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曹拓庵静静听着,只觉得这些内容实在是索然无味,自己与这些人也是格格不入。在这样事关前途的热烈讨论中,他觉得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局外人。   蓦地,他想起曾经听过的一个笑话:有一天,天降大雪,皇帝、大臣、财主、讨饭一起联诗。   皇帝说:“大雪纷飞落地。”   大臣忙就跟上:“这是皇家瑞气”。   财主拿手炉子喝暖酒,说“下它三年何妨?”   那叫化子就骂财主道:“放你妈的屁!”   如今自己就是那个叫花子,山猪吃不了细糠。别人说李光地文章风骨,他想的是李光地重农抑商。别人议论主考人选,他想的是抡才大典代表朝廷政治风向。别人评比流行时文,他想的是官商之别,士庶之别莫非真得难以跨越?   叫花子只管御寒,富贵人只管赏雪。他不再理会旁人的议论,只闭目养神,整理自己准备的腹稿。   等了约有一个时辰,终于有管事摸样的人进来,对屋内众人道:“八爷召见,请各位举人老爷随我来。”曹拓庵如释重负,赶紧起身跟着众人出去。   一行人被仆人接引到正房,越往里面走,王府的规制气派越明显,雕甍插天、飞檐走兽。   进了大厅,曹拓庵不敢抬头,只见金砖铺地,平如镜,硬似铁,隐隐反射着屋内的灯火。   站定了位置,跟着众人敛首躬身,恭敬行礼:“拜见王爷。”   只听到一个温和的声音传来:“不必多礼。年节事繁,简慢诸位士子,久等了,请坐,看茶!”   大厅两侧摆着几排太师椅,众举子寻着最近的位置,窸窣落座。曹拓庵坐下,感觉椅子尚温,知道这是前面客人的余温。下人进来为在座诸人挨个奉上热茶。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年岁和自己相仿,穿着滚边绣金湖绉天青袍的男子端坐在主位。面如冠玉,圆脸上一对弯月眉,眼角微微下吊,举手投足间都显得温文尔雅,说话声音洪亮却不带半点咄咄逼人之气,显得温存又不失帝室贵胄的尊贵威严。   胤禩开口道:“我虽是生在天家,对于文学之事,一直是心向往之。诸位士子才名远播,今日相见,甚是欣喜啊。”   接着又温语一一询问众人出身阀阅学历识量。   众人一一细答,除了曹拓庵,都是江南士子。   注1:康熙年间的时文文坛上有两大派,一为理学派,比如李光地、张伯行等,尊奉程朱理学而否定心学,将对程朱义理的发挥程度作为八股衡文的标准,重义理而轻文辞;一为词章派,以王广心、尤侗等为代表,继承了明末云间派重视文藻词采、学习汉魏六朝的骈俪之文的特点,其时文创作,较之理学派更多地体现出了文学性。   注2:西棠老人就是尤侗。康熙年间,应诏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参修《明史》,是个典型的江南才子。   尤侗看王实甫《西厢记》,里面有一个情节,是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惊为天人。莺莺离去时,有意无意间看了张生一眼,没想到这一眼给张生看呆了,以为莺莺给他抛媚眼,感叹道:“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尤侗就按照八股文格式,做了一篇《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因为用最“正经”的文体来讨论最“不正经”的事,成为最著名的八股文。   传说这篇游戏八股传到宫中,康熙读到最后一句“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便对身边的国师宏觉和尚说:“请老和尚下。”   宏觉说:“这不是山僧的境界。”另一位和尚则回道:“不风流处也风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