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偷梁换柱

第38章 滥竽充数

偷梁换柱 刺猬猬猬 2296 2024-09-09 22:15
   八阿哥胤禩被称为八贤王,除了他作风温良恭让、待人和蔼可亲,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但有缘分见他,必定有一番慈悲安置。因此来求见的人络绎不绝。   平日还好,到了年节,所有人忽喇喇一起过来,老八就是一天十二个时辰啥也不干,专职接见,见到正月十五,也见不完。   因为候见的人太多,府里的大管家老蔡在深入领会“贤王”精神的基础上,坚持礼贤下士基本原则,守正创新,与负责对外迎来送往的胡管家改进了此前的接待方式,创造性的实行了分组预约会见制。   预约自然是要提前递送拜帖,无召不得见。这个分组,就是按照来人的出身、目的,分成不同的组别。重要的组别,就一对一单独召见。不那么重要的组别,就一对多同时召见。   王管事所谓的“年轻举子那一波”,虽然是才俊,但既是青年,自然是没那么重要的了。这眼看要会试了,有些举子名声在外,或者受人举荐,老八便将他们一起招来,露个脸,拉拉关系,赏赐些物件,好言鼓励,顺便考察一下,拉拢人才。   对于王管事的吩咐,曹拓庵连忙答应。他们两个走了两刻,才从后花园绕到前门房。虽然叫门房,但足足两排八间屋子。   掀开厚厚的门帘,一进去,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屋内温暖如春。两排椅子,坐着七八个等候召见的举子。年纪仿佛约可都在二十四五岁上下。曹拓庵心想,这样的年纪就中了举人,确实和自己一样,称得上年少有为,青年才俊了。   在他来之前,这些人已经聊了一会儿。见曹拓庵进来,互相打量了一番,揖让致礼。   “在下江苏苏州府长洲沈时宜”“江苏松江府华亭萧士鉴”“苏州府吴县李中”……   曹拓庵一听,好家伙,全都是江南士子。这些人见老八,恐怕和自己此行是风马牛不相干啊,可已经稀里糊涂上了贼船,一万两都花出去了,说什么都晚了。只好硬着头皮道:“在下太原府太谷县曹拓庵”   一阵虚伪的“久仰”“久仰”之后,大家又接着刚才的话头聊了起来。   坐在门口的高个子举人李中开口道:“沈兄,前儿个诗会你占鳌头,年纪你又最小,又是江南望族子弟,得这个彩头,高第是必定了的!”   李中旁边的萧士鉴操一口江浙话,对中间一个瘦矮瓜子脸年轻人说笑道:“我们要照侬牌头的啦!”   那位瘦矮瓜子脸年轻人,也就是被称为浙江望族的沈兄——沈时宜连连摆手道:“折煞我也。这功名的事谁说得定呢?还要看主考的脾胃,房师的缘分。也不知道今年的主考是谁?去年诸多变革,今年的主考,难揣摩!”   清代管理会试考试的官员有考官和场官,考官掌阅卷录取,场官掌考务管理。考官又分为主考官和同考官。同考官十八人,以《易经》《诗经》各五房,《书经》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以后便循此例,称为“十八房”。   实行分房阅卷制度,先由同考官进行评阅,并写出基本意见,再把认为满意的试卷加上批语,然后向主考官“荐卷”。当主考官收到推荐的试卷后,再进行批阅。   因此,考生能否被录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为文是否符合主、同考官的文章观念。考官人选,决定答题风向,是考前最热门的议题,甚至有人专设赌局。   这也是他们会试前,专门来拜见老八的一个原因,如果八贤王能透出点口风,他们借着这口气不知能省多少力。   沈时宜道:“听说年前圣上下诏请厚庵先生返京,定有重任,今科主考也未可知啊!”   萧士鉴摇头晃脑的分析道:“厚庵先生康熙三十二年、三十五年曾提督顺天学政,升任今科总裁也顺理成章。先生为政力主复礼,兴礼乐,重农桑,贬抑商业。其为学则推崇程朱,最厌阳明之学,讲究崇实弃虚。还是要多写天人性理这些大道理,少卖弄文字。”   沈时宜道:“话虽如此,你只管写天人性理这些大道理给他看,看几行就不耐烦,刷了你的卷子,黑脸出场!我曾闻,厚庵先生作文,讲究‘清通’二字。直言文字不可怪,清通最好,本色文字,句句有实理实事。要有学问根柢,内容充实。又要简练不杂。”   李中附和道:“如此说来,这‘清通’是似淡实有味,似疏实周密,似少实足有等。这样文字更不容易,必须多读书,又用过水磨工夫,方能到.非空疏浅易之谓也。老师也曾说过,理要醇正,味气要透着老辣,六经典籍引用精当,既不能小家子气,也不敢随意卖弄。这才能合着他老先生的意儿!”   其他人也纷纷议论道:   “厚庵先生的笔记,我有幸见过。有一句是:读书以穷经为本,以明理为至,穷经所以明理也。可见其认为六经之外,皆非正途。”   “我记得他在《尊朱要旨》里也说过这样的话。”   曹拓庵此时听出来了,在场的江南举子个个背景不凡。他们对主考官的种种分析,只言片语间透露的,都是寻常人难以接触到的信息。   他太谷曹家虽然称得上富商巨贾,又投靠了老八,但从曹家连让他提前拜访老八的想法都没有,就可以看得出来,曹家从来没挤进此时这些政治文学的高级圈层。   如果不是曹拓庵冲动之下,豪掷万金,砸晕了王管事,让他阴差阳错挤到这里,这些含金量极高的议论他都没资格听到。   但曹拓庵关注的重点显然和其他人不同,他敏锐的捕捉到几个关键词“复礼”“重农桑”“贬抑商业”。   于是他向正热闹讨论众人问出了自己的第一个问题:“请问这位厚庵先生是谁啊?”   注:历史上的会试应该是康熙四十八年,小说里挪到康熙四十七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