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收服匈奴,陈宫阻敌
从前世鲍信英年早逝的情形来论,他虽壮志凌云心怀高远,却命运不济、历经坎坷。袁武思来想去,认为值得冒险一试。 大不了,袁武就带着曹操一同去平定叛乱。 有他们两个牛人一同伺候鲍信,难道还会担心鲍信不死? 相较而言,曹操反倒更让人心存顾虑。 为防曹操被袁绍派遣出去征讨四方,万一鸿运降临,得到一些黄巾贼的归附,从而拥有自立的实力。 袁武觉得提前一步,让曹操拥有一定的职位和权力,这样更为稳妥可靠。 正所谓“假使张仪有雒阳二倾田,安能配六国相印。” 倘若曹操能够主政一州,又怎可能配得上魏王的尊贵之位。 白虎军迅速清扫完战场之后,进行了短暂休整,用过午餐,稍作歇息,便整顿军队向北朝着东郡进发。 袁武终究没有表面上那般轻松惬意,其内心实则存有几分急切与紧迫之感。 三十五万黄巾贼虽然数量庞大,但尚在袁武的承受范围之内。然而,他担心那些贼寇肆意攻城掠地,疯狂劫掠百姓,进而不断扩充队伍。 一旦如此,贼寇便会如蝗灾般泛滥,肆意裹挟百姓,怕是轻而易举就能汇聚百万之众。 那些百姓若是被迫或主动加入贼寇大军,无论何种情形,都会沦为劣质百姓。 在善良的人见证过黑暗、参与过黑暗之后,便很难再回归正常。 那些贼寇为了生存,丧失底线,毫无敬畏之心,即便被收服之后,也可能屡屡滋生奸邪之事,变得难以管教约束。 无论是为阻止黄巾贼规模进一步扩张,还是为兖州日后的治理能够更加顺畅有序,都需要袁武迅速剿灭贼寇。 为此,匈奴骑兵的收编只能在行军途中展开,具体如何操作全要依靠赵云来实际运作。 好在,袁武早早便剔除了匈奴的中高级官员。 没有人带头滋事,底层匈奴以及底层骨干们也就乖乖顺从,对汉军的敌意大大减弱。 这些匈奴人向来受苦受难,一同遭受匈奴贵族的奴役和压迫,袁武只是让他们跟着白虎军一起吃午饭,一个个原本的反抗情绪竟然瞬间消散大半。 袁武中午在他们吃饭时瞧了一眼,一个个都眼神清澈,吃完饭的抱着肚子满足地躺在地上,没吃完的幸福的吃饭。 见到袁武的瞬间,一个个赶忙站起身,抬起头泪眼汪汪地注视着袁武。 这一幕,竟然让他想起前世家中的二哈,那家伙每到饭点就是这般眼巴巴地望着他。 也不知道北方的狼,是不是都这副模样。 突然,匈奴中有人起身大喊。 “袁将军,您能收下俺吗?俺想跟着您。” “将军,也收下俺吧,俺想当您的狗。” “俺也想,俺也想......” 一群匈奴兵纷纷大喊,有的甚至激动得哭了起来。 “呜呜呜......俺这辈子,就没吃过这么饱的饭。” “吓死我了,要不是发饭的人说了,俺都以为这是最后一顿......呜呜呜。” “还是袁军待遇好,俺以前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呀。” 袁武:“......” 我都还没施展手段......你们怎么就投降了? “恭喜主公,主公以仁德治理天下,这些匈奴人都已被主公感化。” 戏志才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解释道:“之前主公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匈奴,打得他们丢盔弃甲,此乃雷霆之威。 又以仁义使匈奴屈服,此乃恩德。恩威并施,匈奴可为主公所用矣。” “好,好~” 袁武大喜过望,此次收编整理,看来会出乎意料地顺利。 果然,世上从来没有民族之敌,只有阶级之敌。 如果有,那只能是统治者转移矛盾,在周围树立一群敌人,以便更好地统治百姓。 这些匈奴人自幼便饱尝饥饿之苦,有上顿没下顿,最近这几年跟着於夫罗到处流浪,经常是饥一餐,饿一顿,哪怕劫掠之后,东西也都上交,难以饱腹。 打仗之时,底层匈奴冲锋在前,有好处的话,也都是匈奴贵族的,跟这些如同奴隶般的匈奴底层毫无关系。 如今袁武这一顿白虎军的丰盛伙食,瞬间收买了所有底层匈奴人的心。 见时机成熟,袁武看向赵云道: “子龙,从这些匈奴兵中挑选精锐编入朱雀军,那些不合格的编入普通军队。” “是主公,我明白。” 武阳县。 在听到黑山军南下的消息后,县令便丢弃城池,仓皇逃往别处。 因为大汉三护法的规定,几乎所有县令都并非本地人,而是属于流官。 因此,除去那种世家出身,具有极高道德感与家族荣誉感的官员,大部分官员都会选择直接逃走。 武阳县县令是灵帝时期花钱买来的,只会以权谋私,为自己谋取利益,为武阳县做贡献的事,一件都不做。 弃城逃跑,虽然令人愤怒,但所有人并不感到意外。 好在,武阳县的左右副手一般都是本县之人。 县衙内。 武阳县县丞邀请所有世家豪族各家代表前来,共同商议抵抗黑山贼寇之事。 等人到齐,县丞那饱经沧桑的目光望向陈宫。 在一众世家中,陈家并非大族,在县中大概处于中游水平,不过却出了一个名冠兖州的陈宫。 因此也算是咸鱼翻身,成为县中领头家族。 “哎,宫台先生,县中只有二百县兵,但黑山十万贼寇来袭,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县丞大人无须多言,我们皆是县中一员,黄巾贼兵打来,百姓会被劫掠,我们同样逃不脱家族破灭的命运。” 陈宫转过身,看向一众世家道: “诸位,我们别无退路,如今谁若保留实力,便是自取灭亡。大家都把家里家丁佃农组织起来,全县所有男丁都要登上城墙防守。 老夫以身作则,陈家包括我在内的二十三口,加上家里佃农六十二口,共八十五名男丁都会登上城墙,保护家中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