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养心殿内。 朱厚照端坐在龍椅上静心批阅着奏折。 自登基之始,朱厚照彻查贪官污吏,将这些贪污的银两充入于国库中。 虽说短暂的解决了用银的难题,但大明帝国想要长久发展,这并非长久之计。 现今,商业改革已渐渐走上行程,而这清丈天下土地也正在谋划中。 就这两件事,朱厚照与朝中的大臣们商议了不下五次。 趋近于完善的商业改革和农田改革计划,也已经渐渐明朗于纸上。 在朱厚照批阅之际,一阵轻微而急促的步伐声响起在大殿内。 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快步走上前来,拱手说道:“皇上。” 朱厚照面首微抬,平静问道:“何事。” “禀奏陛下,京城外来报,俞大猷已火速前往京城向陛下请罪。” “还有……” 说至这般,朱希孝却是迟疑下来。 “还有什么?” 在朱厚照询问之际,朱希孝从袖口中将一份密折呈递到龍桌文案上。 朱厚照看着桌案上的密折,眉头稍皱,随之将其打开。 “陛下,这是臣命人打探闾峡澳的详细情况。” 朱厚照目光快速扫视着奏折上的内容,面露寒色道:“你的意思是说,俞大猷兵败,并非偶然!” 朱希孝面色微顿,颔首说道:“正是,据臣探查得知,闾峡澳险些被破,正是因为有人通风报信,与海贼里应外合。” 砰! 朱厚照将密折重重摔在龍桌上,面色愈发冰冷道:“可知是何人所为?” “正是福建内的士族!” “士族?!” “呵呵~” 朱厚照冷笑着说道:“他们的胆子倒是不小啊!” 朱希孝面首压低,拱手说道:“陛下,据微臣猜测,这些士族之所以会选择跟海贼合作,其目的恐怕正是因为清丈天下土地一事。” 现今,商业改革已经开始,清丈天下土地也正在谋划中。 虽说并没有将清丈天下土地的计划实施出来,但在这错综复杂的朝中关系内,稍有权势的大臣们想要得知这件事并不难。 同样正是因为朱厚照有了这样的一项举措,让这些士族们内心感到极大的惶恐和不安。 他们已经养尊处优习惯了,甚至说天下之人没有谁会嫌弃自己的钱、地多。 一旦有人试图将他们的‘东西’拿走,那么势必将会用尽一切办法来阻拦。 此刻,朱厚照的心中早已动了杀意。 大明天下,士族、藩王占据着巨大的土地,这些人终日养尊处优,可以说对大明没有一点作用。 甚至每个月也仅是需要承担一丁点的赋税。 反倒是平民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遇到大丰收的季节,家中才会留下一些余粮。 收成不好的话,就要卖儿卖女已求得全家的生计。 士族的土地,他要清丈,藩王的土地,同样如此。 这,只是他心中计划的第一步。 而若想计划顺利的执行,就必须要用尸体和鲜血来铺路! 既然这些人主动送上来求死,那自己便满足他们! 朱厚照心想这般,肃声说道:“传朕旨意,将这些士族全部缉拿入京,凡试图抵抗者,就地格杀!” “臣,领旨。” 朱希孝拱手躬拜,话语说的坚定异常。 锦衣卫,本就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利剑、鹰爪。 这一次,是福建地区内的士族搞鬼,哪怕他心中清楚会遭遇到多么大的阻力,他都必须去做。 锦衣卫可以死,但绝对不能退! 朱希孝走出了养心殿,明月悬挂在高空浸染了他的衣衫。 他身躯坚韧,每一步踏出的距离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迅捷而又稳健。 飞鱼服随风摆动,就像是鱼儿身上的鳞片,闪烁着肃杀寒芒。 朱希孝紧握着绣春刀身躯宽厚伟岸,一步步走出了皇宫,这大明皇权最高处。 …… 翌日,乾清宫。 满朝文武大臣站立在两侧朝班上。 昨日,天子已下旨调戚继光回京。 大明海军建设的事宜也在加紧筹备中。 整整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即使大明国库内有这么多钱,但想要一口气全部调拨出去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朱厚照坐在龍椅上,目光环视着满朝文武,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可有本要奏?” 李东阳随之走出朝班,手持象牙板躬身拜道:“陛下,臣有本要奏。” “准。” “昨夜,臣已清点了上月的赋税,相比于先前月份税收,整整提升了四倍不止,足足四百万两白银。” 此话一出,满朝惊色。 先前,皇帝提出商业改革之时,他们大力阻拦。 在他们看来,皇帝此举是在提高商人在民间的地位。 自古以来,商人处于最末等,地位来百姓都不如。 可偏偏,朝廷的赋税,绝大多数都取之于这些商人。 即使如此,当大臣们听说这样的举措时,心中也有诸多不愿。 商业改革,税目虽然增多了,可同样也有对部分商品种类的赋税下调。 多种平衡关系下,整体上来说,还是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可万万没想到,今日,当李东阳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其中差别会如此的巨大。 本以为当时皇帝年少,根本不知赋税对大明江山的重要。 这些赋税,早已经过多少代皇帝的调整才会有今日。 一旦妄动,动摇的将会是大明帝国的根基。 可如今看来,少年天子不但知道赋税的重要性,同样清楚如何才能更好的改革赋税去适应当下环境。 若假以时日,大明帝国何愁无钱可用! 心想这般,李东阳的面庞上不禁流露出惭愧之色,拱手说道:“商业之改,乃天子圣明之举,臣等先前之言实属愚钝,还请陛下见谅。” 朱厚照满意的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朝中大事本就是需要商议而定。” “爱卿如此尽心尽责,朕又怎会怪罪于你。” “如今,商业改革已提上日程,爱卿仍需加倍努力,万万不可疏于懈怠!” “微臣谨记陛下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