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震霆这几日是欣喜交加,接连几日的阴霾心思被一扫而空。 先有自已私下招募的几处民间势力相继到达,后有各州来援的禁军也是陆续赶到。 一连几日是大席不开,小宴不断。他是吃皇粮的,又是西军出身。最是看不起这些地方厢军和民间势力。 在他看来,这些打着“防贼自卫”幌子,招兵买马的民间势力,一点也不比这些山野强人的威胁性小。 尤其是如今的大宋朝,可以说是风雨飘零,摇摇欲坠。这些人在地方上聚兵买马,无一不是居心叵测之辈。 要是真到了,大宋朝动荡的一日,这些人必然会摇身一变,变作了称霸一方的诸侯。 他陶震霆也不是没跟这类人打过交道,大多都是欺压良善,欺男霸女之辈。惹得地方鸡飞狗跳,叹声哀道,百姓更是困苦不生。实乃大宋地方的祸根。 要不是这些人都是有本事之徒,陶震霆也不会费这么大力气请他们过来。 至于其他州府过来的官军,陶震霆若不是碍于面子,怕就是连面也不会见一面。 人数先且不说,这派过来的尽是些老弱病残。难怪这些年朝廷费这么大力气剿贼,贼人不减不说,这声势却是越聚越大。 就这些人而言,哪有什么战斗力。再和召氏夫妻,回民哈兰山这些白身训练的兵卒一比,当真是丢了朝廷的脸。 却说木兰山上的柴进。自那日起,听了陶震霆请来的援军,久惊不已。 别人不知道这三路人马的实力,他作为拥有金手指,拥有原著记忆中的人物,岂会不知! 若只是这三处人马,仅凭他加上木兰三雄以及縻胜,袁朗,焦挺,景德几人,倒也还能够应付的来。 起码,从顶尖战力上来比,是丝毫不弱。可除了这三伙民间势力外,陶震霆还联合了周围五个州府,近万的厢禁军。 就以兵马来算,几乎是现在木兰山喽啰的十倍。顶尖战力来说,以之他们也是丝毫不差。其中,更不乏智勇双全之辈。 若是现在跟他们对上,必然是只有死路一条。深知个中厉害之后,柴进便与杜壆等人商议,最终也效仿他陶震霆。 既然他朝廷搞了个联盟,他木兰山又何不效仿,弄个小聚义。 这次陶震霆费了这么大的力气,又联合了荆湖大半个州府的禁军,绝计不会只为了一个木兰山。 届若如果木兰山这个荆湖地区的第一大寨被除,荆湖地区的其他山寨又岂会幸免。 无论是真是假,荆楚地区的其他各寨都不希望木兰山倒下。晓以利害之后,木兰山派出去的使者也不用多费口舌,反而荆楚地区的山寨是出奇的配合。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个道理,众人还是晓得的。 这不到大半个月,就一连拉了二十多个寨子,共同组成了临时抵抗陶震霆联盟大军。 这些寨子少则百十余人,多则五七百人。凑在一起,也能有个四五千人马。 柴进听杜壆说起各山寨以及山寨头领,并不陌生。可以说都有所耳闻,基本上大都是王庆以后称王的班底。 其中最让柴进注意的三伙人马,也是其中二十多座山寨里,为数不多能聚齐五六百人的大寨。 其一便是房山的廖立了,此刻的他倒也算混得风生水起。刚占了房方这座大寨,不到半年,手下便聚集了五七百啰喽。 在荆湖两路的名声,也是响当当的大。不过混的再好,以后也只会给王庆那厮做嫁妆。 第二路么,就是黑水寨的危招德了。此人也倒是十分有本事,尤为擅长水战。原是水盗出身,仅用不到百余人就打败了黑水河上数千的朝廷水军。 又连番大败荆湖地界各地的诸路水军,名声大震。不到半年,人数接近千人。 也是荆湖地界,除木兰山外,最大的一个山寨里。 原著里说这危昭德是王庆麾下的越江城都总管,祖籍上宛人氏,原来是海盗。 使把朴风刀,重五十斤。王庆赐他一匹骏马,名为火枣骝,高六尺,登山渡水如履平地。他有万夫不当之勇。 手下有三员统制官:一名张经祖,一名刘悌,一名韩凯,皆饶阳陇右人,俱会水战。 在王庆水军当中,绝对是领军人物。就是在王庆的整个反盟大军中,也有不小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这第三个山寨,无疑是最让柴进惊讶的。白虎山的马氏兄弟。 原著中的这二人可是和袁朗,滕家兄弟并称为纪山五虎。 这二人在书中的描述并不多,尤其是武力方面,几乎是寥寥几笔而过。几乎感觉是跑龙套的角色一般。 哥哥马勥先是配合縻胜斩杀唐斌,后在城内被荆南名士萧嘉穗所杀。至于弟弟马劲,描写的更加潦草。如此一个人物,竟被写成是宋江的官军所杀。 想想也是滑稽。但同列入五虎,又岂是泛泛之辈? 纪山五虎中,与梁山五虎交手的只有两位。袁朗和滕戡。 前者袁朗先是斩杀两名田虎手下的降将,后又力战秦明一百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后被吴用用计算计,使用炮兵,才炸死袁朗。 可看,在正面单挑中。袁朗和梁山五虎中的秦明战成平手,其实力不弱于秦明,妥妥的五虎级水平。 后者滕戡能与那“双鞭呼延灼”大战五十回合不落下风。两人在装扮兵器差不多。武功也是差不多,半斤八两。 一来一往,转瞬间打斗了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 说实话,滕戡的武功不错。在单挑中同样没输给梁山五虎将之中的呼延灼,只是他的运气不好,后来在乱军之中被杀。 至于他的哥哥滕戣,武力明显稍稍弱一点他。使一柄三尖两刃刀,见琼英是位女将,便起了轻视之心。中了算计,被琼英所杀。 原著里,对滕戣武强的描写肯定是强于琼英的。要不然也不会使出飞石绝学,以此推来,这武艺也是在八骠中流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