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遣部属占据各地的沐氏庄园和卫所屯田,主要目的,是控制云南的粮草。 也就是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不让自己军队的吃饭问题,成为清廷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条绳圈。 这没错,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安民、酬功。 吴藩严格上来说,应该叫关宁集团。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宁远总兵吴三桂收到崇祯皇帝诏令,携带20万军民撤离宁远,迁往山海关。 吴三桂奉命勤王,撤离已成孤城的宁远。 离开前,吴三桂深知此行便是无归路,下令火烧宁远城。(注1) 吴军的核心,其实就是当年的辽东军民后裔。 而吴三桂,乃至吴氏一族,就是这个集团推在台面上的代表。 从吴三桂辽东起兵开始,四十年不断的征战,麾下聚集了大量来自各阵营的力量,包括明军、顺军、西军、女真兵、蒙古兵、土司(苗)兵等,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就是吴军。 其中,以原关宁军民作为军队中的骨干,支撑起整个吴军的战斗力。 关宁集团的辽东军民,从明末开始,打了整整五十年的仗,军队里的中高级将领基本都来自关宁军后人。 可以说是“父子相继,叔侄相替”。 在这个集团里,大家都是几十年的熟人,一同作战的都是叔侄兄弟、邻里乡亲。 再加上军内通婚,不是自家郎舅,就是隔壁老王,每人都能攀上亲。 倘若是战场上遇到了危难,那也肯定是舍命相救。 因此吴军凝集力极强,战斗力极强。 这种“世兵”的传承模式,使得“关宁集团军”的作战能力得以保持。 在清初康熙时期那种互相“比烂”的大环境下,吴军显得鹤立鸡群,吊打已经快拿不起刀的满蒙贵胄子弟。 既然打了几十年的仗,那肯定会有伤亡。 死了赔钱。 可伤残的士卒失去了战斗力,不能不养啊。 更何况吴三桂向来以“轻财重义”闻名。 因此关宁军的老营里,养了大量伤残的士卒。 而这些伤残的士卒在得到善待、解决后顾之忧后,又能激励士卒们及亲属、子侄对吴三桂的忠心,以及继续为这个集团奋力作战。 现在,关宁集团经过几十年的漂泊,终于有了云南这块落脚地。 那吴三桂就应该按级别、功劳分田地给各级将官、老兵、伤残士卒,让他们及家属得以赡养。 吴三桂做到了。 吴军入滇后,第一时间就将云南沐氏庄园和卫所屯田,按级别、功劳划拨给手下,用来安置将官、战兵、伤兵及其家属。 如王屏藩的王家山庄中抽烟老汉,就是其中之一。 分到地后,将士们就成了军功地主,也与吴家紧紧地绑在一起。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吴家兴旺,他们就能富贵;吴家倒了,他们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原时空中,吴军的核心旧部——关宁各军将,宁可节节败退,也决不投降,正因如此。 在13岁的幼主无力统制全军、人心涣散的情况下,仍能跟清军硬扛3年。 直至整个关宁集团全部被消灭。 此为后话。 吴三桂这样做,整个云南也就牢牢地控制在吴三桂手中。 既然是分了地,就得种,不种不行,不种那就没饭吃。 正常来说,是分到地的士兵们自己来种的,类似军屯。 但是出现了一个问题。 就是吴三桂在入滇后,其实云贵两地并不和平,包括出现南明残余势力的反抗、土司叛乱,需要震慑缅邦及应对和硕特蒙古的虎视眈眈等。 那么就需要军队继续作战,不能轻易卸甲。 可田地没人种咋办啊? 按历史经验,是可以招募流民来当佃农的。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毕竟,地分得少的还能自己种,就像分了一家小店铺,自己看店做点小生意一样。 可地分得多了,自己也种不过来啊。就像王屏藩这种高级将领,一分就是一片山庄。 所以,得招募流民。 一开始,也的确是如此做。 但没多久,路就走歪了。 源于人性中的贪婪和国人传统文化中的“亲亲相隐”。 招募流民种地,这是官府层面的事情。 流民招募,不是简单把流民叫来就行,而是要到当地官府落户口,日常受到官府监督的,类似办理暂住证,或者是犯了罪的人“取保候审”。 有了“暂住证”的流民,虽然还是视同贱民,仍会受到良家子的鄙视和欺负,但人家毕竟在官府层面有挂靠了。 你可以欺负他,不开心的时候走过去踢他一脚也可以,但不能太过分,不能为所欲为,更不能随便杀人。 太过分的话,有“暂住证”的流民也可以去吿官的。 这样就能保障流民能安心种地,恢复当地生产。 一开始,云南各地也是在招募流民在种地的。 可招着招着发现,完全可以掳掠流民,当做自己奴隶来种地啊。 流民是官府的,可奴隶是自家的啊! 那流民们难道心甘情愿沦为奴隶吗? 肯定不愿意。 那去吿官!官府总不会不理这些失去家园的苦命人吧! 没想到,官府真的不管。 为何? 因为云南官府里的官,都是咱们辽东老乡啊!自家人! 咱们自家老乡掳掠几个无关紧要的流氓当奴隶,这是事吗? 根本不是事!亲亲相隐嘛。 甚至会发生这种情况: 流民:我要去吿官。 军功地主:好啊,我跟你一块去! (来到官府) 流民:大老爷伸冤啊,我要吿他!(下跪) 官员:堂下所跪何人,为何要状告本官二舅姥爷邻居家的大表哥? ==== 因此,在吴三桂的默许下,大批的战俘、失地百姓、流氓,乃至于普通老百姓被以“逃人”名义,直接被吴三桂的部属们掳为农奴,也称为“长工”。 通过这些劳动力的补充,为关宁集团的那群骄兵悍将充当田里劳作的免费劳动力。 这样吴军就能专心作战,又能有足够的粮草来源。 由于缺吃少穿以及残酷的剥削,加上疾病,导致很多农奴逃亡,遁入山林。 急着想嫁女娃的老汉,就是这样逃进深山的。 而人力的不足,又刺激那群骄兵悍将进一步掳掠普通百姓,导致更多百姓逃遁山林,从而使吴藩经济长期凋敝,民力干涸。 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军事农庄制度。 也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方式。 甚至在吴三桂入滇前一年(1658年),云南还是“大熟,民食有余焉”。 而吴三桂入滇(1659年)后,当年就发生大饥荒。 ==== 当吴世璠听老汉说,逃难是因为自己的祖父放任部属掳掠百姓时,一脸的难以置信。 甚至因为祖父的原因,导致粮价大涨,更是出乎意料之外。 原来他一直苦苦追寻的原因,是因为这个! 难怪吃两碗米粉的价格,会那么高! 看到一脸唏嘘的老汉,吴世璠试着问到: “老人家,不怕得罪你说一句:这些都是你看到的,连你这种小老百姓都能看到的问题,难道他平西王看不到吗?” “他肯定知道。” 见老汉一脸肯定地回话,吴世璠有些意外: “啊??那为什么他还会放任底下人这么做?” “难道他不知道底下人这么做,会让他丧失民心么?” “正因为他知道,他才没制止。” 老汉又转过头看了看吴世璠道: “我正是看到他不怕失去民心,我才逃到山里来。” “因为平西王一开始,就没想过要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