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血战襄阳城门内
“蹭”的一声,说时迟那时快,话音未落,一点寒芒即现。 不待守卫城门的魏军反应,一股劲风便是汹涌而至,一丝丝的凉意随即出现在魏军屯长的脖颈之处。 紧接着,便是一阵的热辣滚烫。 低头看去,胸口已是一片殷红,鲜血正通过皮甲不住地向外蔓延着。 细细看去,那殷红的鲜血还冒着阵阵的热气。 魏军屯长瞪大了双眼,不可置信地看着这一幕,再想抬头看一看眼前之人,却猛然发现自己连抬头的气力都没有了。 带着浓浓的不甘与不舍,魏军屯长的身子还是软了下来。 随着“砰”的一声,失去气力的尸体,终于是无奈地砸向了地面。 失去了指挥官的魏卒顿时便是乱成了一团。 “杀!” 也在此时,手持着腰刀的汉军校刀手首领也是厉声大喝。 一边大喊着,首领一边便已经杀向了城门洞中。 而听着首领的命令,埋伏在百姓队列之中的校刀手们,也是立即纷纷从就近的马车之中抽出了自己的武器,嗷嗷叫着便跟随着他们首领的脚步冲向了城门。 群龙无首的魏军守卒,猝不及防之下,哪里能经得住如此强力的冲击。 电光火石之间,便又有数名魏军士卒倒在了血泊之中。 眼看着汉军校刀手已经冲入城门洞内,守城的魏军这才终于是反应了过来。 “敌袭!敌袭!” “快,快关城门!” 城上城下的魏军顿时喊作了一团。 魏军到底是经过战争洗礼的强军,虽然屯长的丧命给其带来了短暂的混乱,但很快随着什长接管指挥权,虽然口令还是有些混乱,但魏军还是行动了起来。 呜咽的号角声与急促的战鼓声猛然响起,很快便是传遍了整个襄阳城。 城内熟睡中的魏军一个个被惊醒过来,摸起自己的甲胄,拾起自己的兵刃就向着营门外冲去。 很快一队队、一列列的魏军便已经整装待发。 “将军有令,速往西门。” 与此同时,一道道军令很快在军营之中传递开来。 没有丝毫犹豫,数以百计的援军便是快速开出营地,向着西门方向猛进。 数十吏员也被派出到大街小巷,一边跑,一边也是高喊着:“将军有令,净空街道,锁闭四门,任何人不得外出,违令者斩!” 更有数名骑兵飞似的奔向东、南、北三门,传令曰:“封锁四门,准备迎敌!” 一时之间,整个襄阳城都动了起来。 应该说,仅仅是这个反应的速度,便足以说明魏军的精锐程度。 而在战况最为激烈的西门,魏军的将士们也在用生命续写着自己的荣光。 因为猝不及防的缘故,城下十余魏军守卒几乎在一个照面之间便被屠杀当场。 几乎毫不费力,汉军便是杀入了城门洞内。 在城门洞内,听到头顶急促的战鼓声与身后的哀嚎声,守卫在城门两侧的魏军士卒哪里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是,他们已经顾不得近在咫尺的汉军,城门才是此战的关键。 当即,为数不多的几名魏军士卒便是齐齐发力,试图将城门关闭。 可惜,人力终有尽时。还不待他们行动呢,明晃晃的刀尖便已经无情地没入了这几名魏军士卒的胸口。 手臂无力垂下,身子一软,魏军士卒已然倒在了血泊之中,只有那热烈的鲜血却是将城门染成鲜红的颜色。 城门关闭失败,城门之上的魏军士卒也是飞快地来到吊桥的控制器旁,试图将吊桥拉起,从而阻止敌军的夺门。 巨大的轮盘上,两名魏卒奋力地波动着。 随着“吱呀呀”令人齿酸的声音发出,吊桥也是被缓缓拉起。 而听着这声音,汉军首领哪里还不知道魏军想要干什么。 没有丝毫犹豫,首领以刀代指,便是朝着洞口外大喊道:“快,马车!” “驾!” 闻令,驾驶着马车的汉军立即奋力扬鞭,往那马匹的臀部狠狠一抽。 吃痛之下,两匹驽马也是瞬间奋起四蹄,不顾一切地便向着城门洞便冲了过去。 横冲直撞下,几乎在眨眼间的功夫,满载石块的马车便已经驶入了城门洞中。 城门洞内的汉军们见状,也是纷纷闪到了一旁,电光火石之间,马车便已经畅通无阻地驶过城门,径直冲上了吊桥之上。 随着一声“吁”的呼喊,驾驶马车的汉军士卒也是死死地拉住了手中缰绳,将马车稳稳地停在了吊桥的边缘。 才刚刚被抬起不过半尺高的吊桥,瞬间就被这满载的马车给死死地卡住,任凭城楼上的魏军士卒如何用力,都再无法撼动分毫。 城楼上的魏军显然也知道收不回吊桥将意味着什么,当即,更多的魏军士卒也是被唤到了机构旁,七手八脚地开始操作着滑轮机构,试图大力出奇迹,将那吊桥连带着马车一起关闭掉。 只可惜,魏军在加码的同时,汉军也没有闲着。 一阵希律律的动静中,又有一辆马车快速驶上了吊桥。 不待魏军反应过来,又一辆马车停到了吊桥之上...... 短短的时间内,汉军却是将足足八辆马车停到了那吊桥之上,直接将吊桥塞得满满登登。 巨大的压力之下,魏军别说继续将吊桥往上拉了,若不是有防滚落的制动装置,恐怕此时的吊桥已经被这八辆满载的马车给压回了平地。 饶是如此,那吊桥的制动装置也已经是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被这巨大的力量给撕成了碎片。 虽然魏军还在努力着,但所有人都明白,吊桥已经不可能被收回了。 既然如此,那便只有一个办法了:趁着城外的敌军未至,将这伙夺门敌军消灭在城门洞内,从而重新夺回城门的控制权。 没有等待正在赶来的援军,城头上的魏军立即组织好兵力,便向城楼下的汉军发起了进攻。 但很显然,以魏军城头不过百余人的兵力冲击汉军三百人的防御,想要完成突破,根本不可能。 更别说,这三百人还是关将军手下的校刀手。 当然,魏军自然也知道,敢于从内部突袭城门的,势必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哪怕明知自己不是对手,魏军也必须发起进攻,哪怕只是能够拖延住其组成军阵的速度,便已算是一种胜利。 可惜,魏军将士们的想法是好的,但刚刚一交手,魏军就明白自己还是低估了敌军的战力。 哪怕汉军的军阵尚未结成,魏军依旧远不是对手。 不管是一对一还是多对多,甚至是多对一,魏军都始终处于绝对的劣势。 这样的状态下,别说是绞杀敌军,重夺城门了,别被这伙敌军给消灭在城门洞前就算是天幸了。 面对如此强军,强攻已然没有了意义,城门侯眼看着情况不对劲,当即也是大喊道:“弩箭!快,速调弩手、箭手前来。” 应该说,城门侯的反应还是很快的。 如果说汉军的这支校刀手唯一还有害怕的,那一定是强弓硬弩莫属。 因为偷进襄阳城并不容易,所有的校刀手几乎都只运进来一身皮甲,就连手中佩刀,不少都是近几日才在城内购买的。(魏承汉制,禁甲、禁弩不禁刀剑、弓矢。) 可以说,这伙校刀手的武器配置是相当寒酸的。 众所周知,皮甲的防护力只能说是一般,对抗一般的刀剑还行,但对于强弓硬弩,尤其是弩箭,其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近战搏杀,校刀手们还能凭借着自己的武力与灵活的走位、以及相互间的配合,躲避掉致命的袭杀。 可远处激射而来的羽箭,除非是关、张那般的万人敌,否则几乎是无法躲避。 再加上自身防护的缺失,一旦箭如雨下,势必将造成汉军较大伤亡。 而应对这样的箭雨洗地,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用弓弩箭矢来压制敌军。 可问题是,汉军的这伙校刀手手里,可根本没有弩箭这样的利器啊! 也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城门侯这才果断地下令调来弓弩手。 似乎是听到了城门后的呼喊,就在话音落下之际,便有一队弩手赶到了西门。 原来,驻守城内的魏军副将,在得知了城门被袭的第一时间,便是意识到了弓弩手的重要性,当即便是将弩手的调动放在了第一位。 “军侯,奉军令,末将麾下五十弩手前来领命。”一个粗犷的声音随即在城门侯的身旁响起。 “好!”闻言的城门侯顿时大喜过望,当即便是下令道:“快,速速领人,自东北角掩护我军杀入。” “是,得令。”负责弩手的屯长立即领命道。 转过身,那屯长便是朝着麾下的将士们一招手,五十人的队伍随即快速向城门洞的东北角集结而来。 “传令,兵力迅速向东北角集结,配合弩箭手,击破当面之地。”城门侯随即也是再度下令道。 随着城门侯命令的下达,战场上的魏军也是迅速行动了起来。 而魏军的行动也自然被校刀手的首领看在了眼里。 几乎第一时间,首领便知道魏军想要做什么。 无他,首领心中一直都很是清楚:想要从自己手里夺取城门的控制权,弓弩既是自己唯一的弱点,也是魏军唯一的希望。 当即,首领指着魏军弩手集结的位置,便是下令道:“传令,左翼给我贴上去,绝不能让魏军弩手肆意发射。” “是。”身旁的校刀手兼传令兵立即领命道。 旋即,汉军的左翼便是分出了足足一屯的兵马,向着正在集结的魏军弩手便冲了上去。 这边魏军的弩手还没抵达指定位置呢,那边汉军便已经冲杀而来。 没办法,临时负责指挥的城门侯也只能见招拆招,下令就近的魏军放弃集结,转而对敌军展开阻击,策应弩手的后撤。 要说这样的决断自然也没有错。 可惜,汉军的战力实在是太强。虽然只是突出了一屯五十人马,却也将魏军迫得节节后退。 也在这节节后退之中,越来越多的魏军却是卷入了其中,不仅弩手们未能幸免,甚至就连再度赶到的一支援军,也被迫加入了战斗。 一时之间,汉、魏两军却是在城门洞的东北角再度开辟出了又一个战场。 也因为两军的缠斗,即便弩手们渐渐被抽离了出来,却也无法对汉军形成压制效果。 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魏军副将的到来,才宣告结束。 面对已经纠缠在一起的两军,魏军副将的眉头都能拧出水来了。 无他,从发现敌军破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不短的时间,用脚指头想也知道:敌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咬了咬牙,副将随即也是狠狠心下令道:“传令,弓弩手即行列阵速射,清剿城门。” “将军,我军还在......”身旁一名校尉顿时大惊失色道。 而回应他的,却是只有一句冷冷的:“执行命令。” 是的,副将就是要进行无差别的覆盖性射击,从而达到迅速清理战场的效果。 没办法,此时若忍痛袭杀,损失的不过是数百魏军而已;可若是再等下去,魏军要失去的,将是整个襄阳城和城内全部的两千兵马。 所谓慈不掌兵,大抵说的便是如此。 随着副将的命令下达,刚刚赶到的弓弩兵随即也是列阵完毕,引弓搭箭一气呵成之下,箭矢瞬间如同瓢泼大雨一般向着城门前的东北角突出部倾泻而下。 “嗖嗖嗖”的破空声中,哀嚎声也是瞬间响成了一片。 不管魏军还是汉军,显然都没有预料到这箭雨的突袭,在猝不及防之下,瞬间都在这密集的箭雨下饮恨当场。 中箭的魏军一脸不可置信的回头,看向那箭雨袭来的方向,而回应他的,却只有更加密集的箭雨。 两番箭雨轮下,这聚集了两百多人的硕大的突出部,几乎瞬间被一扫而空。 血泊之中,唯有十余汉军校刀手凭借着过人的反应以及互相的掩护和支援,勉强还站立其中。 只可惜,魏军并不准备给他们任何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