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兵屯宛城再议事
得知乐进所部几乎全军覆没的曹休,一瞬间也是愣在了原地。 打死他也想不明白,明明宛城的汉军只是出动了万余人,怎么就把有着两万五千多人的乐进给打成了这副模样? 什么?屁股后面还有关羽带着一万多人马穷追不舍? 那也不才两万多人吗?就是两万多头猪,汉军抓三天也抓不完啊!怎么能在一天就把两万多人给丢了呢? 曹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这样质疑的话语,曹休倒也没有说出口。 一来,乐进将军到底也是老资格了,虽然暂时由曹休统领,但身为后辈,没道理也轮不到他来多作评论; 二来,得知关将军在其身后的曹休,此刻正忙不迭地地进行分兵,根本也没有空闲去与败军的乐进多作交流。 无他,身为主将的曹休也已经意识到,关将军在击败了乐进所部后,有着极大可能会就此趁胜而北上。 虽然曹休很不屑于乐进的战绩,但真的要他以区区六万大军而硬抗关将军所率的五万大军,那他也是不愿意,也不敢的。 因此,在得知了关羽军的消息之后,曹休也是立即按照之前司马懿所交代的部署,自率四万大军而西援关中,另两万兵马并乐进之败卒则退守许都。 或许是感受到了关将军北上的压力,曹休所部的行动很快,不过半日的时间,大军便是已经拔营起来寨。 而且,为了避免宛城内的汉军尾随而击,魏军并没有立即分兵,而是整体向北运动,待到了夜间,这才兵分两路,各往东西而去。 你别说,正是曹休的这份“小心谨慎”,才救了他和他的六万多大军。 看着拔营的魏军,宛城之内的关平、刘封与廖化三人的心头也是痒痒的。 虽然他们很确定,魏军会在没有见到乐进所部的情况下撤营,一定是付燚的阻击成功了。 可是,后方战场的情况到底如何,是两败俱伤,还是大获全胜,抑或还在鏖战之中,关、刘、廖三人却是无从得知。 没办法,关将军所派出的信使都没能跑过乐进所部。 因为不知情状,只有三万部队的关、刘、廖三人,自然也是不敢擅动。 而等关将军的信使好不容易赶到,城外的魏军营地已然人去楼空了有一段时间了。 虽然追的话也有可能能追上,毕竟大兵团移动的速度还是很慢的,但即便追上了,也至多只是撕下来一块肉而已,而为了这小小的一块肉,汉军要承担的危险可就太大了。 万一魏军来个反戈一击,汉军恐怕还真要吃不了兜着走。 要知道,按照信使的速度来看,关将军的援军至少还要大半日才能抵达,这中间甚至还有一个夜晚。 天知道这一夜会发生些什么! 再三的考虑之下,三人还是决定放弃追击的诱人想法,专心致志守住宛城。 应该说,三人的想法倒也没错。 虽然有些可惜放走了曹魏的六万大军,但关羽的荆州军团在荆州战场上,已然取得了远超预期的胜利了。 此时求稳,的确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即便是关、刘、廖三人率军赶上了曹休的大军,并且成功地黏住了魏军,同时还等到了关羽的部队到达,胜利也未必就一定属于汉军。 要知道,随着汉军的追击,战线少说又要被拉长数十里,乃至百里。 而仅仅这数十里的补给线,就足以成为压垮汉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无他,制约着汉军军力的最大因素,就是粮草与补给。 尽管事出有因,但当第二日关将军和付燚带着两万大军匆匆赶到宛城,却发现曹军早已经人去寨空之时,还是难掩心中的失落。 毕竟,这样可能重创魏军的机会,几乎是可遇不可求的。 当即,关将军在安顿好大军之后,也是召集了众将,再度议事。 作为宛城的临时主将,关平也是直接被关将军所问责。毕竟,从关将军的角度来看,如此轻易便放走了魏军着实有些不该。 尤其在付燚仅以一万大军就敢南下阻击乐进的举动衬托下,关平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被认为是怯懦的表现。 好在是一旁的刘封与廖化当即也是站了出来,将三人所考虑的问题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关将军,同时,付燚也立即附和着三人的说法,这才暂熄了关将军的余怒。 当然了,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即便刘封、廖化不说,难道关将军会不知道? 之所以一定要发这场怒,就是为了引出刘封和廖化的说明,从而彻底地将未曾追击魏军的事情,向众将说清楚。 在顺利揭过了追击之事后,关将军也是再度开口向众将问道:“如今魏军已退,而我军仍有五万大军,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诸位可尽言之。” 闻言,当即便有将军站了出来,道:“我军兵力既然集结完毕,当趁胜而战,北上许都,攻掠颍川,即便不能拿下颍川,也势必能吸引更多魏军驻防,如此便能再度策应主公在陇右之战事。” 话音落下,当即便有人反驳道:“曹休所部已然撤退,颍川军力将不少于我,又有坚城相护,恐攻之不易也。” 而听得此言,关平也是赶紧抱拳而道:“禀将军,据斥候最新回报,曹休所部已于今晨兵分两路,一路约两万人马,继续向北撤离,预计乃是回防许都;另一路则有四万余人,却是向西而行,恐为支援陇右而去。因此,驻守颍川之魏军,至多只有三万余!” “三万余!” 听到这个数字的众将瞬间眼前便是一亮。 显然,这是个极有诱惑力的数字。 以如今汉军之兵力,对付六万驻守坚城的魏军困难重重,当年对付区区三万人,哪怕是有着坚城驻守,也未必就不能赢。 要知道,去岁的襄樊战场上,关将军才四万人不到,就敢关着魏军三四万人在襄阳和樊城之内不敢动弹。 如今自家的兵力增加了,对手的兵力却还减少了,因此众将对此自然是充满着信心。 当即,众将也是纷纷以一种期待的眼神看向了关将军,那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关将军,您就下命令吧。 看着众将投来的目光,关将军哪里会不明白自己的下属们的想法。 可奇怪的是,关将军对此却是熟视无睹,不置可否间,关将军也是将目光看向了一旁的付燚,问道:“付将军,你以为如何?” 闻言,付燚也是略略顿了顿,随即却是说出了令所有人都吃惊不已的答案。 “我军不可出兵。”微微摇头,付燚也是十分笃定地说道。 “原因?”关将军依旧没有评价付燚的说法,反而是接着问道。 “粮草。”付燚当即便是答复道:“我五万大军进驻宛城,按照现有的粮秣计算,宛城之粮秣至多还能坚持不到一个半月。” “一个半月?” 众将闻言顿时便又是失望了起来。 不用问,身经百战的众将当然明白,仅能坚持一个半月是什么意思。 这还只是坚守不出所耗费的粮草,若是向北行军,粮秣的用量势必将要成倍地增加,如此一来别说进攻许都了,恐怕看一眼许都,自己就得赶紧撤了,否则非饿在了半路上不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劝谏的话语,而是饱含着血淋淋教训的铁律。 只是,任谁也想不到,自己居然会有受制于粮秣的一天。 “后方粮秣可还能支撑?”当即还是有人不死心地问道:“多久可以送至宛城?” “后方粮草亦不富裕。”付燚当即也是答道:“而且,如今我军进驻宛城,数万大军之补给,大部皆需从江陵运出。从江陵至于新野城这一段还好,因为有着水路,沿途耗费不算太大。可从新野至宛城路段,却需要耗费大量的粮秣。若是再往北转运,耗费只会更加多。即便穷尽江陵粮秣,恐怕也就堪堪能让我军在宛城坚持到秋收时节罢了。” 话音落下,众将顿时也都哑然。 事情显然比他们想象中还要糟糕。 能坚持到秋收固然还算好事情,但秋收之后呢? 要知道,去岁是有多笔的外账入内,才让关将军和付燚积攒出了一战的家底。 而今岁因为大战的缘故,哪怕汉军极力地安抚,襄阳郡和南阳郡两个产粮大区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大量的百姓流离失所。 自然,今年地方上的秋粮产量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如此一来,到了秋收时节,税粮除了供给之外,甚至还需要拿出额外的粮食来安抚那些流民,如此一来,是极有可能满足不了汉军主力继续长期驻扎宛城的要求的。 当然,这也不是不能破解。 比如屯田,就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最有效直接的办法。 只是,这个办法虽好,但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事情。 要命的是,魏国会给汉军从容屯田的机会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念及此处,当即也是有将军提议道:“既然进取无望,不如暂以万余大军驻守宛城,大军即刻回返新野,或是襄樊,以节约粮秣之用。” 闻言,众将也是纷纷点头同意。 对此,关将军的心中虽是不舍,却也是认可的。毕竟,与其将时间和粮食浪费在宛城,还不如尽快撤离此地呢。 不过,身为主将,关将军依旧没有立即做出决断,而是再度看向了一旁的付燚。 似乎这事儿已经成了关将军下意识的动作了。 这既是对付燚的尊重,更是对付燚大局观和战场敏锐性的认可。 而付燚略作思索之后,却是再度给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答复,道:“末将以为不可。” 听着付燚的否定的话语,关将军似乎也不算是太过意外,毕竟付燚已经带来过太多的惊喜。 甚至,彼此的默契之间,此时的关将军都不用出言询问,只是给付燚递过一个询问的眼神,付燚便是立即会意了过来。 随即,付燚也是说道:“原因很简单,如今陇右尚在鏖战之中,我军便不能撤。因为只要我军在,曹魏在颍川一线,就不得放松警惕,甚至还不得不从各地抽调更多的兵马支援颍川郡。而若是我军后撤,虽然能节约粮草,但势必也会让魏军放下心来,光是这一点,我军就不能撤。” “可是,付将军。”话音落下,众将之中,也是立即有人提出疑问道:“若是我军不撤,如何解决这粮草的问题呢。这不是节不节约的问题,而是我军根本负担不起的问题啊!” 对此,付燚显然早有预料,当即也是回答道:“我军无粮,但东吴却是盛产粮食啊!何妨,我们向盟友东吴要些粮秣呢?” “东吴?”众将纷纷愕然。 就连一旁的关将军也是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 没办法,东吴粮多不假,可他能给大汉? 在场众将,谁不知道东吴的尿性。虽然两国才签订过了盟约,但东吴能不出兵扯后腿,关将军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怎么可能还会为自家提供粮秣呢! 退一万步来讲,哪怕东吴不是反复无常的国家,就一个正常的盟友国家而言,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就给对方大量的粮秣啊! 因此,众将的错愕当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付燚当然也没有想过能白拿东吴的东西,见众人并明白他的用意,付燚也是接着解释道:“吾之意,是与东吴做一场交易,比如,我军出兵,为他拿下江夏郡的北部,从而换取其粮秣的支持,何如?” 话音落下,帐内也是再度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 显然,付燚的提议也是再度狠狠地戳中了众将的心,同时众将也意识到了此事的可行性还真挺高。 要知道,江夏郡北部一直被魏军所占据,又有文聘五千多水军游弋其中,吴军不是没有打过他的主意,可碍于魏国的实力,哪怕江夏只有文聘的五千军,吴军也不敢轻动。 好吧,不是不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