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三国,诸葛再世

第17章 教育改革,招贤纳士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王志伟深深感受到人才的匮乏,教育改革,招贤纳士是摆在王志伟面前的当务之急。   教育是国之根本,是国家强盛的基石。王志伟从改革教育体制入手,整合官学和私塾教育资源。   王志伟在朝廷中设立教育部,作为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负责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负责制定教育政策、颁布教育法令、监督教育实施等。建立包括学制、课程设置、考试、教师选拔与考核等制度,为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提供了保障。他亲自主持编纂教材,将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当前的国家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为了让教师生活有保障,安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王志伟将私塾全部纳入官办,与官学合并,统一为官办学堂,教师工资是原来的两倍,极大地调动了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这是蜀国经济发展返哺教育。   结合蜀国的教育现状,将学堂分为小学堂、初学堂、中学堂和高学堂。并按地域合理设置,要求所有乡村都必须设有学堂,做到“应读尽读,应收尽收”。小学堂注重对学生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德行和素质。初学堂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文学和数学基础。中学堂重点学习政治、儒家经典和《蜀律》等法规制度。高学堂重点学习更高层次的数学、农学、经济知识,自然知识等学科。   因材施教,培养专业人才。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在高学堂开设专科班,培养专业人才。喜欢文学的有“文学班”,喜欢武术的有“武艺班”,喜欢制造的有“工科班”,喜欢农业的有“农学班”,立志从军的有“军士班”……这些班级除学堂教师授课之外,根据教学内容,聘请农业部、税务部、工部、兵部、律法部等国家职能部门专家给专科班的学生上课,教学质量大幅提高,为蜀国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为了选拔优秀人才,王志伟开创了科举制度。他设立了各级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考题涵盖了经史子集、时事政治、兵法策略、民生社会等多个领域。通过层层选拔,选出真正有才华、有能力的青年才俊。科举考试不仅考察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还注重其品德和才能的综合考察,确保选拔出的人才素质全面,能够真正为国家所用。   为了开好头,起好步,防范出现徇私舞弊现象,王志伟亲自担任首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严谨公正,不偏不倚,对每一位考生都给予公正的评判。他的公正和无私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也使得科举制度在蜀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拔,王志伟成功选拔出一批杰出的人才。其中文试的状元是一位名叫高儒文的年轻士子,他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对政治和军事都有独到的见解,在殿试中得到了刘禅的认可,后来成为王志伟的重要谋士,三国一统后任教育部尚书。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文臣的智谋,更需要武将的勇猛。王志伟比武纳士的第一场笔试昨天结束,今天在蜀军演武场举行武术打擂,同台竞技。   比武规则早已昭告天下,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前来一试身手。演武场擂台高筑,四周彩旗飘扬,鼓声震天,群雄聚集。在外围观看的百姓人山人海,都是为了见证这场别开生面的比武纳士大会。   王志伟身披青色长袍,手持羽扇,端坐在评判席上,亲自担任比武大会的评判。他的左边分别是姜维和周强,右边是王平和邓艾。   王志伟目光如炬,审视着场中的每一位参赛者。他能感受到场中参赛者的气息、功力的强弱和境界。因为三年来,他从不间断修炼《乾坤诀》,如今已达到第六重宗师境界,宗师之下,在他面前如蝼蚁。   比武大会分为多个环节,首先是力量测试,参赛者需举起重达数百斤的石锁。接着是抽签分组,擂台竞技。   各路英雄纷纷登台献艺。有的擅长剑法,有的擅长枪术,还有的精通弓箭。擂台上,参赛者刀光剑影之间展现出非凡的身手;刀枪剑戟,各种兵器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寒光,让人应接不暇。兵器碰撞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王志伟仔细观察着每一位参赛者,目光锐利如鹰,不放过一招一式和任何一个细节。   比武过程中,王志伟不时点头微笑,或是眉头紧锁。这次比武,不仅是对参赛者武艺的考验,更是对他们智谋和胆识的考验。王志伟希望能通过这次比武,选拔出一批既有武艺又有智谋的武将,为蜀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场激烈无比、扣人心弦的较量中,身材高大、朝气蓬勃的杨卫国犹如一颗璀璨耀眼的明星脱颖而出。他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其身手矫健敏捷如蛟龙出海;他枪法精湛绝伦,犹如神龙摆尾,出神入化;他行动飘忽不定,神出鬼没,让人难以捉摸。一旦他出手,便会引起全场观众的阵阵惊叹和欢呼,可谓是技惊四座!   王志伟见状,心中暗自赞叹,这正是他需要的栋梁之才。   杨卫国,字子安,自幼酷爱武艺,尤其擅长枪法,师从蜀国名将赵云,得其真传。杨卫国的枪法炉火纯青,一杆长枪在手,犹如龙游大海,凤舞九天。赵云不仅将自己的枪法倾囊相授,更教导杨卫国如何以智取胜,如何在战场上洞察先机。   杨卫国熟读兵书、智勇双全。在比武擂台上,其对手基本上在三招之内就败下阵来,只有李剑飞、秦旭三百回合之后才与其分出胜负。杨卫国在实战模拟中表现更出色,后来成为蜀国的重要将领,多次率领军队南征北战,为蜀国一统三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此是后话。   杨卫国一路过关斩将,轻松战胜了其他对手,最终夺得头筹。   比武结束,笔试和武试的综合成绩汇总出来,王志伟站起身当场宣布:“本次比武的状元是——杨卫国!”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杨卫国来到王志伟身前,单膝跪地,抱拳道:“谢丞相!”   王志伟扶起杨卫国,笑着道:“从今往后,你便是我蜀军的一员了。希望你能不负众望,为国效力!”   杨卫国激动地答道:“卫国定当竭尽所能,征战沙场,报效陛下和丞相!”   随后,王志伟又宣布了比武的榜眼李剑飞,探花卫海龙。   榜眼李剑飞,字凌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自幼便对剑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独自一人在山林间练习,挥剑如风,凌厉无比。其年少时便游历四方,机缘巧合下来到辽东燕山,拜师王越学艺,成为王越的关门弟子。   李剑飞的剑术天赋异禀,每一剑都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他的剑法注重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更追求剑意的深远和剑心的澄澈。 擂台上,李剑飞如同一只矫健的豹子,灵活而迅猛。他擅长使用各种剑法,无论是凌厉的进攻,还是巧妙的防守,都展现出了他深厚的剑术功底。他的剑招变化莫测,令人难以捉摸,往往能够在敌人最不经意的时候发动致命一击。他的每一剑都蕴含着对武道的理解和追求,都体现出了他对剑术的热爱和执着。   探花秦旭,字子明,自幼聪明伶俐,且对武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隐居深山的武学宗师发现并收为关门弟子,开始了他的武学之路。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秦旭勤奋刻苦,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他不仅对枪术有着极高的天赋,更在实战中不断领悟和创新。经过数年的磨砺,他成功掌握了师傅的枪术精髓,并将师傅赠予他的虎头錾金枪运用得出神入化。   比武结束后,王志伟对身边的将领们说道:“此次比武,收获颇丰。这些武者,将会是我蜀国的未来之星。待禀报陛下后册封。   通过改革教育和开科招贤、比武纳士,王志伟为蜀国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蜀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王志伟的教育改革不仅为蜀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世的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