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重生三国,诸葛再世

第22章 朝议纷争,君臣同心

   王志伟亲自撰写奏章,然后带上姜维、王平,快马加鞭,连夜将作战方案送往蜀都禀报刘禅,下旨出征。   三人一路马不停蹄,终于抵达了蜀都。他们立即前往皇宫,将奏章呈交给刘禅。   刘禅仔细阅读着奏章和作战方案。眼中隐隐泛起泪花,这何尝不是他的心愿!   “陛下,老臣承蒙天恩,辅佐陛下光复汉室。今魏吴联军虽强,然天命所归,非人力所能阻。臣已率军破敌,使其退守各自疆界,国威大振,民心归附。然则,天下未定,大业未成,臣不敢稍有懈怠。臣已精心调配军力,选拔精锐,并加强训练,确保每战必胜。又设专人负责运输,确保前线供给无忧。此外,臣还将派遣细作潜入敌后,收集情报,扰乱敌心。七出祁山之策,虽艰难险阻,但臣坚信,只要上下一心,同舟共济,定能克敌制胜,恢复汉室荣光。望陛下信任臣等,共谋大业。老臣愿以残躯,赴国难,在所不辞!”   刘禅看着奏章,不禁回想起先帝刘备生前的壮志豪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先帝未竟事业的敬仰与继承的责任感。奏章中字字句句,不仅是对敌我形势的深刻分析,更是对北伐艰难与牺牲的冷静预判。他深知,北伐之路非但漫长且布满荆棘,他既渴望能够完成先帝的遗愿,一统中原,恢复汉室江山,让蜀汉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又害怕因自己的决策失误而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灾难,让无数家庭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这种矛盾与挣扎,在他的心头交织成一张复杂的网,让他一时难以抉择。   沉思良久,刘禅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王志伟,说道:“朕相信丞相的能力和智谋,众将的忠诚和英勇,此次出征务必大胜而归!明日早朝群臣议后,朕即刻下旨。”   翌日,在早朝的庄重氛围中,刘禅手持王志伟的七出祁山作战方案奏章,缓步登上龙椅,目光扫过殿下众臣,声音沉稳而有力地说道:“众位爱卿,今有丞相所上七出祁山之策,意在彻底击败魏国,一统中原,重振汉室,朕欲与众卿共议此事,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话音落下,大殿内顿时议论纷纷,群臣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   “丞相此策,深谋远虑,乃我蜀国复兴之良机!”一位老臣首先站出,声音激昂,“七出祁山,步步为营,定能消耗魏军实力,最终克复中原。”   “臣附议,”另一位中年将领紧接着说道,“魏国虽强,但近年来内忧外患不断,此时刚被我军击败,正是我们趁势而上的好时机。丞相之计,正合兵法之道,臣愿随丞相领兵出征,誓死效忠陛下!”   部分大臣较为谨慎。“陛下,丞相之策虽妙,但祁山之路险峻难行,粮草运输不易,且魏国非等闲之辈,若我军深入敌境,恐有被围歼之虞。”一位文臣忧虑地说道。   “丞相智慧超群,臣等自愧不如,”另一位大臣补充道,“但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臣建议,在出兵之前,应派遣细作深入魏国腹地,收集更多情报,以策万全。”   一些大臣则持中立态度,他们既不完全支持,也不完全反对。“陛下,丞相之策需慎重考虑,”一位中立派大臣缓缓说道,“七出祁山,非一日之功,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臣以为,应先稳固国内局势,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待时机成熟再行出兵。”   “丞相劳苦功高,臣等皆感念其恩德,”另一位中立派大臣附和道,“但出兵之事关乎国家兴衰,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刘禅听着群臣的意见,深知七出祁山之策的重要性与风险,也明白群臣的担忧与顾虑。他缓缓开口,语气坚定而充满决心:“丞相之志,乃我蜀国之志。七出祁山,虽艰难重重,但朕相信,在丞相的率领下,在众卿家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定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汉室复兴的伟业!”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激昂的欢呼声,群臣纷纷表示愿意鼎力支持,做好北伐保障服务工作。   刘禅当即下旨:“朕同意诸葛丞相统领蜀军第七次北伐,总领北伐一切事务,有先斩后奏之权,相机行事,择日北伐!”   王志伟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他感激地看了一眼刘禅,接过圣旨谢恩。   姜维紧握双拳,内心激荡着无尽的豪情壮志,仿佛已经看到自己率军攻城掠地,大杀四方的壮举。王平心中仿佛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焰,期待着北伐的胜利。   三人带着刘禅的期望,再次赶回汉中大营。他们决心不负皇命,为蜀国带来荣耀。   汉中蜀军中军大帐,王志伟召集众将商议出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军队集结、武器装备、粮草征集、士兵动员、敌情调查等各项工作,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筹备北伐各项事宜,七月出征北伐。   王志伟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军粮、草料、兵器等战略物资。他特别注重军械的制造与维护,安排兵器制造厂加紧生产诸葛神弩、铁雷,确保蜀军装备精良,有强大的战斗力。同时与姜维协商,秘密安排特种部队配合北伐。   为了鼓舞士气,王志伟亲自到各军营进行动员,激励将士们为国立功、奋勇杀敌。他通过演讲、表彰先进等方式,激发将士们的爱国热情与战斗意志。他首先来到前锋营,那里是蜀国勇士们最先与敌人交锋的军队。站在高台上,王志伟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士兵的脸庞,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期待与决心。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洪亮而有力:“将士们!你们,是蜀国的利剑,是国家的骄傲!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出征,都是为了守护我们身后的这片土地,为了那些期盼和平安宁的百姓!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以一个丞相的身份,而是作为你们中的一员,与你们并肩作战!让我们用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告诉世人,蜀国的男儿,从不畏惧任何挑战,敢打必胜!”   他来到了后勤营,这里是保障前线供给的重要基地。王志伟深知,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离不开后勤人员的辛勤付出。他走到士兵们中间,用温暖而坚定的话语说道:“兄弟们,你们或许没有直接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但你们的贡献同样巨大。你们是前线的眼睛,是军队的脊梁,给前线的将士们带去温暖和力量。你们的每一分努力,都直接关系到战士们的生死存亡。请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确保我们的物资充足,让我们的战士无后顾之忧,奋勇杀敌!” 王志伟的言辞慷慨激昂,情感真挚动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激发了将士们的爱国热情与战斗意志。将士们被他的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要征战沙场、奋勇杀敌,誓死保卫蜀国的疆土和人民的安宁。   筹集粮草不仅仅是军队的任务,更是整个国家的责任。王志伟高度重视粮草筹集工作,通过发布诏令、张贴告示等方式,向蜀国百姓宣传北伐的意义和重要性,号召大家积极支持、踊跃参与筹集粮草的行动。   蒋琬、费祎和王平三人为了高效有序地筹集粮草,设置了专门的粮草管理机构,负责监督整个筹集过程。严格规定粮草的收集、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能安全、及时地送达前线。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在筹集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极大地提升了后勤保障军队的积极性和凝聚力。   王平在接手农业部调拨的粮草的同时,他到各地积极宣传动员,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鼓励大家共同为国家的安宁和军队的胜利贡献力量。   随着北伐的消息传遍蜀地,各地百姓自发地加入到筹集粮草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军民一心、支持北伐的感人局面。筹集的粮草数量比计划多出了整整一倍。   富裕的乡绅主动捐出多余的粮食和财物,他们深知这场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愿意牺牲个人利益以支持国家大计。而普通的农户,则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他们不仅想办法增加耕种面积,还改进了耕作技术,力求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每当夜幕降临,村中便可见到男女老少一起忙碌的身影,他们或筛选粮食,或编织草袋,为即将到来的北伐大军准备充足的物资。   在筹集粮草的过程中,蜀国百姓之间展现出了深厚的邻里情谊。他们相互帮助,共同面对困难。有的家庭因劳动力不足而发愁,邻居们便自发组织起来,轮流帮忙收割、晾晒粮食;有的家庭因缺乏运输工具而焦急,村民们便纷纷贡献出自家的牛车、马车,甚至肩挑背扛,也要将粮食及时送到指定的地点。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原本艰巨的任务变得不再那么沉重。   蜀国的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筹集粮草的行动中来。他们或设立募捐点,接受社会各界的捐赠;或组织志愿者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收割粮食;或利用自身的资源渠道,从外地采购粮食等物资。这些民间组织不仅为北伐大军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还极大地鼓舞了蜀国百姓的士气。   公元239年7月,汉中蜀军大营,军旗猎猎,鼓声震天,号角齐鸣。   王志伟站在点将台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台下,是整装待发的精锐之师,士兵们身披铠甲,手持各式兵器,队列整齐,士气高昂。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将帅的绝对忠诚。王志伟高声发令,声音回荡在整个营地:“将士们!魏国狼子野心,屡犯我境,屠我百姓。今我蜀国,为光复汉室,讨伐不臣,誓要保境安民,扬我军威!尔等需同心协力,勇往直前,不负陛下厚望,不负父老期望!”他一挥羽扇,军令如山,鼓声更加急促,号角声更加激昂。战马嘶鸣,士兵们齐声高呼,声震大地,仿佛连天地都为之色变。他们开始有序地迈出营门,踏上征途,每一步都坚定有力,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念。   蜀军,再一次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