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小成本练手
不过对于当导演,赵吉自己的顾虑很多,一来他不想把太多时间用在工作上,接连几个世界走下来,他感觉有些累了,虽然在‘前半生’世界里休息的很不错。 也有可能是因为休息的太好了,所以产生了懈怠的情绪,更不想让自己那么累了。 当导演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要做一个高产的导演,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从拉投资到组剧组,再到最后的剪辑、宣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导演操心,整个周期可能长达一年、一年半。 可话又说回来,当导演的成就感,又是写剧本或者当演员所替代不了的。 别以为演员很光鲜,但拍戏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情,尤其那些比较复杂的角色,远没有将文字变成电影的那种掌控感来的爽。 因此,赵吉现在也挺纠结,是继续在编剧这条路上深耕,还是写而优则导,试试不同的领域,感受不同的快感。 他现在的心里跟中年男女有点像,跟另一半相处了十几二十年,难免觉得腻歪,偶尔开开小差,出去换换口味也能理解。 在京城呆了几天,赵吉返回杭城,不过他没有第一时间见到李芸宵,因为她们去魔都演出了。 家里没人,偌大的滨江豪宅显得有些空荡。 正在他无聊,又在胡思乱想,纠结要不要当导演的时候,陈芷曦带着一个消息前来,彻底坚定了他的想法。 “什么?让我拍?” 赵吉的错愕根本不是装的。 “你之前问过我好几次当导演的事情,我以为你有兴趣,怎么?不敢接受挑战?” 陈芷曦故意挑衅,也是开玩笑。 “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是你怎么突然提出这个想法?” “《三十而已》的项目我已经注册了,随时都可以建组,见了几个导演,我觉得都差点意思,论及对剧本的理解,我不认为谁能比你更深。” 顿了下,她毫无顾忌的把腿盘起来,往后靠了靠,用了个机器慵懒的姿势靠在沙发扶手上,正对着赵吉继续道: “再者,拍电视剧和拍电影不一样,你不需要承担那么大的压力,用来练手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赵吉犹豫起来: “可是我完全没经验。” “这不是问题,我找两个有经验的副导演辅助你不就行了?对了,对于怎么拍摄,你应该有一定了解吧?” 赵吉肯定点头: “拍摄流程和技术我是知道的,但...” “而且我还有个更好的想法,你之前不是想让芸宵进演艺圈吗?我觉得这是个机会。” 赵吉怔住,瞬间领会了对方的意图: “你想让她演钟晓芹?” 他突然想起,之前好像就这个事情跟陈芷曦谈过,只不过那时还没有下文。 “bingo,你觉得怎么样?芸宵是很典型的江南小女人,她的家庭背景跟钟晓芹也很像,再加上有越剧做基础,我觉得跟钟晓芹这个角色很契合。” 赵吉不说话,陈芷曦只好自顾自的说: “而且我观察过你们两人的生活状态,芸宵跟钟晓芹真的很像。” 赵吉开始挠头: “那得问她的意见,还得跟她们剧团调整档期,毕竟是公家的单位。” “我知道,不过一切的前提还得是你点头,另外,陈屿这个角色你想不想试试?” “我?”赵吉再次惊讶起来。 “难道你想看芸宵跟别人亲嘴?” 赵吉连连摇头,开什么玩笑,哪怕是工作他也接受不了,他的占有欲是很强的。 更别提他当导演的话,还得亲眼看着未婚妻跟别的男人亲嘴,他能忍才怪! “所以啊,如果芸宵出演钟晓芹,你来饰演陈屿是最合适的。” 赵吉沉吟道: “这件事让我们商量一下吧,她最近在魔都有演出,等她回来我再跟她说。” “行,倒也不急,但导演的事你自己考虑清楚,我觉得可以试一下,我亲自当制片人,在现场也会帮着你。” “这个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 他一向对自己很自信,那是针对他所掌握的技能,而导演显然不在其中。 “总有第一次,试过以后要是不行,以后我就不让你拍了。” 陈芷曦继续蛊惑道。 可赵吉没有轻易上钩,虽然拍电视剧和拍电影看上去都差不多,但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也不能说拍电视剧就一定不如拍电影的,毕竟电视剧也有很多经典之作,甚至画面质感不次于电影,比如《绝命毒师》、《权利的游戏》、《广告狂人》和《纸牌屋》,但它们仍然不是电影。 尤其是近几年来,井喷式涌现的优质美剧,已将电视剧形式提升到新的艺术水平。 高质量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也越来越多的电影大师加入到了电视剧行列,比如: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加斯·范·桑特、亚历山大·佩恩...... 这是个电视剧的黄金时代,但很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电影的独特之处。 有一些创作人已经对电影完全失去信心,转而投向其它叙事形式,譬如跨媒体。 还有,其他人,坦然接受了年轻人注意力短暂,只爱看小视频的说法。 此外,过去电影中的话题禁忌和观点,在现在电视中,已没有任何限制。 现在,一部关于无神论、多种族、LGBTA、边缘人和无zf主义者的喜剧能在任何电视台播出。 随着电视能够提供的文化讨论和刺激的内容,电影的确深受打击。 但是,正如小说,曾因50年代初电视的出现而极速衰落,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还会存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独特的品质将会得到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作为创作者的意图主要是讲故事并吸引大量观众,比起电影,你可能还有其它更好的创作媒介。 但是,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电影人或电影爱好者,那么你应该着重于提高电影媒介的某些特殊品质。 在目前的转型时期,新媒体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作为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需要在越发拥挤的视觉娱乐世界中坚守电影的一席之地。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需要不断强调电影形式的独特之处,使其与其他媒体区别开来。 如果电影和电视在主题和角色表现上没有区别的话,这意味着区别在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中。 电视是一种以对话为导向的媒介。 在电视创作中,编剧为王。 编剧在创作人的指导下构架整部剧集。 编剧个人,靠创作夺人耳目的角色对话产生戏剧张力,电视剧的对话是向观众表达情节、主题和角色的最重要的手段。 而在电影中,影像传达的信息和对话一样多,甚至更多。 电视剧中可以有片刻沉默,但长时间的沉默是绝对不行的。 同样,过于讽刺或不现实的对话在电视剧中也不行。 电视用言语表达含意,所以不能有太多对话表达弦外之意。 角色可以撒谎,可以讽刺,但必须通过情节知道,角色在撒谎或被欺骗,电视剧里不会出现《都灵之马》那样的对话。 同样,在电视剧里出现无配乐的5分钟以上的沉默片段,将是不可想象的。 你也不会在电视剧中看到不用对话,而用图像来推动重要情节。 在2013年,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皮囊之下》中,角色在塞车时听到婴儿哭泣而深有感触,这里用婴儿哭的音效来表达重要情节的转折,这种手法是不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的。 在影院里,在5.1立体环绕声中,宝宝哭泣的声音是极具戏剧性和空间穿透力的。 而在电视上,没有空间营造,观众无法像在影院中那样的集中精神,这个情节根本没法用同样手法表达。 一旦对话不作为主要表达手段,视觉元素就成了叙事的主要载体,这正是电影的独特之处。 当角色几乎没有对话,形体表演就成了表达态度、意图和情绪的主要手段。 演员的眼睛真正成为表达角色情感状态的窗口,对眼睛的特写正是一种强大的电影技法。 电视是以中景为主的表达形式,特写在电视上会看着太细节、太具体。 但在电影中,故事空间允许拍摄的尺寸和深度分段有更大变化。 当故事不依赖对话来推动,这些视觉表达就愈发重要。 在电影中,可以花长时间,甚至一刀不剪的长镜头去表现角色的内心感受。 不使用对话,而使用摄像机去认识一个角色,这就是经常能听到业内人所说的“电影语言”。 用视觉途径,而不是语言途径来接收信息,并带入角色的体验,是电影区别于电视的最重要的一点。 叙事的不同方式电视剧主要是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来展开。 如果整个故事从一个角色甚至一个旁白的视角展开,而且这个视角可能并不可靠,或者跟任何一个实际角色都没有关系。 这种电影式的叙事方式对于电视太过复杂,也很可能不能串起多集剧情。 同样,故事主体或对人物内心的探索受导演观点的影响也是电影的特色。 叙事者的世界观不同于角色的观点是种电影式的表达,在电视上并不常见。 当然,并不是说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就不会用批判的叙事视角。 比如《迷离档案》和《阴阳魔界》就是这样的叙事方式。 这些剧中的叙事视角是独立于角色视角之外的。 在《广告狂人》和《嘿道家族》里面,人物的世界观是有缺陷的,观众可以通过批判的眼光审视角色。 但这两个例子是比较罕见的,所以在许多层面上,它们是新型长篇电视剧的代表性例子。 在马克思·奥尔菲斯的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和米戈尔·戈麦斯的电影《禁忌》中,即使画外音存在,也仍然是以图像表达为主。 但也只有电影才能用非语言形式来表达含意。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在许多方面是一个电影教科书式的范例,其中的许多手法都不能运用于电视。 由旧日来信引入画外音的手法,对照片的使用,动机不明的推拉镜头……所有这些都服务于一个主题:过去发生的事情再现于眼前,其中另有隐情。 《禁忌》中也巧妙运用了这种过去与现在的融合,这种融合是电影中增强故事体验的特有的手法。 情节极简电视剧经常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看下去。 但是,如果电视剧情节非常简单,或者平铺直叙,就没有什么可以吸引观众看下去。 为了吸引观众连续观看,你必须设置好情节点。 如果剧集中没有多个情节线,那么在至少要有很多情节的逆转。 譬如一个故事开始时很温柔的人物,在几集之后变得强硬主动。一个女性角色的丈夫在某个节点爆出来是同性恋,一个暴烈的嘿帮大佬在后来的情节中显示出他脆弱的一面。 永远不会有一部既无悬念、也不反转的电视剧。 但是一种被称为慢电影的流派就是这样的故事,情节极少,很少逆转。 经典的慢电影有利山卓·阿朗索的《再见伊甸园》,凯莉·理查德的《旧梦》,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祝福》,香特儿·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以及安东尼奥尼的很多电影,比如《红色沙漠》。 这些都是情节极简却扣人心弦的电影故事。 由于电视剧中情节反转比电影更频繁,这意味着电视剧的剧情比电影的更多。 一旦剧情的多寡不再影响故事体验,这才是真正的电影叙事,这种叙事是在电视上绝对看不到的。 电影不依赖跌宕的剧情线而用其它元素来吸引观众,这些元素也顺应成为电影体验的核心。 对电视剧来说,剧本可能就是最终产品的蓝图。 而对电影来说,剧本只是一个起点,创作需要超越剧本,使之成为电影。 各异的视觉风格情节极简,主题模糊,内省,氛围,沉闷,缓慢而安静的电影常用长镜头和宽银幕镜头。 这对某些人来说像是艺术折磨,但这些都是这种电影风格的最明显特质。 要参透电影与电视剧的不同,需要真正了解两种艺术形式的基本组成、镜头尺寸、摄像机运动、剪辑和声音是如何操作,以呈现导演特定的视觉风格。 当我们谈论导演的风格,譬如罗贝尔·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罗伯托·罗西里尼,尼古拉斯·雷,道格拉斯·瑟克,托德·海恩斯,达登内兄弟,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基等人,谈论的是他们对基本电影元素的运用。 在构架方面,他们是用雷诺阿那样的开放型构架还是希区柯克那样的封闭型构架? 他们是如何移动摄像机的,或是像罗伊·安德森,如何在不移动机器的情况下构建故事? 他们是像威尔斯那样用深景深,还是像晚期的帕索利尼用浅景深? 他们是否有意的移动焦点,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他们的剪辑风格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电视剧根据对话来剪辑,而在电影中,镜头从一个正在说话的人物切开或者不拍说话的这个人则是电影导演风格的来源,同样的还有有意的手法譬如跳跃剪切和叠化淡入。 电影导演如何利用声音来推动主题? 在罗伯特·奥特曼的作品中,他会于将多个对话叠在一起,产生一种混乱的能量,并对构建故事和人物意图持诚实而批判的态度。 在电影中,不仅仅用剧本或故事构建风格。 而在电视中,核心创作者必然是编剧,而不是每一集一换的导演。 当谈到导演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和安东尼·曼的西部片之间的差异时,探讨的是他们如何表达剧本的方式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剧本本身的差异。 电影导演们的创意时而超越剧本,时而低于剧本,时而围绕剧本,而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可能在电视媒体上出现的。 然而世风日下,现在很少能看到电影有这样的创作。 现在的电影大多只是老老实实录制剧本的内容。 但这是电影的潜力所在,它能将故事从纸页上解脱出来,并且戏剧化,这是其他戏剧媒介没有办法相比的。 卡尔·西奥多·德雷尔电影中的一个角色讲话的长镜头就能创造时空对接的体验。 重要的不仅是角色说什么,还有如何用电影元素在视觉上表达这段对白。 宽银幕的魔力电视剧主要都是中小尺寸的画幅。 宽银幕在小屏幕上会失去魔力和张力。 因此,在电视中保持氛围比在电影里难。 这也是为什么《双峰》创造了独特的电视体验。 大卫林奇用独特的手法在电视剧中保持了黑暗而神秘的气氛,在电视史上这种能力很不同寻常。 电影常常使用宽银幕镜头来戏剧化角色所在的地点。 在安东尼·曼的西部片《赤裸的马刺》中,这些地点也是片中的角色。 片中的河流和山岭让你和主角一起感同身受。 在唐·西格尔的城市犯罪片中,主人公在庞大的城市景观中显得如此渺小,而这反映出警察无法解决犯罪或伸张正义的困难处境。 而电视因为格式较小,就很难这样使用地点和景观,而且由于推动戏剧发展的是对话和情节,所以通过图像将主人公的经历情景化的空间就很小。 影视元素比如景深组合和宽画幅通常是不能呈现于电视上的,虽然由电影导演制作的电视剧《谜湖之巅》和《奥丽芙·基特里奇》都尝试了用风景烘托主题和角色。 因为电影的本质是一种空间体验,围绕一个主人公在世上的经历展开,所以它需要一整套电影手法来全方位展现。 电影的这个特点用言语很难形容。 主人公在一个与我们相似或完全相反的世界中存在,这本身就很吸引人。 这就是卡洛斯·雷加达斯,利山卓·阿朗索,佩德罗·科斯塔,贝拉·塔尔和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等人的艺术电影的核心。 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感知自己在电影世界中的存在。 看着角色在世界中经历本身就是戏剧。 “存在”和“表现”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只有电影才能创作出的有形的和视觉的戏剧。 戏剧中的时间流逝长篇电视剧胜于电影之处在于,表现横跨多年的社会政治历史大事件。 电视剧因为能吸引观众投入大量的观看时间,所以在驾驭史诗故事方面的确无可匹敌。 但是,在观影中体会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即使是观看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这种七个小时以上的电影也一样。 只有电影可以通过增加银幕时间来延长时间,拓展极少量的剧情。 而像歌舞片创作,因为形式所限就需要压缩时间来增加剧情的紧迫。 故事片导演也同样使用压缩时间来增加故事紧迫性的手法。 对时间流逝的调控手法也是电影的特点之一。 模糊生之意义,在于直面不确定的未来。 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和事物的意义。 电影就能将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的答案用非直观的方式揭示出来。 维尔·鲁东的恐怖电影使我们发现恐惧就近在咫尺。 将这些问题化为戏剧性的体验可不是电视剧能做到的。 同时,也必须承认现今大多数电影都不能处理好这些主题。 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像安东尼奥尼的《奇遇》这样的电影,角色在游船航行中消失,最后失踪的谜团既没有解开也没有被充分的调查。 尤其是在丑国,人们喜欢“有观点”的电影,最后要得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结论。 电影很难驾驭这种类型的戏剧,电视剧就更难。 《嘿道家族》的结尾异常引人注目且史无前例,就是因为这个长篇系列以主人公和其家族未来命运的模糊不确定来收尾。 对主动观看的需求电视剧面向的仍然是被动型的观众,虽然这种情况会因为个别优秀的电视剧出现而有所改变,但是电视剧仍然受限于观众可以秒换频道的事实。 因此电视中不太会出现悬而未决或是误导性的戏剧问题。 戈达尔曾经说过,真正的戏剧发生在屏幕和观众之间——意为观众必须要参与到故事含意的创造中去。 这在电影中很少见,但是电视剧更不可能要求观众参与到含意的创造中。 在里克·阿尔弗森的电影《娱人日记》中,观众必须积极的参与到屏幕上的事件中。 含意或“真相”不是隐藏的暗喻;观众必须通过抵制屏幕上的事件来寻找含意。 从某些方面来说,观影的体验是对抗性的。 观众先受挑战,再产生含意。 不像电视,经常直接都交代给你。 这也是为什么贝内特·米勒的导演风格独一无二的原因,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行填鸭给观众。 他用一种细微安静的声音娓娓的讲述故事,而且这种安静的声音是不能在电视上讲一个长达多年的故事的。 《狐狸猎手》用如今罕见的尊重对待观众。 它不强制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其节奏、色调和张弛有度的表演让它对事件的观点在情节之间显现。 用视觉,而不是对话和情节来讲故事,是只有电影才有的独特能力。 现在在丑国导演中能充分驾驭这一能力的可能不多,但如果要把电影与长篇电视剧区分开来,那这种特质就是必须强调和细细品味的。 几十年来总有声音宣布电影已死。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纽约,《纽约客电影》创始人丹·塔尔博特告诉大家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大部分地标性电影院都要被一种叫做VHS(家用录像系统)的新发明挤的没生意了。 按许多人的说法,家用录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结束,因为它将观影这件事从一个黑暗的宽屏幕影院移到了自家客厅的小小电视机上。 然而影院历经此劫幸免于难,部分因为家用电视变得更大,更主要是因为尽管许多影院关门了,电影的价值却超越了观看形式本身。 同样,当数码摄像机流行起来,而胶片愈发稀少的时候,许多人担心胶片电影会死于数字GM。 很多人一直不能理解这种观点,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拿胶片拍摄的,所以拍摄的媒介并不是定义电影的标准。 在九十年代,一个电视剧剧组,在各处景色非凡的景点用16mm胶片拍摄,但在最后剪辑中不能保留这些场景,因为毕竟拍的是紧凑的中景格式的电视剧。 即使用了电影胶片也不能让这部剧集变得像电影,或是超越其平庸的剧本和电视风格。 但是,尽管今天电影中已经几乎不用胶片了,电影的理念仍然生生不息,吸引着无数人。 肖恩·贝克的iPhone电影《橘色》比许多胶片电影拍得更像电影。 当然,当你将电影语法与胶片结合,电影胶片的特质就会更好的展开电影的故事和空间体验,像杰夫·普莱斯的新片《忧愁围绕着我》那样,完美的呈现电影体验。 电影胶片和大型影院并不是电影的决定性因素,同样,很多人也不在意电视大众媒体对高雅文化一直以来的嘲笑。 “对淘汰的恐惧”从印刷品诞生时就存在,并且一直存在。 苏格拉底就曾担忧:口头传承的传统,会被阅读者破坏,因为读者依赖于印刷品,而不是记忆保留内容,这样只会增长年轻学者的懒惰。 可能很多电影人不担心电影的死亡,但很担心观众、发行商和电影节举办方已经开始忘记电影与电视之间的巨大区别。 随着资质平庸的电视剧首播集被编入电影节,两小时的电视首播集被包装成电影。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提醒大家,自己为什么喜爱电影,并且承认这两种媒介之间有很大区别。 让这些差异被清醒的认识,并重新认识真正的电影,而不是靠一些平庸的浪漫喜剧来区分电视和电影。 电影人需要停止自我审查,固步自封的发行商需要跳出边框,认识到只有勇敢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才能让电影媒介重新获得各年龄段观众的尊重。 今天的电影人、电影爱好者和电影节举办方必须明白,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利基媒介。 电影从业者必须成为这种艺术形式的领航人,不断维护这种媒介的品质。 电影节举办方应以戛纳电影节为榜样,履行责任推广有挑战性的电影,而不是电视剧。 而电影人需要创作的是90分钟的电影,而不是90分钟的电视首播集。 正是因为清楚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赵吉才更不敢轻易尝试。 电视剧和电影有本质不同,尤其对于国产电视剧。 电影有商业属性也有艺术属性,而基本没人认为电视剧必须具有艺术价值。 电影与电视剧的时长不同:一个短而浓缩,一个长而较为完整。 电影与电视剧的观看方式不同:电影是在电影院放映的,电视剧则是在电视或网络上播出 现阶段,电影和电视剧盈利方式不一样:电影赚钱的来源主要是票房,电视剧则是有很多分钱的方法,可以依靠电视台买断,可以卖点击率收视率,可以卖给网络等等。 换句话说,通常情况下电视剧比电影容易赚钱的多。 电视剧与电影对于编导演摄录美的要求不同:电影必须精益求精,电视剧没这种奢求 综上可以看出,电影的难度系数比电视剧高且风险比电视剧大,电影对于演员表演的要求是要远远大于电视剧的。 电影和电视剧在今天的世界影视里,技术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无论器材还是后期影视技术。 从拍摄时间来看,一部电视剧四十集,一集四十分钟左右,拍摄周期90天,一集大概是两天半就可以拍摄完成。 如果从拍摄时间来看,一部电影120分钟到90分钟,一般拍摄周期15天到90天。 也就是说电视剧拍摄周期上比较紧,平均每天要完成15~20场戏。电影的一天大概是1场到8场戏。 电视剧给演员的准备时间和电影给演员准备的时间完全不同。 电视剧演员每一天都堆在台词里面,时间紧迫到表演只要没错,一遍就过。 而电影则会为了一个动作反复调整,直到达到了导演的要求。 因为全世界的电视剧主要规律都是一样的,就是靠台词推动故事的发展。 而电影里面用画面带动情节的发展,则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也就是大家说的意境,而这一点这是电影和电视剧最鲜明的区别。 而就是这一部分也是最能显现一个电影演员和电视演员的区别了。 但是真正的区别却是你只能感觉到却无法描述的。 可能演员感受更深,那就是演员对于气场的控制。 这种感觉是可以隔着屏幕直接对你造成视觉上的冲击,这也就是一个电视剧演员和电影演员的根本上的区别。 一个好的演员通过自身的气场控制,使之成为自己演技的一部分,而气场这个东西是无法学习的,是任何人都抄不走的。 一个演员的演技可以跨越电视剧和电影表演的。 但是所有人一眼就能看出电影演员和电视演员的区别。 大家都明白他们之间的区别,但是真正用理论去讲出区别,所有人讲的似是而非。 可就是这说不清的一部分,也就是一个电影演员价值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喜欢他的观众,心甘情愿为了他去买票走进电影院,也让一个演员无论过了多少年,他在银幕上的每一瞬间还留在大家的心里。 技术可以解决一切,让演员变美变瘦变胖变老变丑,可是他不能帮演员去营造属于自己魅力,这就是电视剧和电影的区别吧。 而赵吉打心眼里不想去尝试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电视剧,如果真的要当导演,就只愿意当电影导演。 想到这,他突然抬起头说: “我拍《情圣》吧!” “啊?”陈芷曦没想到赵吉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不过拍《情圣》之前,我需要另一部小成本电影练手。” “什么?” “你帮我去意呆利找个本子,叫《完美陌生人》,额,也可能不叫这个名字,故事内容大概是——某个月食之夜,男主人和女主人邀请多年好友,一对新婚燕尔、貌合神离的夫妇和女友缺席的朋友共进晚餐并观看月食。 本来是一次寻常的中产家庭聚会,可由于女主人的一个既犀利又缺德的点子让这次聚会顿时变得危机四伏,狗血乱溅。 她要求在座诸位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自己的手机掏出来放在桌子上,然后每收到一条短信和微信,就要公之于众并解释原委...” 陈芷曦毕竟是金牌制片人,一听这故事梗概就来了兴致: “单一场景,没有大场面调动,演员也不多,确实适合用来练手,你从哪听到这个故事的?我怎么记得丑国也有个同名的电影?” “之前在国外论坛闲逛时无意间看到的,现在应该已经拍成电影了,但还没有上映,你去买下翻拍版权。 丑国那个故事完全不一样,应该是重名了。” 陈芷曦立马道: “好,没上映的电影,又是意大利,估计要不了多少钱就能拿下。” “嗯,演员的话就找我们的熟人朋友,我和芸宵也客串个角色,预计总成本不超过300万。” 陈芷曦是制片人,对于预算掌控更精确: “想多了,根本用不上,这种片子都不用搭景,租个房子就能拍,只要你速度够快20天就能搞定,片酬我亲自出面谈,应该用不了多少,200万的预算足够了。” “OK,听你的~” “你这几天抓紧把剧本弄出来,我好敲定演员档期。” “这么急?” “这可是你进军导演界的第一步作品,当然要抓紧时间,免得你创作热情没了。” 陈芷曦看着比赵吉还着急。 不过他还挺感动的,能感受出来,陈芷曦是真的希望他更好。 “好吧,我会的~” 陈芷曦雷厉风行,暂时敲定以后她就走了,得先联系意大利那边,把本子版权买下来,要不然都白扯。 而赵吉则坐在电脑前写剧本,这回没有进入电影世界,他改的也很认真。 原来的国内翻拍版,要不是因为有几个喜剧演员撑着,逗伴评分恐怕得降到5分以下,只能说勉强及格。 反正在赵吉看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对比原版,显然原版更有深度,而不光光是喜剧。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三对处于不同婚姻阶段的伴侣和一个宅男,七人聚在一起看月食,吃晚餐。 女主人提议当晚所有人把手机上每一个电话、每一条短信以及每一封邮件的内容都公开分享。 尽管有些不大情愿,但四位男主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友,家庭之间也经常联谊,于是大家在微妙的说辞中,都参加了这个游戏。 随着每个人的手机铃声逐一响起,各自的隐私开始曝之于众。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发生了波动。 游戏在深入,融洽和谐的气氛被打破,看似安稳的婚姻早已危机四伏。 无数疮痍在这场“坦白局”中被揭开,复杂的男女关系让所有人陷入困局。 1号家庭是这场聚会的邀请人。 男女主似乎存在婚姻危机,但表面上,他们还是继续扮演着幸福夫妻的角色。 虽然男主在试图挽回,但他不知道他的妻子已经出轨了他的好友——参加这场聚会的2号家庭的男主。 当然,也许他早就知道。 这场风险极大的游戏是女主提议的,当着她的丈夫和她的出轨对象,如此用心,细思极恐。 2号家庭刚准备要宝宝,虽然生活不是大富大贵,但看上去其乐融融,男主幽默,女主温柔。 可是,男主不但和1号家庭的女主有地下情,还把他公司的同事搞大了肚子,他的妻子也和前男友藕断丝连。 3号家庭,婚后数年,夫妻关系早已平淡如水,而且他们正陷入一场驾车致人死亡的交通官司。 女主是酒鬼,在“陌陌”上和陌生男子调情。 他的丈夫也有自己的“红颜知己”,每晚十点都要给他发私密照片。 为了不让妻子发现,他和单身狗好友互换手机(因为他们手机型号颜色相同),却不知,这位好友是基佬。 于是,基佬好友替他顶了“艳照门”的锅,他却成了无可辩驳的基佬…… 原本美好的月食夜聚会就这样变的不欢而散。 影片只有一个场景和大量东拉西扯的闲聊对白。 但就是这样单一的剧情,却让你随着每个人手机的一次次响起,而神经紧绷。 电影结尾也是点睛之笔。 原来所有的情节都是假设的,1号家庭的男主在一开始就没有同意玩这个游戏,聚会结束后,大家又“各自安好”的把家还。 1号家庭男女主继续扮演各自的角色,等待那或许会到来的婚姻破裂。 2号家庭男主一边和1号家庭女主保持着不正当关系,一边想办法安慰被搞大了肚子的同事。 3号家庭男主藏在厕所里赏心地看着“知己”发来的照片,女主回到卧室赶紧掩盖自己上“陌陌”调情的举动。 一切依旧…… 他们之间还有爱吗? 答案是肯定的。 否则,1号家庭的男女不会这样。 否则,2号家庭的男女主不会天天滚床单。 否则,3号家庭的男主也不会替酒驾致人死亡的妻子顶包坐牢。 那么,又为何他们各自都在做着背叛对方的事情? 这就是人性。 爱他(她),也在伤害他(她)。 其中一段对白让人印象深刻,1号家庭17岁的女儿询问父亲是否应该在外过夜。 “这是你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是你会铭记一生的事情,不仅是你明天和朋友聊天的谈资。 如果你以后想起,无论何时回想起来,这件事都会让你嘴角带笑的话,那就去做吧! 但如果你并不这么认为或者不太确定,那就忘掉它吧!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 这部电影片头有些缠人,必须耐着性子看进去。 而且原版电影有些诡异,因为在一上来前五分钟用隐喻的手法,拍摄了满月的镜头。 而到了剧中的1个半小时左右的时候,也就是聚餐中间,则插入了一个月食场景的拍摄。 月食都知道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到了最后五分钟的时候,也就是聚餐结束,众人纷纷欢喜离席,影片又以一个满月的月亮做结尾,暗示实际上月食背后的那些事情,其实没有真正被发生,最终还是一个团圆美满的结局。 试想一下,他们在开餐前,是一副完美的花好月圆的场景,因为在华夏,满月象征了幸福美满,因此导演想表达的也是四家朋友都呈现了其乐融融,一片祥和的美满幸福的表象。 那么到了剧中为什么拍摄了一个月食的场景插入呢? 一开始的真心话大冒险,把剧情从一场普通的聚餐引入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与丈夫的朋友卡西莫偷情的伊娃,是这场游戏的发起者,她挑衅的说: “我们大家都是君子,没什么玩不起的。” 而她的丈夫,理性且具足智慧的洛克却是最反这个游戏的人。 观众会在这里猜测会不会洛克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有什么不轨行为。 因为开场,卡西莫就收到了一个:“我想你了”的短信,当时他既惊讶又紧张。 但很快洛克笑着从房间里出来,告诉大家,这是他用女儿的手机编的一条短信,发给了卡西莫。 随着这个玩笑的开场,实际上是在说明,洛克其实是知道妻子和卡西莫有不正当关系的这个事实。 因此最初,妻子提议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洛克才提出了反对意见。 会是洛克和伊娃都各怀鬼胎所以才不想玩这个游戏吗? 但是一路看下来,却只能收到对洛克这个真君子,偷窥其隐私失败的无趣感,但如果看完后,绝不会让人对他的人设失望。 是的,洛克就是这么一个深谙人性又正直包容的正常男人、好丈夫、好父亲。 他身上的闪光点不仅体现在对妻子出轨这件事睿智的处理上,还尤其体现在他对女儿成长的温暖拆解。 但贼喊捉贼的伊娃,出发点在人看来,却是那个最玩不起的疑神疑鬼之人。 她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呢?表面是因为,她自己是一个心理医生,而她的丈夫却到别的医生那里去咨询心理问题,这很让她不爽。 这开篇点题,很明确的指出了,夫妻之间往往是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其实这很现实,因为她的丈夫明明是个手术专家,伊娃自己却也去了别的医生那里做了隆胸手术。 这是在手机信息刚出场时,伊娃接到的一个整形手术医生的电话里暴露的细节。 因为他们这场狼人杀是把手机都放在桌子上并公开每个人电话短信信息,因此第一个电话的来电暴露了伊娃这个无伤大雅的秘密。 而她另一个玩不起却偏要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她对她的偷情对象,卡西莫和单纯美好的比安卡是新婚燕尔,这让伊娃可能很有点嫉妒。 对卡西莫感情的不信任和试探,以及同在局中的两个人,才让她敢大胆的玩下去这个游戏。 感觉伊娃是个心机女表,这个玩法对于她来说可谓一箭双雕。 每一个偷情的女人,其心理都有和原配一比高低的想法,虽然有些女人都各自有家庭,并没有想要一个名分,但来自女人天性里的嫉妒,让女人骨子里希望自己才是那个男人最爱的人。 而婚姻证书上的那个人,不过就是官宣,也就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心理。 这就有了张爱玲把原配比作蚊子血和黏饭粒的说法。 其实也不过就是,得不到的才是好的,自欺欺人的心理罢了。 而艾娃的这个游戏一出来,真的就把卡西莫除了她还另有情妇并为他怀了孕的龌龊事给挖了出来。 而在卡西莫看来此事最窝火的不是他自己的滥情,却是他妻子和前男友还保持着知己关系的问题。 从观众的角度,总觉得柯西莫的妻子大概和前男友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甚至是盼着能找出点什么纰漏,但是最终,这个结论定在了有龌龊事的人同时也把别人往龌龊里想的观点上。 事实证明,并没有。 卡西莫的妻子和前男友除了保持了知己关系,并没有吃瓜群众想看到的事情。 这里让人感到安慰,导演终究没有让每一个人都堕落,和负面。 但是当卡西莫的电话响起,是一个首饰店的老板给打来的,告知他定制的穿孔耳环已经可以取了之后,比安卡开始敏感并呕吐了起来,因为比安卡根本就没有耳洞,很显然这不是给她的。 而没过一会,另一个渣男的另一个短信又来了,就是外面的情人怀孕的事情。 这个爆炸性事件不仅让比安卡难以接受,摘下了婚戒。 也一下触怒了伊娃,伊娃把卡西莫拉到储藏间,给他甩了个嘴巴,并把耳环摘下来扔给了他。 所以从这第一个回合中可以看到的是两个内心有鬼的男女,和两个天性使然的另一半。 因为自己那不可告人的心事,伊娃和卡西莫眼里的合法的另一半,也应该有点瑕疵才对,这样他们才能心安理得的继续偷情。 这就是伊娃的初衷。 但是伊娃的精明算错了地方,这一场游戏把自己的婚外情搅成了一滩乱泥,原本以为冲破束缚而不顾伦理争取的婚外真爱,不过是一场阴在夜晚光明背后的污浊。 此时的艾娃,万箭穿心,还无处倾诉,无权指责,只能默默的吞下这份苦果。 其实伊娃的老公是个相对正派正常的男子,他的秘密也仅止于对异性的性幻想中。 也就是所谓的YY。因为他最不堪的思想是佩普的前妻的声音,让他性奋。 对于一个正常男人来说,这再正常不过了。 每一个正常的男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幻想,这对一个健康的男性来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另一对有故事的夫妻之间的大冒险,那就是来勒和卡洛塔夫妻之间的秘密。 来勒是一个与小网友有短信往来的男人,这里说的真正,是指来勒在婚外情里可能动了真情。 因为他每天晚上都要收到小网友的甜蜜短信互动,他既不想让情人的短信暴露,又不能让妻子和朋友们发现。 因此他与单独来赴宴的佩普换了手机,而佩普出于仗义和当时紧急情况下的无奈,不得不暂时帮来勒顶了这个雷。 结果,没想到出麻烦的不是佩普,而是来勒。 原来佩普的的人设是这样的,先有离婚史,后又在一干朋友中间属于小萌蠢的边缘化人物,朋友们去踢球的时候很少通知他。 因此为了迎合大家的喜好,佩普隐藏着真实的自己,很有点猥琐形象示人。 其实皆因他不出众的身材和性取向难以启齿的自卑心理。 是的佩普的新对象是位小男生,当这个小男生给他发来赤裸裸的示爱电话的时候,来勒顶缸了,基于是他主动和佩普换的手机,因此他默默承担了这个事实。 但这时候,站在一众道德指责中间的佩普,却依然选择迎合大家反而对来勒说了一句,他有多讨厌基佬。 来勒的取向是男性这个事实被坐实了。 本以为佩普没有隐私的来勒,在曝光了佩普手机的语音之后,被大家惊讶的认定,来勒是出柜了而不仅仅是出轨了。 这下来勒一个头俩大,变成了里外不是人。 面对众人的质疑他选择了沉默。 但是随着妻子的质问,并不想把事情闹大的来勒有点开始焦头烂额,到后来,随着好友无情的指责和暴怒后,来勒忽然就平静了下来。 他开始反问大家,同性恋为什么就不能够得到尊重?如果是真心相爱,他们的爱情也是美好而纯净的。 而这个时候来勒的妻子开始愤怒离席,并表示对他的厌恶。 但就在卡洛塔离席期间,来勒却发现了妻子和网友之间的调情信息,是一句问关于出门前穿没穿内裤的短信。 这一下子让卡洛塔恼羞成怒的爆发了,面对来勒的质问,卡洛塔说出了藏在他们之间多年不和谐的婚姻关系。 原来她和来勒几乎一个月没有夫妻生活了,这让一个正常的成年女性感到寂寞和痛苦,因此才有了上面的那个短信调情。 但是卡洛塔基于道德底线,没有真正付诸于行动。 现在在知道来勒原来还是个基佬的情况之后,卡洛塔说出了这么多年出于当初对来勒为她醉驾顶罪的感恩,而没有选择离婚,默默忍受。 但是现在既然大家把这层窗纸捅破了,不如就尽早结束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换彼此自由。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 真真是,在这样一场“真心话大冒险”的狼牙杀里,看到了爱情、友情、实际上跟生活上的压力比起来,更为脆弱,经不起灵魂的拷问。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佩普首先醒悟了,并勇敢的站了出来,说出了换手机的真相。 同时也就等于告知大家,那个令众人恶心的同性恋实际上是他,而非来勒。 说完之后,佩普好像脱下了往日沉重的枷锁,反而更加从容自信起来。 来勒的这波承担性操作让单纯天真的佩普很感动。 来勒是在为佩普发问,而佩普也再也不想躲躲闪闪的,他开始想勇敢的做自己,爱自己想爱的人。 在最后佩普说了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会为他挡下全世界的子弹。”作为对自己爱情的宣言。 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什么才是真爱? 佩普在这个游戏结束的时候说: “因为我知道一见面,他就会被你们古怪的眼神伤害。我不希望他受伤,我要保护他。因为如果你深爱一个人,你就会为他当下全世界的子弹。” 这就是真爱,真爱就是不把他(她)暴露于人前,不让应有的隐私权被别人诟病,被别人窥探然后拿出来打牙祭。 真爱不分性别,不必考验。 真爱是信任,是呵护,是包容,是等待。 正如这里面伊娃与丈夫的对白中,洛克对伊娃的回答也有这层涵义。 妻子:“为什么你要拒绝玩这个游戏呢?” 丈夫:“因为我们的关系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是。有的人更加脆弱,你是对的,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黑匣子,装了所有的秘密。可能装的太多了。我们不该拿手机玩这个游戏。” 不要因为好强而把争论升级为争吵,让步的一方并非软弱,事实上,让步才是明智之举,所有能长久的夫妇都是,一方会试图退后一小步,但那是前进的一大步。 以及洛克对女儿关于要不要留在男友家过初夜的问题的对话,就是上面那段台词。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爱上她了呢?” “如果你每天要和她说上三十分钟的话,那就是爱上她了。” “那要是六十分钟呢?” “那就是爱死她了。” “再然后你们就不说话了,这就是婚姻。” 通过对话,可以看得出洛克是一个精神导师级人物,他的思想是全剧的核心思想,即真爱不是经不起考验,而是无需考验。 因为人性是复杂的,你无法去锁住一个人善变的心,但却可以因为真爱,去耐心等待她(他)的回归。 如果你是那块磐石,她(他)才会围绕着你转。 但如果你是漂移不定的种子,到处开花撒种,你的他(她)自然也就慢慢把你丢失,直至两个人都迷失在尘埃里。 电影到了最后,大家打开了门,各自回家的时候,门外明晃晃的亮着一轮满月。 而门外的人们,仿佛刚才的事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各自挽着各自的良人,彼此祝福,然后回家的回家,接男朋友的接男朋友。 而洛克的女儿,听了洛克的话,也乖乖的早就回来了。 原来月食之时,一切真的没发生过,那不过是一场躲在盛宴背后的假设。 最后一幕是洛克和妻子两个人送完客人,回到卧室,伊娃对着镜台摘下了那对耳环,而洛克就问了一句:“新买的耳环?”作为对妻子体面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