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笼罩在京城,工部侍郎孙元化脚步轻快,迅速来到了承天门。 守门侍卫确认腰牌无误后,才将他放进门了。 “孙大人,你可终于来了,皇爷可等你多时了。”刘若愚连忙迎了上去,带着孙承宗沿着宫墙左绕右绕,来到了西苑太液池旁。 纵然是过了正旦,天气依旧十分寒冷,太液池中的水面仍旧是结冰状态,时不时刮起的微风也带着丝丝寒意,让人不怎么舒服。 朱由校背负双手,静静看着湖面,直到耳后传来的脚步声,才回首笑道:“孙爱卿,你可终于来了。” 孙元化连忙躬身行礼,“陛下恕罪,臣在城外工坊,所以才来迟了。” 朱由校微微摆手,指了指搁浅在岸边的楼船,笑问道:“孙爱卿,你可知我大明水师现在的战船是什么样子?比这艘船大吗?” 孙元化迈开脚步,迅速走到楼船边上,伸开双手大概丈量了一番,解释道:“陛下,我大明常用的战船和这艘楼船相比,长度和宽度都差不多,只是船体结构略微不同。” “海船才这么点大?” 朱由校瞧着只有五六十米长的楼船,脑海中泛起后世的万吨巨舰停泊在港口的画面,瞬间感觉到了差距,蹙眉问道:“两者有何不同?我大明的海船能装载多少火炮?” “陛下,两者主要是船体结构不同。这艘楼船船高首宽,不适合远航,只能在内河中航行,经受不了大风大浪,而海船却能在巨浪中披荆斩棘。据臣所知,登莱水师所用的战船,每艘能装载二十多门火炮,搭乘三十多名士兵。”孙元化道。 “我大明战船竟如此垃......不堪?” 一时激动之下,朱由校都差点将垃圾二字说出口。 “陛下何出此言?” 孙元化可不认为大明的水师战船不行,至少对付建奴绰绰有余。 “为何不造大船?”朱由校问道。 孙元化道:“陛下,要想造大船,所需要物料钱财会成倍增加。臣以为大船不划算,只会浪费民力。” 他说得也有几分道理,大明以前又没有海上利益需要保护,确实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建造大船。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不仅粮食会走海运,以后还计划在辽东腹地派遣水师登陆,没有大战船,怎么能行呢? 朱由校责问道:“怎会不划算?以后南方的粮食要改成海运送到京城。朕听闻海上有巨寇出没,并且还同东南豪商有勾连。没有战船保护,那些狗东西给朕来个粮食漂没大半怎么办?” “陛下的意思是现在我大明要开建大战船?”孙元化目露疑惑。 现在工部哪有余力去建造海船? 仅是打造燧发枪和铸造火炮,都新招募了数千工人。 工钱是一部分,材料款更是大头,再加上新建工坊,仅三个月的时间,都用了三十余万两白银。 “朕确实有意建造大船。”朱由校点头。 海上作战,和陆地上完全不一样。 谁的船坚炮利,谁就能取得胜利。 再过九年,英国所建造的风帆战列舰,海上君王号就要下水了,这可是装备了一百零四门滑膛炮的怪物,总重一千六百余吨,有四层甲板,可载八百多名水兵。 “陛下,大船建造所需木料要提前准备......” 孙元化欲要阻止,朱由校却挥手打断道:“朕不是非要大船立刻下水,只是让你提前准备,将设计图纸拿出来,并且把所需木料提前准备好。” 孙元化轻吐了一口浊气,放下心来,问道:“陛下对这艘战船有何要求?臣明天就开始着手准备图纸。” “按照洋人的计量方法,我大明的战船全长必须超过百米,航速要在十节以上,火炮数量不得少于一百二十门。”朱由校几乎是按照海上君王号的模板报出参数,并且还将尺寸加大了两分。 孙元化就算是没有设计过战船,也知道很难达成这个数据,叫苦道:“陛下,这样的海上巨舰,不仅我大明造不出来,恐怕就连航海技术极为发达的洋人也无法完成。” 朱由校当然不可能拿未来的战船说事,强硬下令道:“难道我大明就比不过洋人了吗?必须要按照这个参数设计,有问题就想办法解决。若是真的能造出这样的战船,朕绝不会吝啬赏赐。但要是敢拿假图纸欺瞒朕,所有参与之人,全部处斩。” 说到最后,朱由校紧盯着之前翻掉的楼船,杀机毕露。 孙元化只得无奈点头道:“臣尽力去做。” —— 次日清晨,迎仙殿中正召开着正旦节后的第一次常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瞧着跪倒在地的官员,朱由校终于感觉舒坦了,心中暗叹自己可真是劳碌命,前几天休息,总觉得浑身不自在。 “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恩典。” 官员们再次叩拜道谢,起身之后双手垂立,目不斜视。 朱由校问道:“三月份要举行的会试是否准备好了?” 礼部尚书杨景辰走出队列,躬身答道:“回禀陛下,贡院已经整修完毕,各地举子正陆陆续续赶到京城。” 同乡试一样,会试也要举行三场,分别在三月初九、十二、十五日。 考试的时间如此之长,贡院号舍必然是重中之重。 若是有哪个倒霉蛋因为号舍漏雨,污染了试卷,那才真的是要白费三年功夫。 朱由校当然不可能允许此事发生,早早就从内库中下拨了银两,交给杨景辰整修贡院。 “试题可准备好了?”朱由校问道。 “臣尚未准备,按照以往的惯例,都是在考试前一天才出题,夜里边刻边印,至黎明时才印完发到考生手中。”杨景辰回答道。 朱由校微微点头,略一思索后,吩咐道:“你们不用浪费力气想考题了,朕到时候会亲自出题。” 听见皇帝要亲自出题,众人都为之一愣,以为皇帝会出很刁钻的考题。 然而,朱由校却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认为大明的官场就跟筛子似的,处处漏风,若是让这些官员出题,说不定又会搞出科举舞弊之事。 “对了,翰林院拟一道圣旨,告诉进京赶考的举子,今年朕会严查冒籍之事。一旦发现,就革除举人功名。” 朱由校已经打定了主意,将此次会试办成大明朝建国以来考风最正的一次。 按大明朝制度,所有考生依据籍贯,分为南北中榜各自分配名额取士。 可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北方考生的才学要低一些,南方考生便伪造籍贯,参与北榜的竞争,来提升自己的中试机会。 以往的处罚,都是发回本学,以后还可以继续参加考试。 犯罪成本太低,导致了冒籍者众多,对北方学子极为不公平。 朱由校当然要严查冒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