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死而复生

第174章 改稻为桑

死而复生 烟熏小黄鱼 2575 2024-07-10 00:42
   从徐州府出发,沿着运河继续南下,不过一日就抵达了淮南府宿迁。   到了此地,队伍就得抛弃船只,改走陆路。   轰隆隆......   超过千人的重骑兵沿着官道奔驰,声音震天动地,南方的百姓哪见过这阵势?凡是听见动静之人,瞬间就跑没影了。   “陛下,咱们现在是在桃源县,沿着正西方向行军,经过虹县和五河县,就可抵达凤阳府城,大约需要三天时间。”   漕运总督王应熊骑着战马,就跟在朱由校身旁。   “此地为何不种稻谷?”李标指着远处的忽然发问。   朱由校双腿紧夹马腹,速度不曾减慢分毫,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中,有大约三亩的田地极为不协调。   “这上好的水浇地为何要种树?”卢九德疑惑问道。   朱由校也将目光转向王应熊,等待答复。   王应熊拱了拱手,笑着解释道:“卢公公有所不知,这可不是杂树,而是桑树。桑树可喂蚕,而蚕可吐丝。你我身上的官服,可少不了这玩意。”   卢九德摇着头,仍旧一脸不解问道:“咱家知道桑树是用来养蚕,可为何要用这上好的水浇地呢?难道那些山地上所种的桑树还不够吗?”   朱由校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道路右边的山坡上,种植着无边无际的桑树,一眼望不到尽头,也不知每年的桑叶能养多少蚕。   “当然不够!丝绸的利润远比种田高,士绅大户还想将全部田地拿来种桑树呢!”王应熊笑呵呵道。   “那这些人如何能缴纳朝廷的田税?”卢九德又问道。   朱由校插言道:“用卖丝绸的钱去买。”   “陛下圣明!”   王应熊拱了拱手,再次说道:“纵然是现在粮价高居不下,这地用来种植桑树,每亩地的收益也是种粮的两三倍。”   “现在南直隶的粮价是多少?朕让南直隶各府出粮支援陕西,为何所有知府都不能完成预定数字?”朱由校问道。   “回禀陛下,现如今凤阳的粮价在一两三钱一石,而南京却是在一两七钱一石。”王应熊谨慎控制着战马,让其稳稳落后半步。   “这么高了吗?难怪知府收集不到粮食!”朱由校微微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   说话的同时,队伍又行了数里,此刻映入眼帘的田地,已经有两成种上了桑树。   嘉靖皇帝费劲心思推行改稻为桑,想要弥补国用不足,可却因为严嵩、严世蕃、何茂才等人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没有一人真心想为朝廷弥补亏空,而无法推行下去。   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都不要朝廷动用行政手段,地主就自然而然该种桑树了。   李标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下严令,要么让士绅将这些田重新变为稻田,要么重新厘定税额。”   王应熊闻言,神色一动,想要出言辩解,可想到皇帝还没有表态,于是又把即将说出口的话收了回去。   “此事不急,待朕回京同大臣们商议后再做决定。”朱由校摇头道。   改稻为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靠行政命令很难阻止。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迟早要变成历史的尘埃,取而代之的是大工厂、大庄园的资本经济。   若不是因为天灾,全国上下都缺粮,朱由校都想以行政命令来加快这一历史进程。   ——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只因出了个朱皇上,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由校才刚踏入凤阳府城,就听见远处传来的一道童谣。   “这......”   漕运总督兼任凤阳巡抚,王应熊听见这段童谣脸都绿了。   卢九德同样脸色铁青,咚的一声翻身下马,“皇爷,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乱臣贼子,请皇爷下令,奴婢这就将人统统抓起来,定会审出幕后主使。”   他还以为这其中定然有人主使,否则怎么有人敢在朱家的龙兴之地唱这玩意。   李标瞧了一眼王应熊,微微摇着头,脸上满是惋惜之色。   在他看来,这事就算没有人主使,身为凤阳巡抚的王应熊,也逃不掉失察之罪。   “不用!”   朱由校脸色同样不好看,但却挥手阻止了卢九德。   苏北这地方,历朝历代都穷,就连后世也一样,还真怪不得百姓。   毕竟朱皇帝也是全家都饿死了,实在活不下去,才豁出性命选择造反。   “臣今晚定会严查此事!”   王应熊如蒙大赦,不停擦拭着额头上的冷汗,连忙保证。   朱由校摇头长声道:“凤阳乃是我朱家祖地,可这些百姓却没有因此沾到光,反而依旧吃不饱穿不暖,心中有所怨言也是难免的。”   王应熊闻言心中一松,正准备颂赞皇帝圣明,却听见朱由校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不过,你身为凤阳巡抚,替朕牧守一方,必须得将凤阳一百八十万百姓放在心中啊!”   说着的同时,众人已经走到了中都皇宫。   这处皇宫的规模自然比不上京城,就连和南京相比也小了一大半,占地只有一百多亩,凤阳守陵太监早已带着宫人在门口跪迎。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宫人山呼万岁,全都神色恭敬跪在地上。   “都起来吧!凤阳守陵太监、凤阳知府、中都留守司都督进来。”   朱由校摆了摆手,一马当先走了进去,众人紧跟着接连而入。   “陛下,臣自到任凤阳后,不敢有丝毫懈怠,已经同凤阳知府商议出了秋收后要兴修的水利设施。”王应熊说道。   “这还不够!”朱由校摇了摇头。   “不够?”   不止是王应熊满头雾水,在场其他人同样如此。   古代为官,能厘清刑狱、完成征税已经算得上能吏。   若是能完成兴修水利、修桥铺路类似的壮举,就能说是一代名臣了。   “不够!”   朱由校斩钉截铁道:“尔等身为凤阳巡抚和凤阳知府,当以凤阳地区的发展为己任,要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需。朕问你们一句,现在凤阳百姓最缺的是什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