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月26日,卓希贤访问缅甸,吴奈温等军政府领导人到机场迎接。 机场上鸣礼炮十九响。 几千名缅甸青年组成方阵,挥舞两国旗帜,高呼缅华友谊万岁!祝副总理身体健康! 乐队奏乐,五彩气球升天。机场到国宾馆的路上,无数群众夹道欢迎。 缅方给足了一国首脑的礼遇,老卓面子大大的有。 这些画面,隔天就上了两国报纸的头版头条。 以《缅甸劳动报》为首的主流报纸,接连发表文章和社论,极尽美言夸赞卓希贤的仰光访问之旅。 老卓参观仰光大金塔的照片,传遍全缅。 华夏国内媒体报道不比缅甸少,华新社连篇累牍的褒誉卓副总理首次出国访问的意义,和介绍缅甸的高规格接待。 张扬翻阅着国内的报道,越看越气,气呼呼的甩开一张报纸。 “旅长,有啥可气的?”李国成捡起报纸,看了一会他更气。 《参考消息》末版刊登了一篇社论,说到: 这是十年动乱后,我国重要领导人第一次出国访问。这次出访,是为华夏外交“还债”进程的重大推进。 读完文章,政委脸色更难看。 还债。 多么刺眼的词汇! 国与国的关系来说,做错了事才有债的产生。 还债无疑是华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损害了缅甸的利益。 从历史角度上说,六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恶化,导致华夏支援缅共,不正是仰光的排华骚乱。 大使馆被冲击,一名华夏技术专家牺牲,70万华人华侨受冲击,无数华人家破人亡,漂流四海。 张扬为何北上参加缅共,不就因为排华运动。 现在,有些无耻外交官、知识分子,公然宣传卓希贤的东南亚访问之旅,是为了还债。 华人的债,又有何人偿还? 仅凭两国媒体高呼胞波友谊,就可以忽视一切不幸,乃至否认缅甸民族解放运动? 承认“欠债”就要还钱。 华夏是泱泱大国,不会向缅甸这等小国出卖国家利益。 那还债的筹码,又是谁? 是缅共! 是支持解放运动的各族人民,包括缅族、华人。 追求民族解放,民主自由,是天然正义的。 应该被打倒的,是独裁军政府。 缅甸上下如此欢呼,就是因为卓希贤事实上给军政府政治背书,增加奈温政权的正统性。 不止华缅两国,西方世界,对此次访问,也给予高度的赞赏。 越南和柬埔寨不断发生边境冲突,两国的背后是华苏两个大国的角力。 卓希贤的出访计划,大体围绕着越南访问周边各国,在西方世界眼里,格外有意味。 东南亚局势加速紧张,新的冲突正在酝酿。 缅甸借此机会,再次掀起舆论攻势,打击缅共的气势。 根据地广播都能听到南边来的电波,可以想见缅军对总部的宣传战的强度。 局势如此剧变,根据地决定临时召开常委会,统一大家的思想,远在佤邦丛林接受特训的将志明也赶回来。 这个时代,华夏对中南半岛的影响力,远超乎后人想象。 听着政委的报道,每个人的神色都沉重无比,玛努最为丧气,宛如天塌了一般。 张扬很轻松,根本无惧卓希贤的言论。 这是因为他从历史下游而来,掌握太多的信息,对卓希贤的了解,远超这时代所有人。 若说缅共、泰共是自我崩解,但坚持武装斗争的马共呢?老卓就这么卖队友? 若是张扬没穿越,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他屁股绝对坐在卓希贤这边。华夏培养的东南亚小弟,个个费拉不堪的,搞了十几年革命,都不成功,全都是垃圾。 可现在他是西北军区的头头,屁股坐在缅甸人民这边,屁股决定脑袋,当然要反对卓希贤的卖小弟以换取融入西方世界的举措。 张扬现在是个小人物,影响不了华夏外交,只能从自身做起。 打铁要自身强,卓希贤卖队友,和自己争不争气是两回事。 没了思想武器的华夏,后世被小国打脸还少? 他要卖队友,那就咋呼几声给他瞧瞧。 张扬敲敲桌面,“要有定力!老卓一张嘴,能把我们给说没了?” 李国成拍桌大声说:“没错。他访问仰光,离缅北远得很,能隔空打死人?” “全旅五千战士,有枪、有炮、有导弹,工厂、大坝、军工厂不断兴建,我们每天都在变强。全体指战员万众一心,又有何惧。” 王飞最为好战,激动的说: “嘴炮再牛,它也没手里的枪管用。战场上见真章,缅军打赢了,才有资格决定缅北是谁家的。” 宣传再厉害,在缅北这块土 地上,终究靠武力来解决问题。 武器的批判,比批判的武器,更能决定双方存亡。 谢和华沉稳地说: “东南亚棋盘上,我们连棋子都算不上,充其量算一只小蚂蚁。但小蚂蚁再小,也能咬人。” 张扬:“没错,华夏无权决定我们生死。军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权力乞求不来,是靠自己争取。 西北军区的利益诉求,必须自己去夺取,不要学缅共,总想着要援助,一断援助就哭哭啼啼。 玛努转变心态,向大家保证:“军事和工业我都不懂,但一定会做好群众工作,为根据地和平稳定做贡献。” 大家一致确定要发声,向外界表明立场。 任何声音,都不如枪炮声有力。 大家移步指挥中心,王飞对着沙盘讲解。 剿匪作战后,根据地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宁环境,大胆的老百姓已经在走夜路,再也不怕匪乱。 有防线、山峦的阻隔,缅军也停下兵力试探,不再派精锐小队送死。 “目前,根据地有两处,最可能爆发冲突,一个是瑞丽江西岸集市,克钦独立军可能来袭。 另一个也是瑞丽江,但在河的下游。缅军近期蠢蠢欲动,企图避开正面防线,通过河谷进犯根据地南部。” 克钦独立军威胁不大,不会为了一个集市集力攻击,若真如此,有河流和渡口炮垒在,敌人过不了河。 “你重点分析缅军企图。” 王飞:“导弹部队击落两架飞机后,缅军侦察兵的活跃度出现高峰,吃亏后,又很快回归常态。侦察飞机失事的目的,没能达成,缅军不会就此放弃。” “为了获取军区的情报,缅军早晚会动。我觉得瑞丽江下游河谷,最有可能发生冲突。” 瑞丽江出国门后,就是下游。 河谷下游,两岸尽是高耸的山峰,深v河谷高度达到300多米。 深切河谷,地形陡峭,水汽充沛,常年笼罩白雾,山林比热带雨林还险恶。 因险恶的地形气候,九旅巡逻队并不深入河谷,只在南坎防线和渡口堡垒以南活动。 长年在雨林作战,缅军组建了直属总参谋部和各军区的侦察兵部队,风格有点类似特种大队。 从出其不意的军事角度看,险恶的自然条件,也是缅军的机会。 急流暗礁密布的瑞丽江,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天险。 缅军要行动,只能是近期。 过了1月就是热季,河谷的气温能飙升到40°,峡谷比现在还险恶几倍。 王飞推测缅军从下游而来,大家很认同。 张扬:“那就由你指挥此次行动,可以调动留守根据地的特种中队。” 特种大队一分为三,一中队在华夏和边防军交流,二中队带新兵去萨尔温江的密营特训。 只有三中队作为特种力量,驻守孟牙河谷,以备应对突发事件。 将志明有点跃跃欲试,回到根据地,他一直在训练,早就想来一场真枪实战的战斗。 张扬笑了笑,“志明,你不用回密营,这段时间跟着三中队。” 这不就是给自己创造机会,将志明开心极了,乐颠颠的去找三中队报到。 想到卓希贤即将关闭对东南亚的广播台,张扬决心道: “老大哥要灭灯,那我们就点灯,搞个自己的远程广播电台。” 谢和华拍腿道:“早就该搞了!” 宣传攻势不是缅军的专属,根据地也要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向全缅人民输出思想观点。 军政府如此腐败,就该有批判的武器,狠狠的揭露独裁政府的丑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