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做事比较粗暴的评语,在俄罗斯并非属于恶评。贝利亚很清楚,斯大林在很多时候表现出的高压粗暴态度是装出来的,真正让斯大林不接受的是那种“不纯粹”的人。 无视了斯大林的不快以及呵斥,等斯大林呵斥完后开始询问“你的理由何在?” 贝利亚答道:“总书记,克格勃最近的情报调查中基本确定,战争爆发到现在的阶段,芬兰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最近达到了极高水平。这种情绪并非针对苏联或者同盟国,而是针对所有想进入芬兰的国家。不管是哪个国家进入芬兰,都会遭到芬兰激烈的反抗。” 斯大林眉头微皱。这种情况不是什么秘密,斯大林通过其他情报渠道得到了同样的消息。这种反抗的情绪并非只是芬兰所独有,所有小国都是如此。而芬兰这个国家非常小,总人口只有370万,还没有现在苏联红军的数量多。 “你的理由只是因为会我军在解放芬兰的时候遭到激烈的反抗么?”斯大林问。 贝利亚答道:“总书记,芬兰已经得到了德国的各种安全承诺。据说1部分芬兰军人在德国接受了训练,芬兰的反抗将或许将极为激烈。” 听到这里,基洛夫的眉头微皱。芬兰国土面积倒是不小,有3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0千米,有几个良港。但这么大的面积也让芬兰的防御十分困难,根据苏联获得的情报,芬兰如果进行全国总动员,其兵力也不会超过15万,坦克等装备数量很少,苏联红军想怎么突破就怎么突破。 基洛夫不得不问道:“贝利亚同志,您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 贝利亚答道:“基洛夫同志,好几个红军对外交流的报告中都显示,中国国防军在军事交流中认为,芬兰可以采用全面游击战的模式与苏联战斗。只要芬兰能够得到来自海上的援助,他们就可以战斗下去。而红军则不得不在芬兰全国进行1场追击战,需要建设针对芬兰370万人口的大量战俘营。” 基洛夫听贝利亚这么讲,总算是明白贝利亚为什么反对解放芬兰的计划。在贝利亚的判断中,芬兰绝不会如同波罗的海3国那样投降,而是会战斗到底。这样的话,芬兰33.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提供了全面游击战的空间。 虽然基洛夫认为芬兰人会进行比较激烈的反抗,可基洛夫不认为芬兰会做到全国都进行游击战的程度。原本基洛夫觉得贝利亚选择了比较温和的态度,现在他又觉得贝利亚提出建设针对370万芬兰人的战俘营,是非常激烈的看法。 斯大林此时想到的不是芬兰,而是波兰。1939年,纳粹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占领波兰西部地区。苏联随即从东部入侵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 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1些新建的战俘营。很快,苏联政府就认为波兰战俘是1个大包袱:1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1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先是“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1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如果这事是贝利亚1个人突发奇想,报告肯定不可能立刻获得批准。这事是上层有了默契后,再由贝利亚这个负责人提出处决计划。 现在贝利亚提出了针对370万芬兰人的战俘营问题,以斯大林对贝利亚的了解,他认为贝利亚不想对整个芬兰民众进行大规模处决。斯大林自己也没有考虑过对芬兰全体国民进行大屠杀的打算。 但是局面如果真变成贝利亚判断的那种局面,斯大林倒是没有更多的选择。虽然不至于处决全部370万芬兰人,但是处决几十万人是必然的。而且剩余的芬兰人也得送去西伯利亚去。 斯大林并非没有干过同样的事情,在高加索地区就对不少当地叛乱势力进行了围剿后,将剩余的当地人口强行迁移去中亚或者西伯利亚。 点上烟斗,斯大林沉思起来。现阶段的世界局势十分紧张,苏联因为巧妙地中立态度,欧美集团都改变了表面上敌视苏联的政策,开始试图将苏联拉进同盟国阵营。这使得苏联获得了超然的地位。 同盟国并没有采取传统的先给与大量好处的手段,他们只是做出了各种包山包海的承诺,但是这些承诺必须是在苏联加入同盟国之后才会兑现。这让斯大林对同盟国很不满。 从某个角度来看,这次解放芬兰的军事行动倒是能够证明同盟国对苏联的态度。如果同盟国最终接受了苏联解放整个芬兰,将芬兰变成苏联的1个加盟共和国。那就证明同盟国在苏联面前徒具其表,事实上并不敢对苏联如何。苏联就可以考虑执行解放东欧乃至中欧的计划……但是同盟国如果因为芬兰而与苏联进行战争,那该如何? 斯大林原本对于贝利亚反对解放苏联而感到不快,经过对战略的考虑后又认为贝利亚的看法非常稳重。如果同盟国在与中国的战争中居于劣势,就意味着苏联获得了行动的自由。那时候芬兰反倒不再重要,对苏联来说,更有价值的无疑是东欧与中欧。而且同盟国1旦战败,芬兰就注定重回苏联的怀抱,现在的苏联倒是没有必要那么急。 想清楚了战略顺序,斯大林这才问贝利亚,“当下欧洲各国对于左翼的镇压情况如何?” 贝利亚立刻回答了这个其实非常严重的问题。欧洲各国共产党中,德共曾经是第1大党。现在德国国内的德共成员已经基本只存在于监狱和集中营里。大量德共成员逃到了苏联,1部分逃到了欧洲,少部分逃到中国。欧洲已经法西斯化的国家中,各国共产党都遭到了残酷的打击,其成员的命运与德共差不多。 由于亚洲同盟打出了“推翻4座大山”的旗号,欧美各国左翼是共产党,但是在反对4座大山方面的态度与中国比较接近。在欧洲组建起针对中国的同盟国之后,各国的左翼遭到了全面打击,大量左翼人士被捕入狱。有左翼思想的欧美民众噤若寒蝉,根本不敢再发表此类言论。 听着贝利亚的介绍,基洛夫委员神色凝重起来。等贝利亚讲述完毕,基洛夫微微皱起眉头,思索着什么。 “基洛夫同志,你怎么看此事?”斯大林对于基洛夫的态度有些在意。 基洛夫赶紧答道:“总书记,中国已经开始组建世界人民解放军。我正在考虑,何锐是否已经料到了欧美国家的反应?” 斯大林很认同基洛夫的视角,因为他也注意到了这点。欧美以前之所以强大,主张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左翼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欧美对左翼的打击,使得其社会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裂。这是在削弱欧美国家的力量。 不过斯大林却嘲讽道:“所谓的左翼,历史上转为右翼的速度从来都很快。”这并非斯大林污人清白,他只是在陈述1个事实而已。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以后,第2次科技、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国工人政党的建立,各国工人阶级要求加强国际联系和团结的愿望日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者于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了国际工人代表大会,通过了《国际劳工立法》草案和关于《庆祝“51节”的决议》,这次会议被公认为是第2国际的成立大会。 随着国际形势更趋紧张,世界大战颇有1触即发之势。1912年11月,第2国际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非常代表大会,专门讨论反对战争威胁问题,1致通过了题名为《国际局势和反对战争的统1行动》的宣言,严厉谴责了德、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活动,号召各国人民采用1切手段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1914年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2国际的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在右派和中派的控制下,背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站在本国资产阶级政府1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使第2国际分裂成为互相厮杀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政党。第2国际已经破产。 对于斯大林的看法,基洛夫与贝利亚都表示了赞同。贝利亚虽然口头赞同,心里面却觉得局面已经发生了变化。第1次世界大战是1场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对照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来看,的确是“春秋无义战”。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除了出现苏联这个强大的共产主义国家之外,也出现了中国这个强大的左翼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大量不肯再打帝国主义战争的左翼人士要么逃到苏联,要么逃到中国。要么留在本国内,为苏联提供情报信息,希望苏联能够终结帝国主义战争。这让苏联情报部门拥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海外情报来源。 对比苏联得到的巨大情报收益,贝利亚认为中国也肯定得到了非常多的欧美情报来源。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情报提升赢得战争的几率。 3人谈到这里,斯大林结束了会面。他此时已经解决了关于苏联战略方面的1个内心困惑,即便谈不上念头通达,至少也不再是模模糊糊。送走了基洛夫与贝利亚之后,斯大林再次考虑起苏联的世界战略,发现苏联的世界战略之所以存在很大的问题,非常可能是因为苏联下意识的认为欧洲是世界中心。以苏联的实力,想解放整个欧洲大6,成为主导欧洲大6的力量,也不是当下的苏联可以轻松确定的目标。 现实中,随着美国的强大,苏联也不得不认为环大西洋经济圈是世界中心。苏联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成为环北大西洋经济圈的主导者。 就这样的实现情况,苏联肯定无法制定出苏联主导的世界秩序。然而苏联是世界顶尖列强,苏联无法承认自己只是1个地区大国。在很多讨论的时候,就难免因为无能实事求是,下意识的走上了“主导欧洲就能主导世界”的窠臼。而且苏联此时还有1个没想到的情况,那就是苏联作为共产主义灯塔的形象加成。 这个世界上的人民都希望得到解放,获得真正的民主。不管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如何打击左翼力量,左翼思想都存在于每1个人心中。苏联就成了寄托这种思想的载体。所以苏联就意外的成为了思想层面的世界中心。这反倒满足了苏联成为世界中心的感受,让苏联感觉自己在某个程度上成为了世界中心。 美国与中国本就不是欧洲国家,两国从1开始就跳出了地区中心论的桎梏。反倒可以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考虑,反倒更容易制定出可靠的世界秩序思路。 想到这里,斯大林思路上再没有任何限制。认清了这些的斯大林心里面酸酸的,因为斯大林真的不满足于苏联只是1个地区强国,或者欧洲霸权的最终地位。冷漠的现实让斯大林感觉到了1种无力。斯大林非常讨厌这样的无力感! 看着世界地图上远比苏联更巨大的世界,斯大林思考起苏联主导的世界秩序到底该是什么样的。 看到《论世界未来》的不仅仅有苏联,全世界工业国领导层很快都看到了这篇文章。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心情在看完《论世界未来》后变得很糟糕,丘吉尔肥胖的身体陷在座椅里,雪茄的味道弥漫在首相办公室内。 丘吉尔懂得世界秩序,所以丘吉尔很清楚何锐的文章并没有夸大其词。虽然何锐没有写明,但是从战略上讲,中国正在挖大英帝国的根基。4亿多人口的印度是英国巨大的市场,为4千多万人口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大量税收。4亿多人的印度同样是英国取之不竭的兵源地。 英国镇压其他殖民地的时候,会大量使用印度军队。由于殖民地当地叛乱者的战斗力不足,印度军队足以对付。所以英国军队的工作就是打最具有技术含量的战役,并且碾压了成规模的殖民地叛乱者,获得了1次次的大胜。而印度殖民地军队则承受着实际上伤亡很大的治安战之类的损失。 现在中国看似没有风卷残云般的征服印度,但是印度的孟加拉地区、锡克人地区、北部穆斯林地区,南部的泰米尔地区,以及东部的德干高原地区,这些有着传统独立国家历史的地区纷纷出现了大量宣布独立的政府。 最令丘吉尔警惕的是德干高原地区的独立。这里原本是卡卡提亚王朝的地盘,这个地区是古印度人的后裔,是由1群出身于“不可转生”的首陀罗阶层(吠陀经时代以首陀罗为4大种姓最低阶层,毫无宗教特权,也不能灵魂参与轮回)的农民武士建立的,而且这些人不仅曾自豪地“夸耀”自己的首陀罗身份,还力图建立1个阶层流通而有活力的新型印度地方王国。 在丘吉尔看来,印度德干高原的安得拉邦地区的独立,对于印度的冲击其实最大的。因为贱民们1旦寻求独立,对于印度教来说,是1场真正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无疑强化了印度国内的动荡,会导致印度地区彻底碎片化。 不管英国政府如何宣传中国正在建立中国的世界殖民体系,丘吉尔已经基本能够确定,中国是真的不想扩张殖民地,并且致力于解放全球殖民地。而英国现在需要的是集结更大的力量来维持英国的地位。 中国将印度碎片化后,即便中国离开印度,让英国杀回去。英国为了重新统1印度,就需要消耗巨大的资源,承受可怕的损失。英国的世界帝国在当下就已经被毁灭了。 想到这里,丘吉尔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