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叫我先取山东,然后南下江南以做疑兵,吸引朝廷和种师道大军回援,他们前往江南,辽国必然挺进,而我军趁机用骑兵袭取燕云十六州,截断辽军归路,坐视种师道吃掉辽军,届时宋虽吞了辽国远征军,但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而此时辽国没了燕云,损失惨重,还有金国在彼,必然无力南下,我在平灭田虎以取三晋之地,至于陕西,关中一路,我祖武襄公之影响力犹在,届时则可以此引发哗变,然后取关中而自汉中入川,顺流直取荆襄之地,及成划江而治之势。” 狄泉整合了一下刚刚郭锦所说的所有思想,分析出来了他心中策略。 按照他这个战略,最后肯定是准备劝说自己把国都定在关中地区。 “按照先生之所说,若我真能成事,便要建都关中了?” “若论抗击异族,河北之地距离异族太近,而中原除黄河之外,无险可守,关中虽疲,但川蜀富饶,却为上佳。” 郭锦说道。 “既然如此,我再问先生,若是有人在江南割据成事,可成统一之业否?” 狄泉知道,不久以后方腊就该在江南起义了,目前狄泉的势力还难以到达江南,因之他对于江南地区,也很关心。 作为《水浒传》原着里面最难剿灭的四大寇之南王方腊,他在宋江江南征方腊之前,方腊已经占据八州二十五县,都是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等江南繁华发达地区,并对江北重镇扬州虎视眈眈。 地利上,方腊军处于守势,更熟悉江南风土人情,能够以逸待劳地抵抗宋军,因为江南水网密集,山高林密等情况,梁山好汉吃尽了苦头,哪怕是曾经打败高太尉的水军都败在了方腊手里。 方腊领地大概是今天苏南浙北一带,大约有一省之地,兵力约四十二万。 信仰上,梁山泊有“替天行道“、”顺天护国\\\"等主体思想,但方腊的摩尼教组织更严密、思想更有煽动性。 但是总体上来看,梁山不是稍稍占上风,而是完全碾压方腊。 方腊的四十几万大军,打不过梁山的六万余人。 梁山征讨方腊阵亡的小喽啰不多,但是却死亡了七十位位头领。 但是方腊损失更惨重,阵亡至少大大小小九十七员大将官员。 方腊势必会成为狄泉路上的绊脚石,虽然狄泉知道原着里面宋江在付出了梁山十分之七兄弟性命之后剿灭了方腊,但是此刻因为他来到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他不知道这次方腊的实力有否变化。 毕竟,“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虽然是南宋时期的谚语,其实早在唐朝,江南地区就已经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了。 方腊占据此地,还是变数不小。 “依在下来看,虽能偏安,却终究是要落败。” “自唐时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河北、关中,全部都是被安史叛军控制,而昔日唐朝之所以能够从灵武起兵、恢复中原,也因为江南之地的钱粮充裕。” “当时汴水废绝,漕运无法运抵关中,百官俸禄拖欠,米贵如珠,幸亏江淮地区粮米输入关中,才转危为安,之后天下战乱,而东南自永王之乱外,再无战事,依然太平,直到唐懿宗时期,庞勋作乱,东南震动,后黄巢从山东到岭南,一路烧杀抢掠,这才促使唐朝走向灭亡。” “鱼米之乡,自然是好地方,粮饷充足,可此地自古就是舞榭歌台,雕梁画栋,美人如玉之所在,民风并不善战,而其地也缺战马,更难成事。” 郭锦摇了摇头,显然对江南方面并不看好。 “那如果这里的割据之人,以某种宗教组织教徒来战斗,会如何?” 狄泉自然知道江南出才子,民不愿战,但是方腊除了是起义军,还是东南摩尼教的领袖,洗脑的法力无边,被蛊惑的教众会有多可怕,狄泉完全可以想象。 “难,江南民众早已乐享安逸,若是兵祸连结,本就民心不悦,更兼此前有花石纲暴政之事,民众困苦,宗教虽能一时蛊惑人心,终不长久。” 郭锦也了解过历史上一些邪教起义的事情,大多都是虎头蛇尾,甚至有一些都难以自圆其说,终不成事。 “好,先生,可我心中并不想关中建都,若是在河北建都如何?” 狄泉说道。 郭锦眉头一皱,他不明白狄泉是不是有什么深意。 因为河北是现在的汉人王朝距离异族版图最近的区域,把王朝首都建立在这里,如果辽国还存在,那威胁性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狄寨主为何要在河北建都?” 郭锦也很诧异,想知道原因。 “为了远击敌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狄泉说道。 “狄寨主好气魄!只是此举大为不妥!” 对狄泉的这句话,郭锦赞赏其气魄,但是不赞赏其战略眼光。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天子是国家的主人,而把国都建立在敌国攻击范围之下,如果一旦失守,江山倾覆。” 无论你天子守不守国门,君王死不死社稷,一旦你自己挡不住异族,王朝直接完蛋。 狄泉想的是仿照明成祖朱棣来建都北京,方便对抗敌人。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混一天下后,虽然定都北京,但元朝末年,方国珍、张士诚占据江浙行省后,海运阻绝,使元大都经常陷入饥荒之中。 在南重北轻的形势下,朱元璋得以自南向北的统一大业,自南向北的北伐也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 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后,虽然不久首都便迁往北京,但经济重心并未发生迁移,始终始终停留在江浙一带,这样,定都北京的弊端便显露了出来。 因为河北养不起首都,这里是军事重镇,却不是经济中心,也不安稳太平。 国都不稳,江山摇摇欲坠,这不是玩笑。 其实“天子守国门”,也是明朝定都之误,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正式下诏迁都北京,而明仁宗继位后,对成祖迁都北京的事不以为然,认为北京孤悬绝北,距离江南地区太远了,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漕运费用,不如还都南京,将首都设在经济中心附近。 但是并没有成功,因而明末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在下感佩狄寨主抗异族之决心,然纵观历朝历代,其定都选择,不外乎三种,其一是假其地势,如汉都长安,出函谷关以制天下;其二是由于便利,如宋定都开封,贪图汴河漕运之利;三是由于经济,或者是依靠其人财,如隋唐营造洛阳,而汉人立国,河北是不适合定都的。” “河北,南靠黄河,北邻草原,东近关东,西近雁门,这四周除都是北方辽国契丹人经常出没游荡的地方,河北被辽国兵势之下,三面包围,时刻面对辽国对中原进攻的威胁。” “因之,对于辽国人而言,南下中原,必须占据河北以制天下,故而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之后,辽国倾其权力经营燕云,而定都中原的大宋不得不面对北方强敌的侵袭,定都河北固然可以照应狄寨主那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断进攻游辽国,也许他日饮马瀚海,封狼居胥也未必不可。” “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战则必胜,一旦国力不济,就可能需要面对大量的辽军的围困,丧师辱国。” 这点狄泉认同,汉武帝当年远击匈奴,不停用兵,就靠着他强悍至极的国力优势,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国力支持,他确实很难打赢匈奴。 而明清时期,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燕京的战略形式,同时也决定了燕京是一座吸血型城市,必定严重依赖外来输血,包括人力和财力的输入,粮食都无法自给自足。 因为北京周边并不是古代河北农业的主产区,只适合养马。 而北京一旦被确定为都城,必然会迎来人口的暴增,加之直面战争侵袭,一旦补给线出现问题,如内部叛乱或者自然灾害,北京不战而溃。 明朝末年,清兵侵袭帝都,而李自成、张献忠等流贼作乱于陕西、河南、山东一带,把燕京和财税之源一分为二,江南的人力物力不能够及时补充帝都,加上清兵的侵袭,帝国很快就走向灭亡,所以说北京为都城先天不足。 古代定都河北之地的王朝并不多,如燕、元、清等,其中战国七雄之中的燕国是困于地势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国土面积只有那么多。 而元朝和清朝则作为异族统治中国,定都的原因则是因为接近他们的老巢,对于这两朝的统治者而言,他们定都北京的大部分考虑是用来统治南方汉人,而一旦统治失败,面对南方的攻打,他们则可以退往大漠或者退往关中龙兴之地,所谓在战略上能够进可攻退可守,这是他们选择定都燕京的原因。 “好,先生对于唐宋两朝可谓是如数家珍,对大江南北也是独有见解,我愿收录先生做麾下大将,不知可否?” 狄泉对于郭锦的谋取天下之策大部分还是赞同的,至于他想要定都北京搞明朝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那一套,现在他觉得也是不妥当的。 “既遇明主,自当倾心相投,愿意相随狄寨主。” 郭锦一生未遇明主,此刻有人愿意登用自己,他自己也是比较欢喜的。 “此外,先生是昔日汾阳王之后,乃是关中将门,昔日的大唐秦家将、薛家将、罗家将等将门,都是显赫一时,不知此刻还有否传人,先生相识否?” 狄泉知道,郭子仪的后人和这薛家将和罗家将等一众老牌的唐朝将门,应该都是打连连,有交情的,没准这郭锦还都认识。 别的不敢说,狄泉知道罗家将肯定是有传人的,因为《说岳全传》里面有罗延庆。 罗延庆是湖广人,唐朝名将罗成后人,人称“湖广罗延庆”,是杨再兴结拜兄弟,浑身穿红,淡红脸,身长八尺,力大无穷,犹如天神一般。使一杆錾金枪,坐一匹红马。 与杨再兴在小较场较量过,不相上下,后成为为莫逆之交,应武举时,被岳飞击败,后为杨么部下长沙王,岳飞征杨么时被杨再兴说降。岳飞被害后,归家抑郁而终,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而薛家将也有后人,毕竟狄雷说过,这薛家将后人传授了他薛葵的锤法,但是缘悭一面,狄雷只见识了这位薛家将传人不长时间,而且还没有得知这位罗家将的姓名。 “薛家将当世有传人,罗家将亦有传人,秦家将已经断了血脉。” 狄泉听说当年“马踏三州六府,锏打黄河两岸,威震山东半边天“的秦琼秦叔宝创立下来的秦家将已经不再,不由得嗟叹不已。 “薛家第四代有“金锤无敌将”,第五代之时,薛家又有了个无敌将薛雷,扫北之时扬威,其后,薛蛟有着七子十三孙,薛葵有两子两孙,薛克峰、薛克虎、薛克俭、薛克勤等人也都是悍猛之将,至今相传,再到残唐之时,薛家有个后人薛崇,方天画戟也算是出众,曾在唐僖宗招武状元时战过黄巢,但最后不敌身负罗家献把梅花枪的黄巢。” “后续之时,到南唐李煜时期,秦家、罗家都曾出现,并且升爵为王,这一时期还是罗家最出众一些,罗绍威的孙子罗英曾挑杀北宋猛将高怀亮。不过,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南唐还是被宋朝灭了,罗英自刎而死,临死前把儿子罗芳托付给了杨家将的杨继业。等到后来幽州之战时,老令公在两狼山碰死李陵碑,罗芳也是跟随战死,至于秦家将最后一代,则是殉国南唐了。” 郭锦把薛家将,罗家将,秦家将后来的始末讲了个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