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浩正在自己的书房里面看着刘章留给自己的那一本关于兴修水利的书籍。 书籍上面的刘伯父的著述十分详细,他把自己在地方上治理水患的心得和经验都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既有如何调动人力,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考虑地质地貌,气候的影响等等。讲述的十分全面,杨志浩感觉受益颇多,而且文笔写的十分优美,读起来给人一种美的的享受。 旁边一行行的行楷小字,应该就是刘兄替自己做的注解,还有当日父亲对他的教诲,他都一一写在了上面。有一些杨志浩看不明白的地方,再看了刘兄的注解顿时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看着这一些精心敬意写下的小字,杨志浩难免又思念起刘兄来,心中又是一阵悲伤。同时因为自己现在不能替刘兄报仇感到无比的难过。 正在忧愤无解之时,杨志浩的房门就被人轻轻的推开,杨志浩抬眼望去,来的不是别人,来者正是自己的大哥杨俊青。看他面目清俊,眼睛清明,一副温和善良的面相。看到志浩以后就笑意盈盈。 今天在朝堂之上,杨俊青就发现杨志浩有一些不正常。他最近内心不是特别平静,感觉内心比较浮躁。 这也难怪,众人当中,只有他与刘章感情甚厚,而且刘章还是替杨志浩挡了一箭,这更加增加了志浩心里面的不平之气。看到自己的弟弟被仇恨蒙蔽了心灵,每天都活得格外痛苦,杨俊青的心里面亦是担心不已。故而趁着练兵空里来看看自己的弟弟。 “志浩,你正在研究的是什么书籍?”杨俊青来到了杨志浩的身旁,看到了他正在拿着一本线装的书籍认真的研读。 看到大哥来访,杨志浩也把自己内心的悲伤暂时敛藏起来,害怕大哥会担心自己。 “这是刘兄留给我的一本治理水利的书籍,我正在努力研读一下。”杨志浩把书籍拿给杨俊青看了看。 杨俊青接过那本书籍,看到以后,不禁感叹,不愧是刘尚书的遗作,他向来是以文笔清新流畅优美而著称于世,当年就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颇深,又有一定的盛名,才让他当做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如今亲自看到他的著作,虽然只是一本简单的兴修水利的书籍,但是里面的叙述既浅显易懂,文章还妙笔生花,读来朗朗上口,让人有一种越看越想看的冲动。 杨俊青看完以后就还给杨志浩,“这本书是刘章交给你的。” “是的,大哥,他把他最重要的东西给了我,但是我却没能够保住他的命,我的内心感觉好内疚,我觉得都是我害死了他。”杨志浩说出了自己内心的困扰,是的,自己好自责,好内疚,那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好希望死去的那个人是我,活着的人只是会感觉的到愧疚。 杨俊青看到弟弟却是难过,这件事情就像是一个大石头压在了他的内心,如果不帮助他搬除了,他就会被这块石头一直压着,喘不过气来,甚至会出现消极的情绪。 “志浩,你不要这么想,当时如果是你看到那个放箭的人,你会不会也跟刘兄弟一样做出同样的选择。替他挡下那一箭。”杨俊青问杨志浩。 杨志浩看着大哥,“我会的,我会毫不犹豫的躲到刘兄的面前。” “对,所以这就是刘兄的伟大之处,他是一个内心很丰富的人,他在地方上对百姓宽厚仁爱,对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所以他的死是伟大的。他是因为他心中的仗义而死。所以你不要让刘兄白白的牺牲,他的死是想看到你可以振作起来,是希望你可以帮他完成他的梦想。”杨俊青宽慰着自己的弟弟。 杨志浩心中有所缓解,心里面开始慢慢的解开那个缠绕在自己心头的疙瘩,“是的,刘兄的梦想就是希望可以消除肆虐已久的水患,然后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间。” “对,所以你必须坚强起来,化悲痛为力量,然后把那一些悲伤的时间都用在学习水利或者其他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你就可以完成刘兄生前的梦想。”杨俊青鼓励杨志浩。 杨志浩明白了,大哥说的对,自己不能这样浑浑噩噩下去,只是徒伤悲对于我们的人生没有任何的意义。应该认识痛苦,正视痛苦,把痛苦当做积极向上的源泉,心里面充满源源不断的正能量,才能够无所畏惧的一往直前。 “大哥,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好好振作起来,把刘兄的遗愿全部完成,这样才算是不辜负他替我挡了那一箭。”杨志浩回答自己的大哥,心里面也格外的感谢自己的大哥能够及时的洞察自己内心的忧愤,耐心的宽慰,这样敏感的心思,只能是真正的关心才会察觉的到一丝一毫的变化。杨志浩的内心格外的感动。 看到弟弟的神色已经恢复到了往常,眉宇之间已经没有那种难解的痛楚,现在的他心里面充满了对未来的斗志和信心。如此这般,才能够带领大家一起打胜仗,建设好他们的未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梦想。 杨志浩先是把书中所言尽心领悟,读过数遍,直到可以诵读,并且能够把里面所讲解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再决定亲自把沧江上下的地质全部考察清楚,哪个地方村庄比较多,哪个地方石头容易渗水,哪个地方地形格外的险要,都亲自考查一遍。 尽管有地图可以参考,但是杨志浩知道兴修水利是一件关乎民生的重大事情,马虎不得,故而需要再三谨慎。只有亲自看到实际的情况,才在地图上坐下相应的标志。 通过杨志浩的实地考察,果然地图上的一些标注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由于年代久远,河流改道了几次,但是地图上还是原来的河道。有的地方有一些分支,并没有标注在上面,杨志浩都耐心的重新标注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