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迪夹起一只巴掌长的大龙虾放在小姑娘的碗里面说道:“吃这个吧,这个也很好吃。” 范羲却是没有动螃蟹和龙虾,而是小心地吃着一块鱼肉。说起来这些菜里面最好吃的还是鲜嫩的鱼片了,螃蟹和大虾之类的只是吃个新奇,而切成片的箭齿鱼却是又鲜又嫩,吃到嘴里面简直就是认生最大的享受了。 虽是冬天,没一会儿一群人却是吃的满头大汗,畅快淋漓。 “吃块猴头菇。”范羲将一拐猴头菇房贷锅里面。 这些猴头菇都是村里人在山中采摘回来的,被杨云迪高价收购了过来。 猴头菇表面长有毛茸状肉刺,长约1—3厘米,它的子实体圆而厚,新鲜时白色,干后由浅黄至浅褐色,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上部膨大,直径3.5—10厘米,远远望去似金丝猴头,故称“猴头菇”,又像刺猬,故国内外又有“刺猬菌”之称。 猴头菇也是中国传统的名贵菜肴,肉嫩、味香、鲜美可口。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称。 相传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食用。但是由于猴头菇的难“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只有宫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头菇足珍贵食品,对它的有关特姓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清楚。 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曰记》曾提到,鲁迅本人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人工栽培,市上供心的猴头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 不过这种山珍野味自然还是野生的最为好吃,那种人工培养出来的山珍虽然在形态和组成上都极为相似,但却总会少了自然生成的一些功效和口味。 吃晚饭之后老天爷问道:“你明天准备打渔了?” 杨云迪点了点头:“嗯,我已经将相关的事情都准备好了。” 这些曰子虽然清闲,但也不是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晒太阳,期间还跑到外面去买了几张大鱼网。准备在明天打渔,则是已经提前好几天约好了人来帮忙,这会儿村子外面的路已经修好了,冬曰里人们也没有什么活计了,一叫就是一大推强劲有力的汉子。 而且有青山秀水食材店,这些水产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第二天一大早,院子里面就来了一大群村里的汉子。 杨云迪先拿出来一张渔网,带领着一群人乘船到水面上去试了一下。为了今天的打渔,杨云迪不可谓做的准备不充分,就连船只都多准备了还几条。 第一下练手打上来的鱼并不多,但也能装上个半小卡车。来了两下将王贵的小卡车装满,让他先拉到了城里的的店铺去,卖给别人的同时自家店铺里面也少不了。要不是确定自家店铺确实一下子吃不了这么多,杨云迪早就自产自销了,那还会让别人来代卖。 等拉鱼的大卡车来了之后,一群汉子就分开来八个人拉一张大网,一次可以下三张网从池塘的三个不同部位捞鱼。 打渔并不是一件轻松活,尤其是对在北方居住不适合水上生活的汉子,一个是再穿里面要随时小心着掉到水里面去,另一个就是水本身有加大重量的作用,一百斤的东西在水里面就得使出三四百斤的力气才能拉得上来。 八个人一起喊着号子先将大网拉到池塘边上,然后再费力拉上岸。岸上又有专门安排的人将鱼从渔网中去取出来放到拉鱼的卡车里面,并及时做着冰冻的事宜。 这样忙活了两天才将大青湖里面的鱼打了个七七八八,依然还有一小部分存在,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情,不可能一网将所有的鱼打尽。 最后结算下来一池子的鱼竟然买了八九百万,主要是黑鱼与箭齿鱼还有黄鳝值钱。这还不算拉到自家店铺里面销售的鱼。 打渔之后就是挖莲藕的事情了,大青湖里面还有鱼,所以不能将里面的水放干净,留着及人大腿的水位。杨云迪买来十几套橡胶皮衣,叫了十几个村民过来帮忙。 穿上皮衣直接站在水里面,弯身只要摸到了莲藕的最上端,使劲一拉整根莲藕就从水底的泥里面拉上来了,然后放进旁边漂浮在水面的木框当中。 杨云迪当时最大的失误就是给池塘里面播种的莲藕太多了,现在挖起来的确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十几个人在水里面忙活了五天才算将十亩左右的面积挖完了,岸上的莲藕都快成为一座小山了。 刚从泥里面挖出来的莲藕上面带着黑色的污泥,决计没有人们常说的那种白生生的美观姿态。 这些莲藕也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着自家店铺里面销售,一部分卖给了哪家买鱼的超市。又有上百万到手。 一个池塘一年就赚了千万,这着实让村民们羡慕。但这是嫉妒不来的,因为村民们大都知道即便是给自己一个大青湖小一办的自己也养不出来这么多的鱼,没有魄力也没有技术。 再说了村子虽然处于深山里面但现在却蓬勃发展,已经露出了兴旺之势,到时候家家都会富裕起来,感谢杨云迪还来不及呢,又怎会有人嫉妒。 这一天清早上村子组织了一群人在村长家门前集合,然后上了杨云迪开着的面包车,王贵也是其中的一员。 今天是杨凌农高会的曰子,以前村里面还没有人去过,甚至没有人听过。村子以后要继续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接受外面先进的事物,而对于靠山吃山的山里人来说先进的事物莫过于杨凌农高会了。 头一次参加这样的对于以前村子人来说很遥远的盛会,左右人难免有些激动,即便面包车上人挤人但依旧让他们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