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嚣张”悍匪王立华《1》
2005 年 9 月 14 日,27 岁的王立华在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对前来押送他的警察说道:“如果有来生,我想重新选择我的人生……”。说罢,他便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即便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在面对死亡时也会有所畏惧,然而,知晓他罪行的民警却坚信,他的悔恨并非出于真心。那么,王立华究竟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行,才会让民警对他的临终遗言如此不屑一顾呢? 2004 年 2 月 3 日晚,北京一家酒吧门口,一起绑架案悄然发生。 几名陌生男子自称警察,将一名刚从酒吧出来的中年男子团团围住,并迅速给他戴上手铐。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周围的人都惊呆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中年男子就被拖上汽车,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被绑走的人是着名演员吴若甫,这起案件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吴若甫绑架案。 由于被绑人是知名演员,社会影响恶劣,警方立刻成立专案组,对此案展开侦查。 通过调查,警方发现作案嫌疑人假扮警察,这一特殊的作案手法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线索。很快,嫌疑人王立华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王立华,这个名字对于警方来说并不陌生。他曾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刚刚刑满释放不久。 警方立即调取了曾经负责王立华案件的警察,通过他的描述,这个悍匪的过往逐渐浮出水面。 1995 年 7 月 13 日,年仅 17 岁的王立华就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老练。他手持菜刀和假手榴弹,伙同他人入室抢劫。 之后,王立华被警方火速逮捕,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犯罪,但这次入狱,却是他走向亡命之途的开始。 监狱本是让犯人劳动改造的地方,可对于王立华来说,却成了他学习和进化犯罪手段的地方。 警方通过他的狱友了解到,王立华是一个罪犯中的理想主义者,他满脑子都是电影里那些大哥和国际罪犯的形象。 王立华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在道上呼风唤雨的大哥,他甚至想过抢国库,或者退而求其次抢银行也行。 然而,王立华瘦弱的外形和幼稚的年纪,与他的雄心壮志极不相符。 因此,他的想法自然遭到了监狱里那些老油条的嘲笑,王立华甚至因此在监狱里被欺负了很多次。但他们越是看不起王立华,王立华就越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王立华的脑子里没有丝毫对法律和规矩的尊重,他认为自己的抢劫行为会被判刑,是因为自己的家庭不够有钱有势。他甚至觉得,自己之所以会被警方轻易抓住,是因为自己一直小偷小摸,没有干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王立华认为,电影里那些国际大盗比他犯的罪要严重得多,可是警察却抓不到他们。因此,那些惊天动地的大罪犯才是他的目标。 因此,即使在监狱里受尽老囚犯的欺负,王立华还是会主动和一些有抢劫案底的罪犯攀谈,了解他们的作案手法和被抓经历。 在长达数年的牢狱之灾中,王立华不仅学会了很多抢劫的手段,还记住了一些关于银行安保的工作信息。 比如,押运人员的数量、武器配备、运钞车的行驶路线以及银行紧急报警器的位置等等。 王立华在狱中与那些经验丰富的囚犯交谈,学习他们的犯罪经验,同时也积极表现,努力争取减刑。 然而,出狱后的王立华并没有洗心革面,反而变得更加疯狂和大胆。 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假扮警察绑架受害人是王立华的鲜明作案手法,而且这种手法在前几个月的北京就曾出现过。 那是一起发生在北京平谷一家理发店的绑架案。 根据目击证人和被绑架者家属的证词,当时有几个人冒充警察冲进理发店,将富豪之子王大亮铐上手铐后,迅速离开了现场。 由于事发突然,王大亮的父亲直到王立华主动打电话给他,勒索 300 万赎金时,才知道自己的儿子被绑架了。 王大亮的父亲并不缺这几百万,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他在报警后还是按照王立华的要求将钱交了出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立华在拿到赎金后并没有将王大亮放归,反而将他灭口了。 吴若甫绑架案发生后,警方通过对比分析,基本确定作案人是王立华。王立华心狠手辣,警方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就算犯罪分子拿到赎金,吴若甫可能也会性命不保。 警方的判断是正确的,王立华没想让吴若甫活着回去,所以在绑架他的时候没有做任何面部遮挡。 因此,警方决定争分夺秒,务必在 48 小时内解救人质。想要在短时间内营救人质,就必须从王立华身上寻找突破口。警方决定深入调查王立华的人生经历,试图找出他的“弱点”。 王立华出生于北京,父母在他年幼时就已离异,他和姐姐与母亲一起生活。 或许是因为王立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小时候又生过几场病,母亲和姐姐对他极其溺爱,这也导致他年纪轻轻就唯我独尊。 王立华的老师曾说,他从小就野心勃勃,一直渴望成为老大。 王立华笼络人心的方式很简单,就是请他们吃零食或花钱请他们打游戏机,而这些钱的来源却不那么简单。 老师说王立华从小就心术不正,是个惯偷。 当老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时,他的父亲会严厉责骂他,甚至动手打他,但他的母亲通常会哭着阻拦。 事实上,王立华的母亲总是偏袒他,即使知道他犯错也不愿深究。 而王立华的父亲则认为儿子的偷窃行为让他蒙羞,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用皮带代替了教育。 在这种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下,王立华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叛逆。 为了在学校树立威望,王立华决定模仿高年级的小混混,用钱和糖果来收买人心。 然而,王立华的家庭并不富裕,他没有足够的钱来实现这个计划。 于是,他开始偷窃。 起初,他只是偷家人的钱,但随着他用偷来的钱成功笼络了一些小学生,享受到了一呼百应的快感,他的偷窃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 家里的小钱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他开始将目光转向学校老师的钱包。 王立华的偷窃行为很快被发现,但他父母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王立华的母亲完全站在他一边,明知他有错,却不愿追究。而王立华的父亲则觉得儿子的行为让他颜面扫地,直接用皮带来进行教育,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在他 9 岁到 12 岁的这三年里,王立华的行为继续升级,他纠结了一批同学,拦截低年级同学并收取保护费。 最终,他被学校开除,父母的婚姻也因此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