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168章 过年,县试报名开始
知府后宅,方知府正在捣鼓着实验。 苏泽编写的《幼学琼林》,养济院拿到的第一批书,方若兰自然将书带回了家里。 方家父女是识货的,这本幼学琼林确实是比《三字经》更好的蒙学教材。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对孩子来说空泛的经义,肯定没有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有趣。 而且苏泽还给书上做了标点符号,方知府一开始觉得这些符号碍事,可是很快就发现这要比自己断句方便多了,这又进一步的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听说一些家里没孩童的百姓也开始购买这本书,就是为了识字,方知府也感到很欣慰,教化本来也是父母官的职责之一。 读书人并不怕读书识字的人少了,这些普通百姓识字又不是为了科举,识字的人多了,能读得懂朝廷的告示,对地方官反而是好事。 方知府也知道这本书的编写难度,不仅仅要知识驳杂,还要能将大道理用浅显的句子讲出来,这就不是普通儒生能做到的了。 虽然苏泽在书中也有些和主流不同的内容,比如天地宇宙的解释这些问题上,又或者这最后一章格物篇。 方知府作为高学历人才,自然是懂得阳明心学的。 不过阳明心学中的格物致知,似乎不是苏泽这个意思啊? 可是苏泽在格物篇所写的这些小实验颇为有趣,方知府也忍不住照着尝试了几个,都得到了和书中同样的结果。 而且苏泽对这些实验现象不仅仅做了原理上的解释,还给出了定量计算的方法,格物和算学结合,又让这些小实验更有深度。 有趣。 放下手里的实验,方知府再次抬起头,看着墙上挂的“难得糊涂”。 好字! 方若兰让小厮去装裱字,却被方知府截胡,挂到了自己的书房里。 方若兰恨的牙痒痒的,故意将凉茶熬的更苦了,但是方知府依然坚持喝了半个月的苦茶,将这幅字夺了过来。 方知府铺开纸,照着苏泽的字临摹起来,可是写完之后立刻揉成一团。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苏泽这幅字暗藏画竹技法,每一个笔画位置都做了精巧的安排,才能有这种乱中有序的感觉。 没有十几年绘画功力,还要杂糅天下书法大家的精华,才能写出这样的字。 苏泽一个区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字? 不过方知府也知道了女儿和苏泽见面的事情,勒令方若兰不得出门。 方若兰也知道理亏,不过通过养济院,方若兰和苏泽也通起了书信。 方知府放下笔,马上就要年底了,过完年二月份就要举行童子试。 童子试分成三场,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县试试本县主持的,白知县担任主考官,海瑞这个县学教谕担任监考官,题目就是知县或者教谕出。 通过县试的,则在三月份立刻参加延平府的府试。 这时候各县通过县试的士子,就要齐聚倚郭的南平县参加府衙主持的府试。 府试由方知府担任主考官,府学教授担任监考官,题目是知府或者教授出。 等通过府试,就可以参加四五月份在学道衙门组织的道试了。 道试的题目是福建省学政出题,但是不需要到府城考试,只需要在各府本地考试就行,各地知府担任监考官,道试通过的就可以成为童生,也就是秀才了。 成为秀才就算是成为最低层次的特权阶级了,和享受免役二人,入府学县学领廪供的资格。 三场考试结束,才是举人资格的乡试。 乡试就要去福州府城了,各省乡试的主考官都是皇帝钦定的,从明中期开始只能由翰林官才能担任,从这个方面也说明乡试的重要性。 毕竟只要考中举人,就是可以授官了。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如果苏泽今年能考上秀才,也能赶得上八月的秋闱。 必须要中个举人! 方知府定下最低的标准,二十几岁的举人并不是要求很高吧? 其实方知府的要求还真不算高。 现代人总以为古人是皓首穷经,四五十岁才能中进士。 而实际上,明代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7岁。举人的平均年龄虽然没有足够样本统计,但是考证科举大省的福建,举人平均年龄也只有26岁。 读书这件事,真的是看天分的。 并不说读四十年书就能考上清北,真正的能考上清北的人,十几岁就能考上了。 二十几岁的举人其实很常见,苏泽就算是现在这个年纪中进士,世人也不会惊奇。 明代最年轻的进士是十四岁。 没有系统,苏泽还真的卷不过这个时代的读书人。 方知府如今和海瑞相谈甚欢。 方知府本身不是那种贪官酷吏,他做官也是有追求的。 上一次方知府出手,用雷霆手段对付蔡家,也让海瑞对方知府非常钦佩。 以前的海瑞只知道一腔热血要抑制豪强,但是直到方知府出手,海瑞才知道要如何打击豪强。 方知府也将海瑞视作好友,海瑞虽然只是举人,但是读书见识不凡,也是真的亲民。 方知府很喜欢他的为人,也和他讲了不少为政的难处。 一来二去,两人竟然成了好友。 方知府也从海瑞那边拿到了苏泽的试作(升级到Lv6),看过了之后方知府还有有些忧心。 苏泽的水平通过县试考个秀才没问题,但是明年八月份的乡试秋闱,似乎还差了点意思。 不过上一次海瑞拿来的新作,似乎水平又高了一些,按照海瑞的说法,如果这文章放在云贵这种地方去参加乡试,应该就能中举了。 大明朝也是有科举考试移民的,不过明代的科举移民不是去南北直隶,反而南北直隶是全国最卷的地方。 真正适合移民的,是云贵辽东这种边境地区。 让苏泽去移民? 算了,那边太远了,按照海瑞的说法,苏泽只是系统学习科举太晚了,他天分是很高的,学习进展也是飞快。 方知府也看过苏泽才到县学读书的试作,那时候确实连秀才都考不上,可是现在的试作已经考个秀才绰绰有余。 这篇新作就比上一篇试作写的好了不少,此子读书确实进境飞快。 乡试的主考官是朝廷派下来的翰林官,也不是方知府能影响的,乡试也只能靠苏泽自己了。 就当做对苏泽的考验吧,若是真的考不过,实在不行就先定亲吧? 乡试三年一次,总不能将女儿再留三年吧? 方知府再次降低了标准,顿时觉得墙上难得糊涂四个字有些嘲讽。 “把那副字收起来,还送到小姐房里去。” 方知府喊来小厮,再次看到府衙匾额“明镜高悬”四个字,顿时觉得这四个字顺眼了不少。 快要临近过年了,虽然海上还有倭寇,但是陆地上基本上安全了。 老百姓的生活恢复了正常,今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但是年关也总是要过。 忙碌了一年,好歹也要放松一下。 苏泽家的书铺生意火爆了起来。 红纸,是过年最大的需求。 还是上次于家书铺留下来的伙计伶俐,他提醒林德清给两家铺子买了一批铅山红纸,果然在年前赚了一笔。 读书人走亲访友要送大红拜帖,普通百姓也只有过年才会用上红纸,贴在家里增添一丝喜庆。 苏泽看着铅山进来的红纸,江西铅山县是大明最重要的造纸基地,而红纸就是在普通纸上染上红花汁做成的。 不过这红色远不如后世的红纸鲜艳,只是淡淡的红色。 染布用的茜草,染纸用的红花,其实红色都偏淡红色,最早的真正鲜艳红色,还是从胭脂虫里提取出来的。 胭脂虫是一种产于美洲的特殊虫子,以仙人掌为食,西班牙人发现了这种虫子之后,立刻带回了西班牙,才出现了文艺复兴时代那些鲜红颜料的绘画。 要不然派人去马尼拉看看?有没有胭脂虫的染料? 不过制作红纸这东西也没多大的利润,明代造纸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竹纸和皮纸都非常的发达了。 南方因为竹子多,纸的价格也不高,要不然苏泽的报纸成本也不会压得这么低。 于家这个书铺的伙计办事伶俐,这些日子林德清也将他的家底查清楚了,他的身契也捏在于宗远手里。 苏泽干脆将他从于家书铺挖过来,安排他做了自家书店的掌柜的,不过进书和盘账依然交给林德清管理,算是一个分店的掌柜的。 这个伙计千恩万谢,苏泽又补了两个办理伶俐身世清白的伙计,两家书铺的生意都红火起来。 快到年关了,海瑞也停了课程。 海瑞是今年初任官,明代官员三年才能告假探亲一次,所以海瑞也要留在南平过年。 不过他已经计划明年开春将老母和妻子接过来,只是托乡人给家中送去了过年的东西,就在县学中准备过年。 让苏泽意外的是于宗远从福州府赶了回来,说是在福州左卫告了病假,先回来过年。 苏泽也是无语,福州左卫是朝廷大卫所,卫所官兵自然要在卫所过年,他这个才上任的总旗就敢请假,上官竟然也批假,这福州左卫的军纪可见一斑。 实际上于宗远要不是明年需要参加武举,他根本就不会去福州左卫营地坐营。 像他这样的子弟,领一份空饷就可以了,难道还真的去营房操练啊。 不过回来也好,就省的苏泽去福州送年节礼物了。 和现代人一样,大明人在年前要去给亲人朋友送礼。 苏泽这次去南平县,就是为了送礼去的。 如今也是手头阔绰了,送礼自然不能寒酸,首先是林清材和陈朝源这两个同窗好友。 苏泽送的是海上抢的两套瓷器,泉州从宋代开始就是东南地区的瓷器之都,南宋时期泉州港的商船云集,将瓷器用商船运送到海外去。 明初泉州城的瓷器行业短暂衰落,如今也重新恢复了当年百窑齐开的盛况。 不过泉州瓷是典型的出口瓷器,内容和形式都是更贴近买方的需求。 就比如说泉州瓷匠画耶稣的水平,那可是要比欧洲的工匠高不少的。 苏泽挑选的自然是更中式一些的瓷器,林清材和陈朝源惊喜的收下礼物,也向苏泽回送了礼物。 于家上下苏泽也送了礼物,于指挥使和于大公子苏泽送了一套刀剑,也不知道是打劫的哪艘商船上的。 苏泽又亲自写了一副牡丹亭的扇面,送给爱好戏文又大字不识一个的于夫人。 至于头号天使投资人于二公子,苏泽亲自登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首饰。 不用说,自然也是海上抢劫的。 于二公子也是豪气,当场将那匹凤阳马赠送给了苏泽。 一匹马的价格,可要比苏泽送的那些首饰贵多了。 于宗远说道:“上次要不是苏兄送来的军功,我这辈子就只能在南平县做个富家翁了。” “我爹说了,武举过后给我运作下,日后要是能弄个千户官身,就算是不能传之子孙,那也能保一世富贵了。” 于宗远对于争夺家产还有不甘心,但要是自己也能混个军职,那也算是不亏了。 又约定了年后苏泽去福州府找于宗远,于宗远忙着回府筹备过年的事情,匆忙和苏泽告辞。 送完了头号天使投资人,苏泽又到知府衙门送上拜帖,送上了给方知府的礼物。 方若兰还没出阁,如果直接送她礼物怕是要被方知府追杀。 方知府给苏泽起了表字,苏泽以子侄弟子的利益送上礼物,这也是正常的礼尚往来。 苏泽将两瓶花香精露送给了李夫人,一瓶是富贵浓烈的芍药香,一瓶是清新淡雅的茉莉香。 而送给方知府的,是一副苏泽装裱好的字。 苏泽写的是郑板桥论述自己书法的名篇《行书论书》,这既是一副字帖,又是郑板桥对自己书法理论的总结。 郑板桥的字是六分半体,隶书中有一种字体叫做“八分书”,六分半就是以隶书为基础,加入行书楷书字体。 而他的字大小不一,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这幅字即使书法技巧的展示,又是书法理论的总结,果然方知府收到这份礼物大喜,挂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日夜临摹。 名贵的礼物海瑞肯定不肯收,苏泽绞尽脑汁,将所知道的散文全部誊抄下来,完成了《古文观止》的初稿。 当日和海瑞商议编书,因为各种事情耽误了半年,苏泽最近才腾出时间抄完了古文。 海瑞果然爱不释手,直等到校对完毕年后排版印刷。 白知县、孙典史,还有熊母、黄提举等熟人那边都送上了礼物,苏泽又在南平县采购了一番。 等到府衙县衙封了印,商铺也关了门,在南平当差和做事的林显扬、林德清等人也终于放了假。 一行人带着年节礼物,浩浩荡荡的返回长宁卫。 接下来的除夕守岁,正月拜年都和现代习俗没什么区别。 今年长宁卫吃饱了肚子,日子也越来越好,家祠出钱又从城里烟花匠那边定了一批烟花,随着漫山遍野的烟花,苏泽看着欣欣向荣的长宁卫,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而苏泽送给林默珺的礼物,是一杆用百炼钢打造的红缨枪。 看着林默珺灵活甩动长枪的飒爽样子,苏泽又感觉自己11点的力量属性不够了。 家老阿公,九姑婆等人也送上礼物,只可惜那个技能一点都没涨。 苏泽微微有些遗憾,看来这种人情往来顶多算是送礼,刷不了那个技能。 卫所的新年让苏泽忙到了元宵后。 府县衙门重新开印,县衙贴出布告,嘉靖三十四年,乙卯年的县试报名工作开始了! 说实话明代风俗和现代很接近了,过年大段的水也没必要。 这一章就是总结一下主角经营的社会关系。 嘉靖三十四年,朝堂发生的大事逐渐和主角开始产生关联。 求月票,求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