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最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如出水芙蓉而不沾淤泥,如落尘仙子而不沾凡尘,可往往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性把这种纯粹的情感所忽略,直到失去时,才痛彻心肺。 文晓的泪水没有断过,声音显得很哽咽,整个身躯轻微的颤抖着。 杨亦站在文晓的身边脸上流露着深深的懊悔之感,显得十分不安,整个人的眼神目光全部放在文晓的身躯上。 微风轻拂过,带起文晓的短发,原本该属于美好的画卷,却被泪水沾湿了。 杨亦像做错的事的孩子,默默的低着头。 或许是风儿将文晓的眼泪吹干了,或许是阳光将文晓的泪水蒸发掉了,文晓缓缓的转过头,紧咬嘴唇,目光紧紧的盯着杨亦。 “你知道吗?我一直以来以你为榜样,拼命的在你身后努力的追赶,我知道我自己没有你聪明,我也知道一直以来你默默的让着我,可我却一直以来从未放弃,我不断的告诫我自己,或许我再努力一点,我就能追赶上你,可你呢?都做了什么,拿着自己天赋都做了什么?你那样做,又对得起谁?对得起你自己,对得起我吗?难道你想你将来跟哪些人过着游手好闲的日子吗?杨亦我真的看错了你了。” 文晓的话,犹如利剑生生插在杨亦的心脏,一股撕心裂肺的疼痛感源自杨亦整个人灵魂深处颤抖,狠狠的抽搐。 文晓越说越激动,原本干涸的眼泪再次汹涌而出。 文晓说完这段话后,头也不回的跑走了,只留下杨亦一个人站在微风中。 太阳很大,地面的温度很高,杨亦却觉得很冷。 杨亦想去追文晓的身影,可却发现自己已经迈不动自己的双腿。 世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你眼看着悲剧发生却无能为力,世间最远的距离,就是那人就在身边,你却无法再伸手去挽留。 显得这一次杨亦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文晓离开后,原本由近几日所带来的疲倦,或许是因为文晓的原因,而倦怠尽失。 人生长途,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对杨亦来说,文晓便是天意,纠正了杨亦错误的人生轨迹,或许这也是别人口中所谓的,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而烟消云散。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被掩盖的真相而不被发现,杨亦从那一次后便再也没有翻墙出去上网了。 但对于其他的同班同学来说,崔明等人依然沉迷在网络游戏世界中,而他们的翻墙出去的事也终究没有被掩盖住。 在老师一通“严厉拷问”之下,崔明如抖自家珍珠一般,尽数托盘而出,而杨亦的名字也被老师所知晓。 那是一个原本晚霞倾斜大地的傍晚,有啼鸟声,有微风轻轻,初中的老师依然习惯性的在篮球场打着篮球,享受着或许他们觉得最美好的时光。 但今天这个傍晚却显得有些与往日不一般,篮球场空无一人,所有老师全部围在球场边,似揶揄,似调侃的口吻说着这群人中间的主角。 毫无疑问,这个主角便是杨亦,杨亦跟崔明等人最大的不同便是他那拔尖的成绩,让很多即便没有教过杨亦的老师,都深知其名。 一个约三十多岁的男子,站在杨亦的正对面,双目充斥着寒意紧紧的盯着杨亦,嘴里的二缕胡子因为气氛而轻微的上下起伏。 这个便是杨亦的班主任胡老师,也是杨亦的数学老师。 “来,给我说说你翻墙出去上网有多久了?” 杨亦之前一直低着头,躲避着胡老师的目光,此刻听到胡老师话,不得不抬起头,不过却从不与胡老师的目光相视。 或许这种感觉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体会过,做错事,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畏惧。 杨亦并没有隐瞒什么,一五一十的将事情的经过全部说了出来。 “那你为什么突然又不翻墙出去上网了?”胡老师继续问道。 “因为我不想了。”杨亦这次没有躲避胡老师的目光,眼神坚定的对视着胡老师的目光。 或许这坚定的眼神后面,就是不想让那个女孩失望吧。 当然,杨亦肯定不会说出来,因为早恋同样在那个时期也是不轻的“罪名”,更有可能牵扯出文晓。 “哦?难道突然间大彻大悟了?”说话的是杨亦的语文老师唐老师,脸上带着微笑揶揄道。 “唐老师,这就是你班上的杨亦啊?听说可是我们学校的小才子啊。”另外一个教其他班的历史老师说道。 “是啊,杨亦这学生可不得了,胡老师你可别把人家给吓坏了。”另外一个班的语文老师陈老师说道。 “既然你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我也不难为你,你下个周把你的家长叫来。”胡老师脸色稍微缓和的说道。 杨亦的听到胡老师的话,脸色苍白,一种无力感悄然而生,双手紧紧握住拳头,脸上露出一丝痛苦之色。 杨亦的表情变化,周围的老师全部看在眼里,虽然请家长也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可众位老师依旧没有想到杨亦会有如此大的反应。 “胡老师别老是动不动就请家长,看把别人给吓得脸色都白了,不是说这孩子文采好吗?我看不如就让杨亦给我现场展示一下。”陈老师笑着开口给杨亦求情道。 “陈老师将得有道理,古有曹植七步成诗,今我们就来个让杨亦百息成文,倘若他真能临场说出一篇我们都满意的文章,我们就放过他。”历史老师接着说道。 (注:三国时期,在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权,意欲杀害其弟曹植,但没有什么借口,便在大殿上要曹植七步成诗,否则就被会处死,后曹植含泪写下流传后世的《七步诗》,其中最惹人泪下便是最后二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胡老师可能也想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便点头答应了其他的老师看似荒诞的要求。 这个故事也一直被杨亦所在中学的老师所称赞,百息成文也一直被老师当作故事,来激励杨亦后面的莘莘学子。 杨亦当时所念的一篇题为《秋》的文章。 “落叶秋瑟可伴风,枝头横挂冷梢。” “清晨,略显娇弱的明媚铺洒大地,却遮盖不住秋的寒气,树枝的枯叶辗转飘零,似乎在寻找家的归途,凌乱而又不知所措………………” 多年后,这个傍晚也成为杨亦最美好的回忆,只是那篇《秋》没有人会想到,杨亦文中所指的秋叶其实就是他自己,或许这就古人所谓的融情于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