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与范文程长谈了一番,心已经是凉了大半。 这个世上没有人比汉人更懂汉人。 连范文程都这么说,大清现在的战斗力看来是真的不能看了。 若是放在十几年前,八旗的战力对上明军岂不是碾压? 但现在看来,八旗的战斗力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甚至隐隐还有些劣势。 范文程建议和明廷进行和谈,划江而治。 孝庄蹙着眉想了很久仍然不能下定决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 范文程的这个建议等于是否定了这十几年大清入关以来的功绩,属于自己打自己脸的类型。 孝庄不是一个会轻易放弃的人,她要好好评估一下情况,再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等人商议一番再做决断。 ... ... 顺治驾崩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在整个北方迅速传播开来。 先是北直隶,接着是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一夜之间各清占区的牧守将领如丧考妣,哭爹喊娘。 别管是真的悲痛还是装装样子,整个清占区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但消息传到云南,吴三桂却是一阵狂喜。 他早已与清廷翻了脸,属于听封不听调的状态。 说他现在是一个军阀甚至是土皇帝都丝毫不为过。 但只要顺治活着一天吴三桂多少会有些忌惮。 只要顺治一死,吴三桂这所剩无几的忌惮也随之一扫而空。 听说新即位的皇帝是个年仅八岁的娃娃。 吴三桂心里直是乐开了花。 换做是谁也不会对个八岁的娃娃恐惧吧? 吴三桂现在就连装装最起码的样子都懒得装了。 现在看来他实在是有先见之明,料到清军不能持久一不做二不休拿下云南。 有了自己的地盘,许多东西做起来都是水到渠成了。 吴三桂现在距离自立称帝只差一步。但他并不急着这么做。 适逢乱世,明军和清军打的不可开交。吴三桂坐山观虎斗岂不美哉。 为何要跳出来把自己变成一个靶子任由别人去打呢。 云南这个地方穷是穷了一点,但发展一下还是能够起来的。 吴三桂现在很有雄心壮志,将来不管是北上偷袭四川亦或是东进拿下贵州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具体怎么选择便看局势而定。 吴三桂现在就像是一条蛰伏蓄力的蟒蛇,随时可能跳出来咬人一口。 抛开这些不谈,吴三桂对于未来局势的判断有自己的理解。 他认为明军在一路势如破竹之后会陷入一段时间的停滞期,不会像之前那样所向披靡的进攻北方。 因为明军也需要时间休整,并消化胜利果实。 江南实在是太富庶了,如果不能把这个经济优势转化成实力优势,那么拿下这些繁华之地的意义何在呢? 至于满清同样也需要这段时间来喘息。 这两年来他们被打的找不到北,属于懵圈的状态。 若不想一路摆烂到底必须及时做出调整。 吴三桂觉得清军在遭到如此重创之后应该是会做出一波强势反弹的。 至于尚可喜和耿继茂... 吴三桂倒真是有些好奇他们会怎么做。 二人所控制的地区远比云南富庶,明军不可能不垂涎。 再说广东福建沿海,控制之后对于整个南洋贸易也大有益处。 吴三桂觉得明军迟早得取广东、福建,这样和耿继茂、尚可喜的矛盾就会爆发。 这场戏越发好看了啊。 此刻的吴三桂就像是一个吃瓜群众,十分期待接下来发生的戏码。 若是耿家、尚家有难吴三桂要不要出手相助?还是趁机跟明军一道瓜分了两广? 走着瞧吧。 ... ... 清帝顺治驾崩的消息传到了徐州、淮安,当地清军直是震惊无比。 他们久久都不敢相信这件事。 皇上不过二十多岁,怎么突然就死了呢? 这给了他们极大的心理压力。新君据说只有八岁,就是个屁事不懂的娃娃。 朝局势必会动荡,这种情况下朝廷还会向南边增派人手讨伐明军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 这种时候朝廷首先要考虑的是防止政敌作乱谋夺大位。 如果把军队都调去南边打明军了,背后被政敌捅刀子怎么办? 还是应该求稳为上啊。 但是对于淮安和徐州的清军来说这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如今明军强势如斯,谁碰谁知道。 他们之所以还能驻守在此,是觉得背后有整个北方支持。 别的不说,就说山东的十几万二十万军队,只要尽数南下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怕就怕朝廷为了求稳而一味龟缩防守。 那样淮安、徐州岂不是就成了弃子? 站在朝廷的角度,这并非没有可能。 他们越想越怕,明军实在是太凶猛了,光靠他们这几万人实在是不够看啊。 综合考量之后他们还是决定北上撤到山东去。 大树底下好乘凉,撤往山东总比留在这里等死要好。 他们可不想被明军割了脑袋,筑成京观遭人耻笑。 既已决定他们跑路的速度是很快的,两室来不及全带走就一把火烧掉。 这种时候保命要紧。 当明军大军抵达两地时,发现空空如也大门大开的城西人都傻了。 这是搞什么,学诸葛亮唱空城计呢吗? 一开始他们还觉得其中有诈不敢轻易进城,派出斥候进行查看。 在确认确实没什么危险之后明军才敢入城。 进城之后他们发现一片狼藉。 粮仓着火,浓烟滚滚。 看这架势清军应该刚刚跑路没多久。 不战而降可以理解,不战而跑是什么意思? 当然这对明军来说是个好消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两府之地,也算是给征讨南直隶完美收官了。 过了几日朱由榔才得知,原来是顺治驾崩了。 清军一片惊慌,忙乱之下仓皇出逃。 这个消息还真是突然啊。 虽然朱由榔知道顺治在原本历史上就是差不多这个时候死的,但真的传来消息还是有些震惊的。 这对清军无疑是个噩耗,对明军却是一大利好。 这样一来明军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心态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