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被太学生围住,怒火攻心,加上羞愤惶恐,居然从马车上摔下来,伤到了脑子……这帮太学生一哄而散,没人敢留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王家仆人才仗着胆子出来,把王洪抬了回去。 结果到了后半夜,人就没了。 国子监祭酒位列小九卿之一,在朝堂上也算是个人物了。 他这一死,属实如朱高炽所讲,比他活了大半辈子的动静都大! 眼下唯一笑得出来的人,就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他万分庆幸,自己算是跑出来了。 离开了是非圈子,不用担惊受怕,终于可以安心看戏了。老夏特别嘱咐手下人,一定要及时给他送邸报,一点不许马虎。 夏原吉很想瞧瞧,蹇义这帮人如何脱身! 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可不是好玩的。 “蹇天官,王洪这一死,简直跟天塌了一般。”朱高炽悲声凄惨,冲着在场重臣诉苦。 如今尚在应天的,有资格坐在武英殿议事的,首推吏部天官蹇义、其次就是通政使解缙,此外还有工部尚书雒佥,左都御史吕震,兵部尚书刘儁,翰林学士杨士奇等人。 这几位全都面面相觑,苦着一张脸,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朱高炽苦兮兮的,“我受父皇旨意,监国留守,结果应天除了这么大的事情,朝廷重臣,死得稀里糊涂,如何跟父皇交代?我只有立刻上书,请求父皇降罪,不管有什么结果,我都一肩抗起,绝不连累大家……你们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材,无论如何,也不能牵连到你们。” 面对义薄云天的太子殿下,在场众人都哭了,殿下真是个好人,但是此事绝对不能这么干。 你要是这么干,我们大家伙都完了! 蹇义思量道:“殿下,王洪连日奔波,操劳过度,暴病而死,也算不得意外。” 蹇义发话,众人纷纷点头,暗暗称赞,天官高见! 无论如何,也不能像朱高炽那样,上报王洪的死因……道理很简单,一位朝廷重臣,稀里糊涂死了,捅到天子那里,就必须彻查。 而一旦查下了。 毕竟有洪武朝的四大案作为前车之鉴,就算打个折扣,一下子杀百八十人,也是情理之中,丝毫不要意外,绝对的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所以王洪的死因必须是暴病而死,不能有其他别的说法。 解缙也道:“殿下,臣也听说过,王祭酒早年就有疾病,如今他不辞劳苦,忧心国事。突然仙逝,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臣斗胆建议,要追赠王洪为礼部尚书,恩荫家人,在他的老家建立祠堂祭祀。” 朱高炽沉吟一下,随即道:“死者为大,恩赏王家,无有不可。只是我尚存疑惑,京城闹出了这么大的事情,父皇那边不可能不知道。而且王洪向太学生承诺,不派人北上。这事情几百太学生都听到,断然做不了假。” 寥寥几句话,又把人拉回了现实。 朱棣管应天要人,太学生闹事,国子监祭酒突然 暴毙……怎么办吧? 伱说这里面没有鬼,傻子才信? 莫非是太子殿下不愿意遵旨,搞出了的这么一出? 又或者是朝臣欺负天子没在京城,鼓动太学生闹事? 那个王洪到底是听了谁的唆使,去见太学生的? 又是因为什么,突然丧命? …… 这一连串的破烂事,根本经不起追究。 一旦朱棣降旨追查,武英殿的诸公,谁掉脑袋都不好说。 所以蹇义和解缙都主张不要在王洪之死上面做文章。 咱们把握不住,别自己找死。 可问题是王洪没事,谁要替京城的乱子负责? 还有,陛下要人,又该怎么办? 大家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到了最后,吕震开口了。 毕竟作为朱高炽的心腹,他不能眼瞧着太子殿下为难。 而且这事也不复杂,就是需要点破窗户纸。 “殿下,还有诸公,太学生拒绝北上在先,辜负天子,又围攻师长,激怒王大人,致使他忧愤而死。此事无论如何,都要国子监生负责。” 蹇义略沉吟,就说道:“吕尚书所言极是,只是要让谁来负责,又要谁来彻查?查出来的结果,如何能够服众……这些事你可都想过?” 吕震低着头,沉吟良久,缓缓道:“蹇天官,还要查吗?” 要查吗? 国子监里面,有大批的荫监,比如蹇义的儿子就在其中,其他人也不例外。另外那些考入国子监的,也是一方翘楚,他们的家族多半也是地方大户,和士林名流,沾亲带故。 一旦彻查,究竟要查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结束? 前面徐景昌弄得尼山鸿儒会,已经让读书人风声鹤唳了。 真要是查起来,一样是人头滚滚,肯定会伤损士林元气的。 刘儁是个憨憨,他还没有领悟吕震的意思,不由得问道:“不查如何定罪?” 吕震呵呵道:“刘尚书,这个罪,是所有太学生的!” “啊!” 刘儁大惊失色,不由得看向其他人,却发现大家伙似乎早有准备,就该是如此。 这个黑锅太大了,只能让国子监一起来背。 “那要是如此,怕是要废了国子监啊!” 刘儁的声音不高,但是在场众人,无不骇然心惊。 国子监可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衙门,历代因循,岂能轻易废掉? 解缙斟酌道:“是不是可以遣散这些生员,把他们赶回原籍?” 蹇义心中所动,看了看朱高炽。 这位太子殿下思忖片刻道:“可以将他们发回原籍,只是接下来要招募何人进入国子监?” 朱高炽挺了挺腰身,看着在场诸公。 “这些太学生不愿意北上,接下来的监生,怎么也该愿意为国分忧,能够不避艰险,北上报国吧?” 光是驱逐了这一批监生,重新再招募一批,如果还是换汤不换药,全都一个样,又有什 么用?()?() 朱棣那里也没法交代。()?() 所以国子监的改革势在必行。()?()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阴云翻滚,不寒而栗……在长久沉默之后,还是解缙开口了。 ?本作者青史尽成灰提醒您《我的姑父叫朱棣》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 “殿下,所有监生,应该有真才实学,且能不避艰险,有志报国。依臣之见,应该多从贫家子弟之中挑选。” 朱高炽点头,“这话对,要能吃苦,愿意吃苦……还有吗?” 解缙又道:“还有就是所学内容,陛下让人北上,是要能办实事的。因此最好精通算学,了解实务,不是一般的书呆子。” 朱高炽又是频频点头,“解学士说得极对,眼下的太学光是读四书五经,只是做八股文章,说是砥砺学问,磨砺人品,结果却是违抗旨意,欺师灭祖……足见他们品行堪忧啊!” 大家伙一阵唏嘘,有心反驳,也是无话可说。 实在是这些太学生太丢人了,根本是无药可救。 朱高炽见众人没有什么话说,他突然笑了,“我方才想了想,按照解学士所讲,其实也不用麻烦了,有一所学堂正合适。” 朱高炽看向众人,“要不咱们上书父皇,把天下第一学堂改成太学,大家以为如何?” 不如何! 在场所有人都瞪圆了眼珠子,哪怕是蹇义,他都没法淡定。 有些事咱们能商量,可有些事断然不能商量啊! 徐景昌鼓捣的学堂,倒是个什么玩意,不需要多说。 当初想获得朝廷承认,都闹了很大动静。 现在还要蹬鼻子上脸,把他们变成大明最高学府,哪有这样的道理? “殿下,国子监属实需要整顿,但若是草草将一个蒙学变成太学,属实说不过去。更何况太学汇聚天下英杰,断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取代的。”蹇义很认真说道。 朱高炽察言观色,发现其余重臣也都是这个意思,哪怕是解缙,也反对这种直接升格的做法。 朱高炽笑道:“我就是这么一说,大家伙不必在意。咱们还是仔细商议一下,到底要如何料理王洪的后事,如何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朱高炽没有继续往下说……只不过按照规矩,武英殿议事,需要将内容如实呈给朱棣。 只是谁都知道,不管多高的水平,也不可能完美还原现场,每一次的记录,都会有侧重取舍……当然了,这可不是要欺君罔上,更不是官吏疏忽,只是人力的上限,无奈而已。 这一次武英殿议事,就是胡俨负责记录。 随后快马加鞭,送到了北平。 朱棣粗略浏览,他的目光完全被不起眼的几句话吸引了…… “徐景昌,你说把你的学堂升格成太学,你意下如何?” 徐景昌忙道:“陛下,那个学堂臣是最早的发起人,但如今已经和臣没多大关系了。” 朱棣翻了翻眼皮,笑道:“那你觉得这所学堂能不能取代太学呢?” “不能!”徐景昌老实道:“太学是大明的太学,那个学堂的生员来源太窄,不足以代表大明。” 朱棣想了想,笑道:“这有什么难的?从各地多招募学生即可。对了,就从北平开始,你去操办吧!” 徐景昌领旨下去……只剩下朱棣一个人,他的脸上露出了止不住的笑容。 “敢朝着国子监下手,当真是朕的儿子!” (本章完)